形容从未间断的成语_形容从未间断的成语有哪些

       我很了解形容从未间断的成语这个话题,并且可以为您提供一系列的信息和建议。请告诉我您需要了解什么。

1.关于感恩的成语故事

2.麻烦大家帮我找下有关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

3.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成语

4.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形容从未间断的成语_形容从未间断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感恩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1:舐犊情深

       曹操手下的主薄杨修是汉末著名的文学家。他才思敏捷,但却恃才放旷,经常在曹操面前耍一些小聪明,惹得曹操很不高兴。曹操每次与曹植议事,见他对答如流,心中不免产生疑问。

       曹操的长子曹丕买通曹植左右,把杨修事先替曹植准备好的答案偷出来进呈给父亲。

       曹操这才恍然大悟,知道又是杨修捣的鬼,便更加疑忌杨修。后来曹操出兵汉中时,找了个借口把杨修给杀了。事后,曹操遇到杨修的老父亲杨彪,关切地问:“先生近日为何瘦得如此厉害?”

       杨彪回答道:“昔日汉武帝的近臣、匈奴贵族金日?有两个儿子,汉武帝非常宠信他们,让他们在宫中侍奉。

       后来金日?发现自己的两个儿子*乱宫中,就一狠心把他俩杀了,免得以后生出祸患。

       我自愧没有金日?那样的先见之明,但毕竟还有老牛舔小牛

       那样的亲子之爱。”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痛惜爱子被杀的心情。曹操听后,心里也十分过意不去。

       成语故事2:一饭千金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

       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成语故事3:知遇之恩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

       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

       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麻烦大家帮我找下有关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

       成语典故: 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并不是胡说,而是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该用心去做每一件事,要持之以恒!我在一本书上读过一个关于石头的故事。说是有一块石头上滴的水要和汹涌的浪涛比比谁的力气大,看谁能把石头穿透。浪涛很自信,因为石头上滴的水和他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但是石头上滴的水毫不气馁,他们约定一个月后见分晓,然后便各自努力去了。石头上滴的水想:既然我没有浪涛的劲儿大,我就必须付出比他多的时间才能取得胜利!想完,他就开始不断的向下滴水,任滴下的水在石头上溅出美丽的小水花,他仍是不间断地滴着滴着……而浪涛呢?他想:石头上滴的水哪有什么力气呀,他实在太渺小了,跟我比,他真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等着吧,我只要使劲一涌,石头就会粉身碎骨了!想罢,他就开始玩耍了,他只等着在最后那天“发力”了……两个星期过去了,石头上滴得水已经把石头滴出了一个坑了;而浪涛却还在玩耍,似乎已经把比赛的事抛于九霄云外了。最后一天,石头上滴的水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将石头滴穿了;而浪涛使出全身的力气,最终却没能如愿以偿得将石头穿透,更别说是使石头粉身碎骨了!这个故事无疑是为了说明:干事情除了有自信心外还必须有恒心,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把事情做好。其实,以上这个故事就被人们说成了一句谚语: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真的,在现时生活中,有些事情你是有能力做好的,但缺乏的正是这种恒心。我有一位小学同学,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舞蹈学院。她靠的不是别的,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她从四岁就开始学舞蹈,一直到现在,已经有快十个年头了,她从未间断过。尽管冬天漫天飞雪,她依旧会骑着她的小自行车,在雪地上艰难地前进,就算滑倒了,仍会站起来,拍拍身上的雪,继续前进;尽管夏天蚊虫乱飞,烈日把大地烤得火辣辣的,她仍会骑着她的小自行车,带着太阳帽,在被烤得炙热的大路上前进……这就是她,一个为舞蹈坚持不懈的女孩。正是她的这种精神,使她取得了令人惊羡的成绩,让她成为了“人上人”。是啊,勤奋+努力=成功。勤奋就是持之以恒,努力就是坚持不懈。所以还是那句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成语典故: 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并不是胡说,而是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该用心去做每一件事,要持之以恒!我在一本书上读过一个关于石头的故事。说是有一块石头上滴的水要和汹涌的浪涛比比谁的力气大,看谁能把石头穿透。浪涛很自信,因为石头上滴的水和他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但是石头上滴的水毫不气馁,他们约定一个月后见分晓,然后便各自努力去了。石头上滴的水想:既然我没有浪涛的劲儿大,我就必须付出比他多的时间才能取得胜利!想完,他就开始不断的向下滴水,任滴下的水在石头上溅出美丽的小水花,他仍是不间断地滴着滴着……而浪涛呢?他想:石头上滴的水哪有什么力气呀,他实在太渺小了,跟我比,他真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等着吧,我只要使劲一涌,石头就会粉身碎骨了!想罢,他就开始玩耍了,他只等着在最后那天“发力”了……两个星期过去了,石头上滴得水已经把石头滴出了一个坑了;而浪涛却还在玩耍,似乎已经把比赛的事抛于九霄云外了。最后一天,石头上滴的水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将石头滴穿了;而浪涛使出全身的力气,最终却没能如愿以偿得将石头穿透,更别说是使石头粉身碎骨了!这个故事无疑是为了说明:干事情除了有自信心外还必须有恒心,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把事情做好。其实,以上这个故事就被人们说成了一句谚语: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真的,在现时生活中,有些事情你是有能力做好的,但缺乏的正是这种恒心。我有一位小学同学,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舞蹈学院。她靠的不是别的,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她从四岁就开始学舞蹈,一直到现在,已经有快十个年头了,她从未间断过。尽管冬天漫天飞雪,她依旧会骑着她的小自行车,在雪地上艰难地前进,就算滑倒了,仍会站起来,拍拍身上的雪,继续前进;尽管夏天蚊虫乱飞,烈日把大地烤得火辣辣的,她仍会骑着她的小自行车,带着太阳帽,在被烤得炙热的大路上前进……这就是她,一个为舞蹈坚持不懈的女孩。正是她的这种精神,使她取得了令人惊羡的成绩,让她成为了“人上人”。是啊,勤奋+努力=成功。勤奋就是持之以恒,努力就是坚持不懈。所以还是那句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原是 王充《论衡》--《状留篇》中的句子:“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成语

       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怎样读书?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从来反对那种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

       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

       鲁迅嚼辣椒驱寒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1日 17:21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拾贝壳的孩子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1日 17:14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反对死读书,滥读书。

       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赶学另一门知识,没一刻停息,只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没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结果,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

       卢梭对此很看不惯,就在他著的《爱弥尔》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的贝壳时,他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的时候,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是当国王还是读书?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1日 17:13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

       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北宋宰相赵普

       《宋史》云: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头悬梁,锥刺骨

       囊萤夜读

       凿壁偷光

       闻鸡起舞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篇后一语]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他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

       怎样读书?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从来反对那种只图书、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讯,五真正十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瞌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的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理论家.

       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每看一本书,不是一上来就从头至尾地去读,而是对着书本闭目沉思,猜想书中写了些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再打开书.如果书的内容与自己的猜想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如果与猜想的不同,他就认真地去读.华罗庚的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终于成为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有一次,他想买一部明代的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城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时值冬日,他顶风冒雪,连续十八天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据说在他结婚那天,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当迎亲的花轿快到家门时,却找不到新郎了.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只见他仍穿着旧袍,全神贯注地在读书.

       1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被迫臣服于吴以后,力图报复,他“悬胆于户,出入尝之”,又“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攻之以水”,以激励自己不忘复兴大事。这就是著名的“卧薪尝胆”故事。在勾践的发愤努力下,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终于积聚了强大的力量,具备了灭吴的能力.

       2 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3 不耻下问.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勤奋好学,而且很谦虚。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好了,今天关于“形容从未间断的成语”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形容从未间断的成语”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