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及主人公_成语故事及主人公100个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成语故事及主人公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1.历史成语主要人物大全

2.关于阅读四字成语故事?

3.高枕无忧的成语故事 高枕无忧的主人公是谁

4.历史故事或成语故事里的主人公(常考)

5.常见成语和相关主人公

6.成语故事,大家不熟悉的,要有时间、主人公、出处、能告诉人们启示的(不要太短,也不要太长)

成语故事及主人公_成语故事及主人公100个

历史成语主要人物大全

        1.所有的历史成语故事以及主人公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 历史故事成语: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晋: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2.历史成语故事主要人物

        太阳底下点灯——(多余)

        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

        谈心不点灯-- 说黑话

        讨饭过年——吃的不多说的多

        提着醋瓶要饭--穷酸

        三顾茅庐,刘备

        负荆请罪,廉颇

        卧薪尝胆,勾践

        鞠躬尽瘁,诸葛亮

        完璧归赵,蔺相如

        破釜成舟,项羽

        凿壁偷光,匡衡

        入木三分,王羲之

        乐不思蜀,刘禅

        魏国李悝

        楚国吴起

        齐国邹忌

        秦国商鞅

        赵括

        王龁

        范雎

        尊(师)重道 (清)(正)廉洁 严(己)宽人 天下为(公)

        好了~!

3.关于中国历史人物的成语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

        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

        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

        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

        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

        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

        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

        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

        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衣锦还乡

        《南史.卷三八.柳元景列传》

        庆远字文和,元景弟子也。……霸府建,为从事中郎。武帝受禅,

        封重安侯,位散骑常侍,改封云杜侯。出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

        饯於新亭,谓曰:「卿衣锦还乡,朕无西顾忧矣。」始武帝为雍州

        庆远为别驾,谓曰:「昔羊公语刘弘,卿后当居吾处。今相观亦

        复如是。」曾未十年,而庆远督府,谈者以为逾於魏咏之。

        刘邦的四面楚歌更动摇了项羽的军心。将士痛哭。想当初,项羽为

        了功秦而痛失了“先破咸阳者为王的良机”。再因“为人不忍”错

        失在鸿门宴上杀刘邦的机会;后因“火烧阿房宫”后想“收其货宝

        妇女而东”。当时,有智者建议他在秦地建都称王。而项羽面对秦

        宫破残,又思欲东归,还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

        之者。”此话一针见血的道出了项羽“衣锦还乡,荣祖耀宗”的观

        念。俗话说得好:“好男儿志在四方”。项羽虽然具备中国古人的

        传统思想,但他又胸怀“称帝”的大志,在他8年的浴血奋战中,始

        终是个孤独的悲剧英雄。项羽一方面想当帝王,一方面也想当人人

        羡慕的大英雄。并一心想在江东父老乡亲的面前扬名显威。这些都

        成了他难成帝业的“拦路虎”。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释疑: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

        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出处: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示例: 狼狈逃窜的匪徒~,吓得魂不附体。

        (其中~代表本词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

        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

        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

        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

        变得十分强盛。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

        攻打南方。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

        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

        偷袭前秦的军队。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

        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在这场战役中,

        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为虎作伥

        wèi hǔ zuò chāng

        〖解释〗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

        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34323061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出处〗《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

        虎前呵道耳。”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四:“凡死于虎,

        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

        火树银花

4.含有历史人物的成语..

        1.世外桃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

        2.一鼓作气 曹刿 出处: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鼓”,敲战鼓;“作”振作。指战斗刚开始时士气最旺盛,现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

        含有鼓励的意思。 故事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鲁庄公亲自带领军队前住长勺应战。 到了长勺,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

        齐军先声夺人,首先擂响战鼓向鲁军发动进攻。鲁庄公正准备出兵迎战,谁知被主动请战、陪同而来的曹刿劝住了,说:“大王,时机未到,等会儿再说。”

        齐军见鲁军毫无动静,不出来应战,便再一次擂响战鼓;摇旗呐喊起来。 鲁庄公又想应战,但曹刿仍然要他按兵不动。

        齐军见鲁军还不出阵,便又一次擂起战鼓,向鲁军挑战。但曹刿还是叫鲁庄公命令军队坚守不战。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十分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大家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

        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响起,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齐军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 战斗胜利后,庄公问曹判:“刚才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了三次进军鼓后。

        才能出击?” 曹刿回答说:“打仗,最重要的是靠勇气。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盛;第二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减退;敲第三遏鼓时,勇气已经快没有了。

        这时我军擂鼓进攻,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 3.鸿鹄之志 陈胜 故事说,秦朝末年,有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名叫陈胜,字涉。陈涉青年时代,曾经做人家的雇农,替别人耕地。

        有一次,他把耕田的事停下来,走到田埂上休息。他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对另一个雇农说:“我们当中如果有人富贵了,可不能忘掉别人。”

        一同当雇农的人都笑话他:“你给人家当雇农,怎么会有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鸿鹄之志”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鸿鹄:天鹅,此处比喻英雄。

        人们用“鸿鹄之志”表示远大的志向。用“燕雀”表示鼠目寸光的人。

        4.温故知新 孔子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过去所学的知识,能有新收获,新发现,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5.韦编三绝 孔子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释义:“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

        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6.入木三分 王羲之 王羲之是东晋的著名书法家。

        有一次,朝廷要举行祭祀大典,请王羲之把祝词写在祝版(祭祀时书写祝词的木版)上,后来祝词需要修改,必须把原来写的字刮掉。当刻字工人刮祝版的时候,发现版上每个字的笔痕都嵌入木头中,足足有三分深,好象是用刀刻的一样,不禁惊叹万分,对王羲之的笔力赞不绝口。

        7.觥筹交错 欧阳修 “觥筹交错”这句成语,是形容聚饮喧杂的情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就有这么一句。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自号醉翁。

        他在任“滁州太守”的时候,常到滁州西南郊琅琊山的酿泉去游玩。酿泉上面有个亭子,他给它题名为“醉翁亭”。

        他和宾客们常在这亭子里饮酒欢聚,并且写了一篇有名的《醉翁亭记》。(参看“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亭记》描写宾客们游宴的欢乐情景道:“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觥,酒杯;筹,酒筹,就是行令用的酒牌之类的东西。“觥筹交错”,是说举杯的举杯、行令的行令,非常热闹。

        描写酒席上酣醉如狂的人们,常用这类成语,和“杯盘狼藉”的意思相仿。(参看“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 8.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诸葛亮 东汉末年,曹操摔兵南下,进攻刘备和孙权的联军.东吴都督周瑜决定用火攻破曹军.一切准备好了,周瑜突然想起,必须要刮东南风才能火借风势,取得成功,而当时是冬天,刮的是西北风,那里来得东南风呢?周瑜急得病倒了.诸葛亮猜透了他的心事,给他写下了十六个字的药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周瑜忙向诸葛亮请教办法.诸葛亮懂得天文,知道几天内会刮东南风,就说自己能用法术借来东南风.后来,果然刮起了东南。

5.关于历史人物的成语

        插翅难逃、两小无猜、簪缨世族、惊天动地、覆雨翻云、青梅竹马、袖手旁观、血战到底、千钧一发、浮生若梦、雾里看花、再接再厉、画地为牢、浪迹天涯、白云苍狗、炙手可热、飞黄腾达。

        天伦之乐、插翅难飞、金风玉露、坐井观天、耳濡目染、无与伦比、蝇营狗苟、敬谢不敏、巴山夜雨、青天白日、历历在目、焚膏继晷、横扫千军、看朱成碧、呕心沥血、伯乐相马、继往开来。佶屈聱牙、秋高气爽、雷厉风行、触目惊心、秀外慧中、刻骨铭心、痛定思痛、以人为镜、落井下石、惨淡经营、蜻蜓点水、口若悬河、细大不捐、笔走龙蛇、英姿飒爽、轩然 *** 、异曲同工。

        混为一谈、业精于勤、熟视无睹、九牛一毛、愤世嫉俗、蚍蜉撼树、冰清玉洁、别开生面、不得而知、力挽狂澜、弱肉强食、一泻千里、大展宏图、别有洞天、层出不穷、含英咀华、崭露头角。碧海青天、虚张声势、戮力同心、悲天悯人、杀人如麻、不平则鸣、大放厥词、窃窃私语、浑然天成、动辄得咎、驾轻就熟、古稀之年、量体裁衣、休养生息、待人接物、诘屈聱牙、锦绣山河。

        骑虎难下、筋疲力尽、垂头丧气、语焉不详、萎靡不振、残羹冷炙、仙风道骨、深居简出、精疲力尽、形单影只、日上三竿、一视同仁、千疮百孔、素昧平生、兼而有之、奋不顾身、挂一漏万。互通有无、兼收并蓄、屈指可数、举手之劳、冥顽不灵、齐心协力、众目睽睽、狂风怒号、轻车熟路、锦瑟年华、发人深省、冰雪聪明、无理取闹、云翻雨覆、没齿难忘、桃花流水、功成名就、得意扬扬。

        1、虚张声势 西汉景帝时,李广为上郡太守。当时匈奴入侵上郡,景帝派宠幸之臣到上郡,助李广习兵击匈奴。

        一天,该臣与骑从十余人外出游猎,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开战,随从尽死,仅该臣一人被射伤逃至李广军营。李广说:“一定是射雕的匈奴人。”

        乃率百余骑兵追击那三个匈奴人,三人因无马步行,行数十里被李广追上,果然是射雕的匈奴人,李广杀死其中二人,活捉一人。将活捉的匈奴人带上附近小山,突然发现不远处有数行匈奴骑兵。

        匈奴骑兵也看见了李广他们,认为是汉朝的诱敌之兵,于是上山布阵。李广的随从们非常害怕,想赶快逃跑。

        李广说:“我们离大军数十里,这样逃跑,匈奴骑兵一定追杀过来,那我们就完蛋了。如果我们按兵不动,匈奴兵以为我们是诱敌之兵,一定不敢袭击我们。”

        李广命令士兵继续往前靠近,又下令解下马鞍。随从们说:“敌人这么多,解下马鞍,万一情况紧急,怎么办?”李广说:“解下马鞍,可以让匈奴兵更加坚信我们是诱敌之兵。”

        匈奴兵中一骑白马之将出阵,李广上马带十余人追杀,射死骑白马之敌将,仍然回到原地,解下马鞍,让马卧下休息。直到天黑,匈奴兵始终怀疑,不敢前进,又恐怕汉朝有伏兵在附近会乘黑夜进攻,于半夜时退兵后撤。

        第二天天亮后,李广才带领随从回到大军营中。2、伯乐相马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有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很稀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但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将马找到。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

        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

        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

        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3、别开生面 唐代著名的画家曹霸,擅长于画人物和马。

        他的名声传到京城长安,连深居宫廷的皇帝唐玄宗也知道了。玄宗经常召他进兴庆宫,命他当。

6.20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要有人物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

        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

        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

        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

        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钟宠K赫 2008-7-18 相关内容 写出4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并写出出处 写出4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和主人公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求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更多相关问题>> 主题推荐 历史故事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故事人物 历史故事大全 关于历史故事的小作文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其他答案 呆若木鸡 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 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

        」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

        又过了十天后,纪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

关于阅读四字成语故事?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六)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七)买椟还珠

       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释读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八)滥竽充数

        典故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九)按图索骥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十)邯郸学步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十一)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十二)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脱逃了,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

       (十三)掩耳盗铃

       典故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处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释读

       “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十四)自相矛盾

       典故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

       《韩非子·难势》

       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读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十五)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释读

       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十六)东施效颦

        典故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释读

       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的样子美丽,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结果只给后人留下「东施效颦」的笑话。

       (十七)卧薪尝胆

       典故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出处

       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

       释读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民奋图强。

高枕无忧的成语故事 高枕无忧的主人公是谁

        1. 成语故事的四字成语大全

        塞翁失马、老马识途、马革裹尸、伯乐相马、鹬蚌相争、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羽扇纶巾、锦囊妙计、舌战群儒、干干净净、弯弯曲曲、雪中送炭、一叶障目、指手画脚、取长补短、嫦娥奔月、四海为家、管中窥豹、拔苗助长、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垂头丧气、光彩夺目、金碧辉煌、千里迢迢

        塞翁失马的成语故事:

        古时候,在我国北方的边城住着一位老人,大家都喜欢叫他“塞翁”. 塞翁饲养了一匹壮马.一天,马走失了,邻居们都来宽慰他.他笑着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几个月后,走失的马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一匹好马!邻居们都来祝贺.塞翁说:“怎么知道不能成为祸呢?”果然,他的儿子骑马时跌断了一条腿.邻居们又来劝慰他.塞翁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一年后,打仗了.村里的青年人都被强征入伍,十个有九个死在战场上.只有他跛脚的儿子留在了家里,保住了一条命.

        2.老马识途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

        3.马革裹尸成语故事:

        东汉时,有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叫马援,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文渊.有一次,马援在外作战凯旋回京,许多人前来欢迎慰劳.在这些欢迎的人中间,有一个叫孟冀的,也随同众人向马援道贺.马援说:“我总以为你要和我说什么大事,怎么也这样随波逐流地一味夸奖我呢?”孟冀笑了笑,没说什么.马援说:武帝时代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郡的地方,不过封了几百户的侯爵.我现在倒封了这样大的地盘,赏过于功,能够保住长久吗?现在匈奴、乌桓还不时侵扰北方边境,我想自告奋勇前去讨伐.作一个好男儿,就应当准备把生命牺牲在疆场上,用马革裹尸而归,怎能躺在床上死在妻子、儿女的身旁! 孟冀听了马援的话,不胜佩服,说:“这不愧是一个大丈夫呀!”后来,马援担任了陇西太守一职,率军击破先零羌,并一直在军中征战,直到六十三岁,病死军中,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诺言.

        4.伯乐相马的成语故事:

        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连连嘶叫起来.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秦穆公说这是**的雌马.秦穆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听了,再牵出马仔细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这就是「伯乐相马」 的故事.

        5.鹬蚌相争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接下来,苏代讲开了他要讲的故事。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提拿去了。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 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2. 四字成语故事的概括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唐代书法家、诗人。历仕宪、穆、敬、文、武、宣、懿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卒,享年八十八岁,赠太子太师。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3. 古人奋发读书的故事四字成语

        1.悬梁刺股: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

        孙敬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

        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

        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

        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2.凿壁偷光:形容勤学苦读。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

        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4. 描写成语故事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望梅止渴,愚公移山,守株待兔,负荆请罪,

        大禹治水,覆水难收 · 赴汤蹈火 · 分庭抗礼 ·

        防微杜渐 负隅顽抗 · 负重致远 · 管鲍之交 ·

        · 感恩图报 · 过河拆桥 · 刮目相看 · 瓜田李下

        · 高枕无忧 · 各自为政 · 华而不实 · 好好先生

        · 狐假虎威 · 汗流浃背 · 后来居上 · 合浦珠还

        · 后起之秀 · 后生可畏 · 火树银花 · 坚壁清野

        · 间不容发 · 井底之蛙 · 鸡口牛后 · 江郎才尽

        · 见猎心喜 · 鸡鸣狗盗 · 九牛一毛 · 胶漆相投

        · 举一反三 · 开诚布公 · 空洞无物 · 沆瀣—气

        · 克己奉公 · 开卷有益 · 侃侃而谈 · 口蜜腹剑

        · 开门揖盗 · 空前绝后 · 克勤克俭 · 旷日持久

        5. 关于少年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玄奘苦学佛法。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李晟练成神箭手。李晟的父亲是一员威武的大将,李晟希望长大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可是,父亲却总是说他年纪小,不能习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学习射箭,终于练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让父亲刮目相看。

        陆游书巢勤学。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刘勰佛殿借读。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阎若璩口吃成大器。著名的考据学家阎若璩小时候是个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负,在母亲和老师的鼓励下,阎若璩凭着勤能补拙的精神,刻苦读书,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赶上了正常的同学,此后,阎若璩仍旧凭着这股好学肯吃苦的精神,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欧阳修借阅典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贾逵隔篱偷学。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的故事。

        孟柯改过勤学。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欢读书。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

        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陶弘景菜园求学。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主席怎样读书?

        6. 10个四字成语故事.并说出主人公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感谢您对派派小说论坛的支持,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

        7. 想买关于四字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大全的书有什么可介绍的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后来被编译成《成语故事》系列图书。

        中文名

        成语故事

        外文名

        The idiom story

        基本信息

        儿童版:

        作者: 崔钟雷 主编出 版 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1

        开本: 16开

        8. 成语故事四字成语大全

        画蛇添足 望梅止渴

        守株待兔 亡羊补牢

        9. 与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有关的四字词语

        手不释卷、程门立雪、凿壁偷光。

        1、手不释卷

        读音:shǒu bù shì juàn。

        意思:手不离书本。形容勤学不倦。

        出处:《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意思是:光武帝在带兵打仗的忙碌的时候,都手不离书。

        2、程门立雪

        读音:chéng mén lì xuě。

        意思:形容尊师重道,恭敬受教。

        出处:《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意思是:杨时与游酢二人去拜见老师程颐,正碰上老师坐着小睡,他们怕惊动老师,就在门外等着,一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门外的雪已下了一尺多深。

        3、凿壁偷光

        读音:záo bì tōu guāng,

        意思: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炽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意思是:匡衡字稚圭,非常喜欢学习而家里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无法看见光线。匡衡于是将墙壁钻出个小洞,以便邻居的光线能够从墙上的小洞穿过来使他能够看书。

        (9)关于阅读四字成语故事扩展阅读

        手不释卷的近义词:开卷有益。

        1、读音:kāi juàn yǒu yì。

        2、意思: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

        3、出处: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太平)御览》第三卷;因事有阙(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意思是:太宗每天都看《(太平)御览》第三卷;因为有事情耽搁了一天,第二天有空闲时间时把落下的补上,说: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我不觉得疲劳。

        10. 与读书有四字成语故事

        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博闻强识、博学多才、满腹经纶

        一、博览群书

        读音:[ bó lǎn qún shū ]

        释义: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出处:《周书·庾信传》:“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白话译文:小的时候脑子就很灵活,无比的聪慧,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特别精通《春秋左氏传》。

        二、学富五车

        读音:[ xué fù wǔ chē ]

        释义:形容读书多,学问大(五车:指五车书)。

        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白话译文:所精通的是各个方面的技能,学问大的需要五辆车才能装下。

        三、博闻强识

        读音:[ bó wén qiáng zhì ]

        释义: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也说博闻强记。

        出处:《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白话译文:有广博的见识和超强的记忆力却很谦让,做善事很勤勉却不倦怠,这就是君子。

        四、博学多才

        读音:[ bó xué ō cái ]

        释义: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出处:《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瑰伟倜傥;不拘细行。”

        白话译文:郤诜这人学识广博,风流倜傥,不拘泥于小节。

        五、满腹经纶

        读音:[ mǎn fù jīng lún ]

        释义:比喻人很有学问、本领。

        出处:《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白话译文:云雷表示事物的开头,万事开头难,如果是君子的话,需要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成就大事。

历史故事或成语故事里的主人公(常考)

       高枕无忧的主人公是孟尝君,成语故事如下:

       战国时候,齐国有一位叫做孟尝君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三千个食客,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鱼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尝君的朋友介绍一个叫做冯谖的人到孟尝君家,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没什么专长!”孟尝君听了之后,就不怎么理会冯谖,家里的佣人看到孟尝君不理冯谖,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通通把冯谖当下等的客人招待。

       冯谖心里很不高兴,天天发牢骚:“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离开算了!”孟尝君知道以后,就把冯谖由下等的客人升为上等的客人,还送给冯谖的母亲吃的和用的东西,冯谖心想:“孟尝君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他!”

       有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地去讨债,冯谖就假装是孟尝君下的命令,叫所有欠孟尝君钱的人不用还钱,替孟尝君买了个“义”的好名声!而孟尝君却不知是为其好,并怪罪冯谖。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国君解除了相国的官位,回到薛地去住的时候,薛地的人民都热烈地欢迎孟尝君。

       孟尝君笑道:“先生给我买的‘义’,我今天看到了!”过了不久,冯谖又对孟尝君说:“一只兔子要有三个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猎人猎杀的危险。您现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个洞,是很危险的!万一齐国的国君对您不满意又要杀您,您连其他躲的地方都没有呢!

       所以,您现在还不能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孟尝君一听:“那我该怎么办呢?”冯谖:“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办!我会让您像狡兔一样,有三个安全的洞藏身!”于是,冯谖就跑去找梁国的国君梁惠王,告诉梁惠王孟尝君非常能干。

       梁惠王听了之后立刻派人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马车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 这个消息传到了齐国,齐国的国君马上慌张起来,赶快用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去齐国做相国。

       同时,冯谖又叫孟尝君在薛地建立宗庙,用来保证薛地的安全。等到薛地的宗庙建好以后,冯谖就对孟尝君说:“现在三个洞都已经挖好了,从今天起,您就可以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了。”

扩展资料

       高枕无忧

       1、拼音:gāo zhěn wú yōu

       2、解释:高枕,垫高枕头睡觉;忧,忧虑。垫高了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也比喻放松警惕。

       3、近义词: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欢天喜地。

       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顾虑和担心,形容烦恼尽除、得到解脱,心情安然自得,快乐舒心。

       无牵无挂:形容没有拖累,非常放心。

       欢天喜地:形容非常高兴。含褒义。

       4、反义词:忧心忡忡、心事重重、牵肠挂肚。

       忧心忡忡: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在担心着什么。

       心事重重:心里挂着很多沉重的顾虑。

       牵肠挂肚: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常见成语和相关主人公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

       焚书坑儒(秦始皇)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

       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金屋藏娇(刘彻)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

成语故事,大家不熟悉的,要有时间、主人公、出处、能告诉人们启示的(不要太短,也不要太长)

       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

       煮豆燃萁(曹植) 破釜沉舟(项羽) 纸上谈兵(赵括) 背水一战(韩信)

       指鹿为马(赵高) 围魏救赵(孙膑) 卧薪尝胆(勾践) 负荆请罪(廉颇)

       闻鸡起舞(祖逖) 三顾茅庐(刘备) 望梅止渴(曹操) 完璧归赵(蔺相如)

       惊弓之鸟(更赢) 程门立雪(杨时) 毛遂自荐(毛遂) 胸有成竹(文与可)

       草船借箭(诸葛亮) 铁杵成针(李白) 精兵简政(毛泽东) 四面楚歌(项羽)

       草木皆兵(符坚) 赤壁之战(周瑜) 约法三章(刘邦) 老马识途(管仲)

       滥竽充数(南郭) 老骥伏枥(曹操) 逼上梁山(林冲) 草船借箭(诸葛亮)

       明镜高悬(秦始皇) 开门见山(寓公) 名落孙山(孙山) 悬梁刺股(苏秦)

       班门弄斧(梅之滨) 纸醉金迷(孟斧) 按图索骥(伯乐) 暗箭伤人(公孙子都)

       百步穿杨(养由基) 杯弓蛇影(杜宣) 鞭长莫及(伯仲) 病入膏肓(缓)

       不寒而栗(火纵) 车水马龙(马皇后) 出尔反尔(孟子) 出人头地(欧阳修)

       唇亡齿寒(宫之奇) 打草惊蛇(王鲁) 大义灭亲(石 鹊) 东窗是发(秦桧)

       东山再起(谢安) 分道扬镳(元志) 风声鹤唳(符坚) 汗流浃背(曹操)

       鹤立鸡群(嵇绍) 鸡鸣狗盗(孟尝君) 骄奢*逸(州吁) 口蜜腹剑(李林甫)

       口若悬河(郭象) 鹿死谁手(石勒) 洛阳纸贵(左思) 门庭若市(邹忌)

       南辕北辙(季梁) 怒发冲冠(蔺相如) 破镜重圆(徐德言) 骑虎难下(杨坚)

       巧取豪夺(米芾) 日暮途远(伍子胥) 如火如荼(夫差) 投笔从戎(班固)

       兔死狗烹(范蠡) 退避三舍(垂耳) 望洋兴叹(河伯) 嫣然一笑(宋玉)

       偃旗息鼓(赵云) 阳春白雪(宋己) 叶公好龙(叶公) 夜郎自大(夜郎)一败涂地(刘邦) 一筹莫展(蔡幼学) 一鼓作气(曹刿)

       一箭双雕(长孙晟)

       一目十行(萧纲) 一窍不通(纣王) 一丘之貉(杨恽) 一日千里(周穆王)

       以德报怨(孔子) 以身试法(王尊) 越俎代庖(许由) 亦步亦趋(颜回)

       易如反掌(褚遂良) 朝三暮四(狙公) 中流砥柱(大禹) 趾高气扬(屈瑕)

       众叛亲离(邹吁) 自惭形秽(王济) 捉襟见肘(曾参) 鞠躬尽瘁(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精中报国(岳飞) 江郎才尽(江郎) 凿壁偷光(匡衡)

       乐不思蜀(刘禅)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风声鹤唳(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成语中的主人公

       煮豆燃萁(曹植) 破釜沉舟(项羽) 纸上谈兵(赵括) 背水一战(韩信)

       指鹿为马(赵高) 围魏救赵(孙膑) 卧薪尝胆(勾践) 负荆请罪(廉颇)

       闻鸡起舞(祖逖) 三顾茅庐(刘备) 望梅止渴(曹操) 完璧归赵(蔺相如)

       惊弓之鸟(更赢) 程门立雪(杨时) 毛遂自荐(毛遂) 胸有成竹(文与可)

       草船借箭(诸葛亮) 铁杵成针(李白) 精兵简政(毛泽东) 四面楚歌(项羽)

       草木皆兵(符坚) 赤壁之战(周瑜) 约法三章(刘邦) 老马识途(管仲)

       滥竽充数(南郭) 老骥伏枥(曹操) 逼上梁山(林冲) 草船借箭(诸葛亮)

       明镜高悬(秦始皇) 开门见山(寓公) 名落孙山(孙山) 悬梁刺股(苏秦)

       班门弄斧(梅之滨) 纸醉金迷(孟斧) 按图索骥(伯乐) 暗箭伤人(公孙子都)

       百步穿杨(养由基) 杯弓蛇影(杜宣) 鞭长莫及(伯仲) 病入膏肓(缓)

       不寒而栗(火纵) 车水马龙(马皇后) 出尔反尔(孟子) 出人头地(欧阳修)

       唇亡齿寒(宫之奇) 打草惊蛇(王鲁) 大义灭亲(石 鹊) 东窗是发(秦桧)

       东山再起(谢安) 分道扬镳(元志) 风声鹤唳(符坚) 汗流浃背(曹操)

       鹤立鸡群(嵇绍) 鸡鸣狗盗(孟尝君) 骄奢*逸(州吁) 口蜜腹剑(李林甫)

       口若悬河(郭象) 鹿死谁手(石勒) 洛阳纸贵(左思) 门庭若市(邹忌)

       南辕北辙(季梁) 怒发冲冠(蔺相如) 破镜重圆(徐德言) 骑虎难下(杨坚)

       巧取豪夺(米芾) 日暮途远(伍子胥) 如火如荼(夫差) 投笔从戎(班固)

       兔死狗烹(范蠡) 退避三舍(垂耳) 望洋兴叹(河伯) 嫣然一笑(宋玉)

       偃旗息鼓(赵云) 阳春白雪(宋己) 叶公好龙(叶公) 夜郎自大(夜郎)

       一败涂地(刘邦) 一筹莫展(蔡幼学) 一鼓作气(曹刿) 一箭双雕(长孙晟)

       一目十行(萧纲) 一窍不通(纣王) 一丘之貉(杨恽) 一日千里(周穆王)

       以德报怨(孔子) 以身试法(王尊) 越俎代庖(许由) 亦步亦趋(颜回)

       易如反掌(褚遂良) 朝三暮四(狙公) 中流砥柱(大禹) 趾高气扬(屈瑕)

       众叛亲离(邹吁) 自惭形秽(王济) 捉襟见肘(曾参) 鞠躬尽瘁(诸葛亮)

       、一字千金(吕不韦)

       3、一字之师(郑谷)

       4、一饭千金(韩信)

       5、东山再起(谢安)

       6、图穷匕见(荆轲)

       7、纸上谈兵(赵括)

       8、负荆请罪(廉颇)

       9、卧薪尝胆(勾践)

       10、接竿而起(陈胜、吴广)

       11、三顾茅庐(刘备)

       12、孺子可教(张良)

       13、四面楚歌(项羽)

       14、老当益壮(马援)

       15、投笔从戎(班超)

       16、暴殄天物(商纣王)

       17、暗渡陈仓(刘邦)

       18、嗟来之食(黔敖)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20、手不释卷(刘秀、吕蒙)

       21、韦编三绝(孔子)

       22、墨守成规(墨子)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24、鸡犬升天(刘安)

       25、俞伯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27、风声鹤唳(苻坚)

       28、泰山北斗(韩愈)

       29、破釜沉舟(项羽)

       30、东窗事发(秦桧)

       31、程门立雪(杨时)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33、梦笔生花(李白)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35、成竹在胸(文与可,即文同)

       36、赤膊上阵(许褚)

       37、马革裹尸(马援)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39、洛阳纸贵(左思)

       40、背水一战(韩信)

       41、闻鸡起舞(祖逖)

       42、初出茅庐(诸葛亮)

       43、完璧归赵(蔺相如)

       44、退避三舍(重耳)

       45、乐不思蜀(刘禅)

       46、指鹿为马(赵高)

       47、画龙点睛(张僧繇)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49、讳疾忌医(蔡桓公)

       50、多多益善(韩信)

       51、秋毫无犯(岑彭)

       52、望梅止渴(曹操)

       53、鞠躬尽瘁(诸葛亮)

       54、约法三章(刘邦)

       55、请君入瓮(周兴)

       56、举一反三(孔子)

       57、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曲高和寡 曲高和寡的意思是指曲调越高雅,附和其一道唱的人,就会越少。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宋玉。现在这个词语多用于人际关系方面,亦可比喻作品艰深,不易被人弄懂。出自春秋战国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下面用具体的故事来讲解成语曲高和寡的意思。宋玉,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与唐勒、景差等人同继屈原之后,光大楚

       辞传统。他虽不及屈原,却在同代人中成就最著,后在楚为官,由于能言善辩,文才出众,遭到许多同僚的嫉妒,不断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楚顷襄王听得太多,就问宋玉说:“你是怎么搞的,惹出了这么多闲言碎语?”宋玉凭他雄辩的高才为自己据理力辩。顷襄王说:“你说的倒也在理,可为什么那些人偏偏与你不和,专说你的坏话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如果你能讲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我就算这些人说的都是假话;不然的话,你说得再好,也是没用的!”宋玉当即回答说:“大王请听,为臣给大王您举个实例。有个外地人来到了郢都。有一天,他在闹市里唱起歌来。开始唱的是楚国当时民间的歌曲“下里巴人”,由于曲调通俗,会唱的人很多,因此,跟着他一起唱的有好几千人;不久,他又唱起了格调稍为高雅的“阳阿”,跟着他一起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后来,他引吭高歌,唱起了更为高雅的“阳春白雪”,难度更大,所以,跟着他唱的也只能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将五音特色调和发挥,使乐声达到极境,就没有几个人能应和了。这道理就是:歌曲越高雅,能够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

        以上便是成语曲高和寡的意思和宋玉的故事。 老生常谈出处《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此者生常谭(谈)。

       释义 老书生常讲的话,没有新的意思。比喻听惯听厌的话。

       故事 三国时候,有个名叫管辂的人,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 光其喜爱天文。十五岁时,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渐渐有了小 名气。 日子一久,传到吏部尚书何晏、侍中尚书邓飓耳里。这天,正好 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两个大官吃饱喝足后,闹着无聊,便派人 把管辂召来替他们占卜。 管辂早就听说这两人是曹操侄孙曹爽的心腹,倚仗权势,胡作 非为,名声很不好。他考虑了一会几,想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他们一 顿,灭灭他们的威风。 何虽一见管辂,就大声嚷道:”听说你的占卜很灵验,快替我算 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机会升官发财。另外,这几天晚上我还梦见苍 蝇总是叮在鼻子上,这是什么预兆?” 管辂想了一想,说:“从前周公忠厚正直,辅助周成王建国立业, 国泰民安;现在你的职位比周公还高,可感恩你的人很少,惧伯你的 人却很多,这恐怕不是好预兆。你的梦按照卜术来测,也是个凶相 阿!” 管辂接着又说:“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只有多效仿周公等 大圣贤们,发善心,行善事。” 邓飓一旁听了,很不以为然,连连摇头说:“这都是些老生常谈, 没什么意思。” 何宴脸上铁青,一语不发。 管辂见了,哈哈一笑:“虽说是老生常谈的话,却不能加以轻视 啊!” 不久,新年到了,传来消息说何宴、邓辂与曹爽一起因谋反而遭 诛杀。管辂知道后,连声说:“老生常谈的话,他们却置之不理,所以 难怪有如此下场啊!” 势如破竹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好了,今天关于“成语故事及主人公”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成语故事及主人公”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