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比喻什么_成语故事比喻什么人它的含义是什么
希望我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关于成语故事比喻什么的信息和知识。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随时告诉我。
1.求两个成语故事和比喻什么的!
2.成语故事大全注明出处原意比喻
3.成语故事及其寓意
4.成语故事 本义 比喻
求两个成语故事和比喻什么的!
1、沧海桑田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现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远说那里又要扬起尘土来了
2、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清朝思想家龚自珍面对腐败的清政府,主张改革,提倡禁烟,得不到朝廷重用。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称为“啰”礼。很多人对啰礼不理解,向孔子请教。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
4、长风破浪
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5、拔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6、一叶障目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妻子气愤说看不见。他就拿这片树叶去街上行窃,被抓后说:“我一叶障目,你们能看见吗?”
7、千呼万唤
形容再三催促。
白居易用诗歌为民请命,得罪了当时的权贵。因此被贬到江州做司马。他来到浔阳江边与即将离别的朋友送行,风吹着芦苇传来阵阵凄凉。他们上船喝起了酒来,江面上传来一阵琵琶声。他们驱船靠近,千呼万唤才见到那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8、杯水车薪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从前有一个樵夫在山上打柴,听到救火声就跑去救火。后来他的柴车也着了火,正好看到路边有一个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边去装水来救火,但火势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一整车柴全部被烧毁
9、栩栩如生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庄子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10、三顾茅庐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冈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11、以一当十
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公元506年,孙武率三万精兵攻打楚国,消灭20多万楚军,创造一个以一当十的战例
12、道听途说
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古时学者艾子的邻居毛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经常把外边听到的事情加以夸大说给艾子听。一次他说:“一只鸭子一次下了100个蛋。”艾子不信,他又说天上掉下一块二十丈长十丈宽的大肉,而且还信誓旦旦地说他亲耳听来的
13、一片冰心
冰心:清洁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诗人王昌龄官场屡屡失意,触犯了权贵豪门,一再被贬,但他仍以心地透明纯洁而自慰,决心不与那些人同流合污,他在《芙蓉楼送辛渐》诗中流露出这样的情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4、按图索骥
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春秋时期相马专家孙阳(伯乐)根据自己的相马经验写了《相马经》,他的儿子很想把相马的绝技学到手,熟读《相马经》,根据经书上的标准选出的“千里马”——一只癞蛤蟆回家向其父报喜,伯乐看后哭笑不得
15、气壮山河
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北宋时期,赵鼎21岁中进士受到宰相吴敏的赏识,调到都城开封任职。金兵南下,宋钦宗惊慌失措,赵鼎主张抗金到底,可是宋钦宗不予理睬。北宋灭亡后,赵鼎仍然坚持抗金,秦桧迫害他,他只好写下:身骑箕,尾归天上,气壮山河壮本朝
16、不自量力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春秋时期,实力弱小的息国从郑国发动战争,结果被打败。原因是不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分不清敌人与朋友,不团结邻国,结果没过多久息国被楚国消灭
17、鸡犬不宁
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做司马,他目睹了民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写了一篇《捕蛇者说》。该散文描述一个捕蛇者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捕蛇,也不愿种地,因为贪官污吏们搞得当地鸡犬不宁
18、力不从心
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
东汉时期,班超为平定匈奴作乱,70多岁还在西域作战,他身体日渐衰弱,上书汉和帝要求回中原养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书奏请说班超老了,再有战事就力不从心了,汉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折,不断地点头,于是下诏让班超回京
19、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齐威王当上国王后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喜欢听别人弹琴。邹忌携琴前去拜见齐威王,就是光说不弹,并把不弹琴的道理与治国联系起来,使齐威王明白治国的道理,齐威王任命邹忌为相国。邹忌以自身形象影响齐威王有自知之明
20、诲人不倦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
成语故事大全注明出处原意比喻
问题一:成语典故是什么? 1、成语典故就是一个成语的来历。
如:爱屋及乌
à i w ū j í w ū 乌:乌鸦。《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意思是说,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后用“爱屋及乌”比喻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和他有关系的人或事物。
如:殃及池鱼
yāng jí chí yú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突然,城门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除了那条鱼儿之外,其它鱼都没有逃走。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过一会,火补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干了,满池的鱼都遭了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火――水――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比喻无端受祸。
2、指有典故来源的成语,不包括没有典故来愈的成语。
如:东施效颦
来源于:《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 美之,归亦捧心而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3、 至死不悟zhì sǐ bù wù
成语典故: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语出处: 唐?柳完元《临江之麋》:“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安步当车ān bù dàng chē
成语典故: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不二法门bù èr fǎ mén
成语典故: 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成语出处: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成语例句: 历观战史,水战用火攻,是颠扑不破的不二法门。(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暗室不欺àn shì bù qī
成语典故: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成语出处: 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成语例句: 知县生平暗室不欺,既读孔、孟之书,怎敢行盗跖之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
匕鬯不惊bǐ chàng bù jīng
成语典故: 匕:古代的一种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物。形容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百姓安居,宗庙祭祀,照常进行。
成语出处: 《周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成语例句: 赣、宁之乱,坐镇上游,匕鬯不惊,指挥若定。(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六回)
笔大如椽bǐ dà rú chuán
成语典故: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成语出处: 《晋书?王传》:“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成语例句: 词清若玉,笔大如椽。(清?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笔下生花bǐ xià shēng huā
成语典故: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成语出处: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成语例句: 晚唐诗人杜牧才气过人,笔下生花,创作了许多诗文佳品,尤以......>>
问题二: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典故?写写名称及大概意思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12个成语典故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
问题三:带有典故的历史成语故事要有寓意,和道理.越多越好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成语故事及其寓意
爱屋及乌的故事
解释:
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参看《助纣为虐》)。“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今陕西省户县附近),准备向东进军。可是,迁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异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两个得力助手。同时,武王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纣。大军在孟津(今河南孟县之南的一个黄河渡口)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因为商纣王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以后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称为周朝。
当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武王心里还没有谱,因此有些担忧。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议。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原文中所谓“余胥”,是指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隶主贵族的管家之类。(余,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汉朝人伏胜编撰的《尚书大传·大战》里也有类似的记载: “纣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这段记载,与《说苑》所载内容相仿。不过“余胥”一词写作“胥余”,两者的含意也不一样。“胥余”已不属胥史等级,而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加低下的奴隶或刑徒了。例如商纣王时的“太师”箕子,因对纣王不满,被囚禁而装疯,甘当奴隶,所以《庄子》称他为“胥余”。
此外,《韩诗外传》、《六韬逸文》也都有关于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谈话的记载,内容基本相同。由于这个传说,就产生了“爱屋及乌”这句成语。
我国自古流传一种迷信习俗,以为乌鸦是“不祥之鸟”,它落到谁家的屋上,谁家就要遭遇不幸。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集《诗经》的《小雅》部分,题为《正月》的一首诗里,就有“瞻乌爰止,于谁之家”。可见古人多厌恶乌鸦,而绝少有人爱它的。所谓“爱屋及乌”,是说:由于爱那个人,因而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不以为不祥,不觉得讨厌了。这句成语,一向被人们用作推爱的比喻。因为深爱某人,从而连带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或其他东西,就叫做“爱屋及乌”,或称这样的推爱为“屋乌之爱”。
唐代诗人杜甫在《奉赠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诗中,开头两句是:“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宋朝人周敦颐的《濂溪诗》中有:“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宋朝人陈师道的《简李伯益》诗中也有“时清视我门前雀,人好看君屋上乌。”都是用的“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典故。
成语故事 本义 比喻
成语故事及其寓意很多成语大家也许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读成语故事去了解它的意思!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成语故事及其寓意,欢迎大家阅读!
故事一
投鼠忌器
三国初期,汉献帝与丞相曹操、皇叔刘备一起去打猎。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力,竟跟汉献帝齐头并进。汉南帝见不远处有只兔子,就叫刘备射,说是要看看皇叔的箭法。刘备连忙弯弓射箭,正好命中兔子,献帝连夸好箭法。南帝又看见一只大鹿,连射三箭不中,就叫曹操射。曹操拿过南帝的金比箭,一箭就射中了鹿。将士们见射中鹿的是金比箭,以为是献帝射的,都高呼?万岁?,曹操得意地站到献帝前接受欢呼。关云长实在看不下去,要拍马刀砍曹操,刘备忙暗示他不可轻举妄动。事后,关云长问刘备为什么不让杀曹操,他说:?投鼠忌器,他身边还有献帝呢。?。
投鼠忌器的意思是:投:用东西去掷;忌:怕,有所顾虑。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
故事二投笔从戎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投笔从戎的意思是: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故事三扑朔迷离
古时候,有个女孩叫花木兰,她是个非常勤劳孝顺的姑娘。
木兰织得一手好布,每天,她总是天刚刚亮,就把自己关在织房里精心地纺线织布。
有一天,她却一直留在自己的闺房,坐在窗前叹气。她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她有什么心事。
木兰在母亲的一再追问下,不得不说:?没有什么心事,只是昨晚看见国王征兵的文书,那上面有父亲的名字,可是父亲的年纪大了,已经禁不起征战的辛劳,小弟弟年龄又小,不能代替。女儿我就为这件事焦急。?
停了一会儿,木兰又说:?我从小跟父亲练就一身好武功,可以替父亲去从军。?
母亲为难地说:?可你是个女孩,怎么能去从军呢?
木兰坚定地说:?我有办法。?
征期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告别了父母,随大军到了边塞作战。
战争中,木兰表现得很勇敢,立了很多大功。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战斗,
战争终于结束,木兰胜利归来。论功行赏,皇帝要赏给木兰很多钱物,并封她为尚书郎。
但是木兰说:?感谢皇上恩典,但我不想做官,只求皇上允许我回到故乡与父母团聚。?皇上答应了木兰的请求。
木兰回到家,立刻来到自己房里,换上女孩穿的衣服,梳好辫子,戴上花,露出自己原来女孩的模样走出来。送木兰回来的同伴们一见,都十分惊奇地说:?哎呀,同行这么多年,怎么不知你是个女孩。?
后来有人为此写了一首《木兰诗》,诗的最后几句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意思是: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如果两只兔子贴着地面并排跑,谁能分辨出哪一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这个成语指事物在人心目中模糊不清、难以看清真相。
扑朔迷离的意思是: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狼子野心
春秋时,门子文和门了良两兄弟在楚国做官,子文是令尹,子良则是司马。子文有一个儿子名叫子扬;子良也有一个儿子叫子越。子越出生的时候,子文对子良说:“这孩子壮得跟山林里的老虎和熊一样,哭起来却像豺狼在哀嚎,现在他的年龄虽然还很小,可是狼的孩子虽然很小,但是凶猛的性格以及野心仍然很大,将来长大恐怕不会是个温和的人。我看子越是匹狼,必须狠下心杀死,否则我担心我们家族的人会因为他而有伤亡。”但是哪有父母忍心杀害自己的小孩?,因此子良说什么都不肯杀死自己的孩子。子文见子良不听自己的劝告,便对家里的人说:“将来子越如果当了大官,你们一定要尽早离开楚国,不然会有灾难。”
子文死后,他的儿子子扬继承作了令尹,子越也作了司马。子扬没有听父亲的告诫,继续待在楚国作官。而子越一当上大官,就暴露出政治野心,他忌恨子扬的官位比自己大,于是暗中派苏贾杀了子扬,自己当上令尹,不久又将苏贾杀死。后来,子越的野心越来越大,甚至想叛变当国君,于是就领兵造反,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被楚王派来的大批军队打败,他的家族也因此受到牵连。这个时候,家族的人才知道子越果然是“狼子野心”,十分后悔当初没有听子文的劝告。
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好了,关于“成语故事比喻什么”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成语故事比喻什么”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