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成语有哪些带原句_论语成语有哪些带原句的
论语成语有哪些带原句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1.《论语》中的成语
2.出自论语的成语
3.出自论语的四字词语
4.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
《论语》中的成语
1、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示例: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
2、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示例:徐迟《牡丹》:“她果然成为一个——的教师了。”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近义词:谆谆教导、诲人不倦。
3、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示例: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听其翻阅,则书非书也,不怒不威而引人——之明师也。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称颂人近义词:登峰造极、当行出色、炉火纯青反义词:浅尝辄止、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初出茅庐。
4、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示例: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协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释放蒋介石。”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以直报怨、以礼相待、以德报德反义词:忘恩负义、无情无义。
6、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示例:哎,那骂得可真也是——。(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7、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出处:《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示例: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
8、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示例:大批——,满腔悲愤,万种辛酸,想有所为而不能为,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9、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10、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1、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示例:——,以后再办起事来,审慎点就是了。(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三回)
12、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示例:在封建社会的教条之下束缚久了的人,最怕的是“——,不忠不义”的罪名。(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
14、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5、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示例:既这样——起来,也好,就由你去。(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近义词:废寝忘食用法:偏正式;作补语、定语。
16、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示例:一二小友以为此虽不足以饷名家,或尚非无稗于初学,助之编定,——。(鲁迅《小说旧闻钞·序言》)近义词:情文并茂、奇文瑰句反义词:废话连篇、词不达意、平铺直叙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17、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出处:《诗经·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示例:俺张孔目怎还肯缘木求鱼,鲁斋郎他可敢——?(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故事〗《论语·述而》记载,“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对颜渊说:“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我隐藏起来。能做到这样的,只有我和你。”好胜心强的子路连忙问:“老师,您统率三军将和谁在一起?”孔子说:“赤手空拳打虎,蹚水过河,死都不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我只和凡遇事谨慎,善于谋划而又能办成事的人在一起。”)
18、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出处:《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示例:不照这么办法,恐——,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民国演义》第八十回)近义词: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比喻兄弟不和。〖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引民间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容。〕反义词: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
19、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0、言过其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示例:我不能不将他们那旗人的历史对你讲明,你好知道我不是——。(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
21、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处:《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示例:君子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者,未足与议。(章炳麟《论读经有利而无弊》)
22、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示例:正忧疑不定,忽报宋兵到了,惊得——。(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23、惠而不费: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出处:《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示例:谁知庄大老爷这笔款项情愿报效,只代子弟们求几个保举,更是——的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
24、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示例:《魏书·杨固传》:“臣位卑识昧,言不及义,属圣明广访,敢献瞽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四回:“两个年轻小子,天天在一起,没有一个老成人在旁边,他两个便无话不谈,真所谓‘言不及义’,那里有好事情串出来。”梁实秋《雅舍小品·职业》:“至于弈棋,虽曰小道,亦有可观,比饱食终日言不及义要好一些。”刘心武《钟鼓楼·不是结尾》:“该讨论要抓紧讨论,不要言不及义、推托扯皮!既然是该办的事就不要等!就不能慢!”
25、用行舍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26、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27、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示例:知足下追踵古人,见贤思齐。(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
28、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29、司马牛之叹: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30、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示例:人如果——,无所用心,那是最没有出息的。反义词:废寝忘食。
31、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示例:朱自清《诵读教学》:“前者歪曲了白话文,后者也歪曲了白话文,所谓——。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强调言行恰如其分近义词:不为已甚反义词: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32、简在帝心:指能被皇帝所知者。
33、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4回:“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34、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行动要坚决。出处:《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35、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示例:圣人说:“——”,你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的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近义词: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循循善诱。
36、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示例:苏曼殊《惨世界》第十回:“你们青春年少,正是——之时,还望努力自重才好。”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称赞年轻人近义词:少年老成反义词:少不更事、乳臭未干。
37、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示例: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章:“成天泡在个人情绪里头,唉声叹气,——。”用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
38、循序渐进:循:按照;序:次序;渐:逐渐。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渐进耳。”示例:杨玉如《辛亥革命先着记》第三章:“那还要经过相当教育,——,不能一革命什么都平等。”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按部就班、由浅入深反义词:一步登天。
39、割鸡焉用牛刀:也做“杀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40、从井救人:意谓跟着跳到井里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对别人并无好处而徒然危害自己的行为。后亦用以比喻冒极大危险去拯救别人。出处:《论语·雍也》:“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从之也?”
4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2、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示例:人家骂小弟鱼肉乡愚,这句话仔细想来,在小弟却是——。(《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定语;指该做就做近义词:义不容辞、理所当然反义词:推三阻四、临阵脱逃。
43、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44、理屈词穷:理:道理,理由;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出处:《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示例:沙汀《呼嚎》:“正如一般忽然陷于——的专横者一样,他立刻把最后一张牌摆出来了。”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近义词: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哑口无言反义词:义正言辞、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45、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示例:我有力量释放了你,叫你达到——的愿望。(老舍《四世同堂·三十四》)
46、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西汉·戴圣《礼记·表记》:“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示例:他绝对自信他不是——的软背脊的人儿。(茅盾《创造》三)
47、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48、道听途说: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示例:方之《内奸》:“我要对党对同志负责,即使严赤、杨曙是内奸,我也该对他们负责,不能把——都写上。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近义词:小道消息、捕风捉影、海外奇谈、齐东野语〔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出处〗《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反义词:言之有据、有根有据、言之凿凿。
49、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5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出处:《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示例:“——”。今既一无所有,纵使大禹重生,亦当束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六回)
51、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出处:《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示例:自己一生契重名士,以为无不可招致之人,今日竟遇着一个铁君,真是——。(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
52、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示例:薛姨妈是个——的人,倒还易说。(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53、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4、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出处:《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示例:酒自外入,机繇内泄。悔从醒生,——。(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二回)
55、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示例:趁你们——的时候,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吧!(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56、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57、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示例: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
58、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示例:敝人向来最赞成一切牺牲,也最乐于“——”,况且我们是同志,我当然应该给你想一个完全的办法。(鲁迅《华盖集·牺牲谟》)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指赞助别人成事近义词:急公好义、助人为乐反义词:成人之恶、掠人之美。
59、居下讪上:指属员背地里讥笑上级。
60、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示例:刘征泰《苏步青》:据谷超豪等人回忆,凡遇应当参加的讨论会,苏先生向来是风雨无阻,几十年间——。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褒义近义词:始终如一、有始有终、善始善终反义词: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61、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cùjí,恭敬不安的样子)如也,与与如也。”示例:郑振铎《桂公塘》:“却从来不曾见过像这位蛮子般的那末——,旁若无人的气概。”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娓娓而谈反义词:闭口无言、吞吞吐吐、张口结舌。
6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示例:同一不知,在卑人则毫无忿怼,在郡主则视若寇仇,恐亦非——之恕道也。(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解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论语》《颜渊篇》主要讲述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6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示例:“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鲁迅《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示例: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
65、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66、善贾而沽: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出处:《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近义词:待价而沽。
出自论语的成语
原文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9)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原文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原文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原文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原文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原文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原文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是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原文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出自论语的四字词语
《论语》中的成语及出处:
1、 文质彬彬 《雍也》
2、 先难后获 《雍也》
3、 行不由径 《雍也》
4、 一箪一瓢 《雍也》
5、 衣轻乘肥 《雍也》
6、 周贫济乏 《雍也》
7、 善为我辞 《雍也》 中道而废 《雍也》
8、 中庸之道 《雍也》
9、 不悱不发 《述而》
10、不愤不启 《述而》
11、不知肉味 《述而》
12、发愤忘食 《述而》
13、浮云富贵 《述而》
14、富贵浮云 《述而》
15、怪力乱神 《述而》
16、诲人不倦 《述而》
17、举一反三 《述而》
18、乐以忘忧 《述而》
19、乐在其中 《述而》
20、临事而惧 《述而》
21、求仁得仁 《述而》
22、三人行,必有我师 《述而》
23、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
24、生而知之 《述而》
25、述而不作 《述而》
26、死而无悔 《述而》
27、信而好古 《述而》
28、学而不厌 《述而》
29、一隅三反 《述而》
30、饮水曲肱 《述而》
31、用舍行藏 《述而》
32、用行舍藏 《述而》
33、择善而从 《述而》
34、执鞭随蹬 《述而》
35、暴虎冯河 《述而》
36、一隅之见 《述而》
37、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
3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泰伯》
39、大节不夺 《泰伯》
40、笃信好学 《泰伯》
41、犯而不校 《泰伯》
42、六尺之孤 《泰伯》
43、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泰伯》
44、任重道远 《泰伯》
45、死而后已 《泰伯》
46、一息尚存 《泰伯》
47、不敢问津 《泰伯》
48、战战兢兢 《泰伯》
49、如临深渊 《泰伯》
50、如履薄冰 《泰伯》
51、而今而后 《泰伯》
52、为之动容 《泰伯》
53、学如不及 《泰伯》
54、不舍昼夜 《子罕》
55、待价而沽 《子罕》
56、后生可畏 《子罕》
57、空空如也 《子罕》
58、喟然长叹 《子罕》
59、苗而不秀 《子罕》
60、年富力强 《子罕》
61、善贾而沽 《子罕》
62、逝者如斯 《子罕》
63、斯文扫地 《子罕》
、松柏后凋 《子罕》
65、岁寒知松柏 《子罕》
66、秀而不实 《子罕》
67、循循善诱 《子罕》
68、仰之弥高 《子罕》
69、勇者不惧 《子罕》
70、欲罢不能 《子罕》
71、韫椟而藏 《子罕》
72、知过必改 《子罕》
73、凤鸟不至 《子罕》
74、河不出图 《子罕》
75、喟然而叹 《子罕》
76、博闻约礼 《子罕》
77、卓尔不凡 《子罕》
78、卓尔不群 《子罕》
79、各得其所 《子罕》
80、功亏一篑 《子罕》
81、衣蔽蕴袍 《子罕》
82、侃侃而谈 《乡党》
83、敛容屏气 《乡党》
84、屏气凝神 《乡党》
85、屏声息气 《乡党》
86、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乡党》
87、适可而止 《乡党》
88、鱼馁肉败 《乡党》
89、每事问 《乡党》
90、春风沂水 《先进》
91、登堂入室 《先进》
92、过犹不及 《先进》
93、理屈词穷 《先进》
94、鸣鼓而攻之 《先进》
95、群起而攻之 《先进》
96、三复斯言 《先进》
97、舍己为人 《先进》
98、升堂入室 《先进》
99、言必有中 《先进》
《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为政篇第一》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论语?学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论语?学而》(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2、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论语?学而》(1?10):?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论语?学而》(1?1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论语?学而》(1?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5、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论语?学而》(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论语?学而》(1?15):?《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论语?学而》(1?15):?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篇第二》
2-1、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论语?为政》(2?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8、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9、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10、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论语?为政》(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11、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论语?为政》?子游问孝?(2?7)、?子夏问孝?(2?8)。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12、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论语?为政》(2?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3、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成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单一用途的人。《论语?为政》(2?12):?君子不器。?
2-14、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论语?为政》(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学习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论语?为政》(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论语?为政》(2?16):?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论语?为政》(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多闻阙疑--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论语?为政》(2?1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2-19、言寡尤,行寡悔--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论语?为政》(2?18):?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20、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论语?为政》(2?19):?举枉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论语?为政》(2?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2、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论语?为政》(2?24):?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篇第三》
3-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论语?八佾》(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杞宋无征--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论语?八佾》(3?9):?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3-3、了如指掌了若指掌如指诸掌--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论语?八佾》(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3-4、告(g?)朔饩(x?)羊--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3-5、爱礼存羊--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6、乐而不*--快乐而不过分。指表现的情感有节制。《论语?八佾》(3?20):?《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3-7、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论语?八佾》(3?20):?《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3-8、成事不说--说:解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9、既往不咎不咎既往--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3-10、尽美尽善--尽:极。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无缺。同?尽善尽美?。《论语?八佾》(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里仁篇第四》
4-1、里仁为美--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论语?里仁》(4?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造次颠沛--流离失所,生活困顿。《论语?里仁》(4?5):?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3、观过知仁--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论语?里仁》(4?7):?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论语?里仁》(4?8 ):?朝闻道,夕死可矣。?
4-5、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论语?里仁》(4?9 ):?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6、无适无莫--适:厚;莫:薄。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论语?里仁》(4?10):?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4-7、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论语?里仁》(4?15):?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4-8、见贤思齐--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论语?里仁》(4?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9、游必有方--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论语?里仁》(4?1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10、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论语?里仁》(4?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11、讷言敏行--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论语?里仁》(4?2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公冶长篇第五》
5-1、瑚琏之器--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论语?公冶长》(5?4):?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5-2、闻一知二--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论语?公冶长》(5?9):?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5-3、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论语?公冶长》(5?9):?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5-4、朽木不雕朽木难雕朽木不可雕--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论语?公冶长》(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5-5、朽木粪土朽木粪墙--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论语?公冶长》(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5-6、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论语?公冶长》(5?10):?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5-7、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论语?公冶长》(5?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8、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论语?公冶长》(5?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9、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论语?公冶长》(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5-10、三思而行三思而后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论语?公冶长》(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5-11、愚不可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论语?公冶长》(5?21):?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12、斐然成章--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论语?公冶长》(5?22):?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13、不念旧恶--念:记在心上。不计较过去的怨仇。《论语?公冶长》(5?23):?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5-14、安老怀少--安:安顿;怀:关怀。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论语?公冶长》(5?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15、计过自讼--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论语?公冶长》(5?27):?已矣乎,吾未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
.《论语》首创的成语。
《论语》首创的成语,指后世沿用《论语》原书文字,保留原有语法结构而形成的成语。
(1)不亦乐乎 出自《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周而不比 出自《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问 出自《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陈力就列《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9)苗而不秀《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这类成语,几乎每篇都有。如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犯而不校(《泰伯》)、空空如也(《子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这类成语占《论语》成语的很大部分,是《论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出自《论语》的成语。出自《论语》的成语,指来源于《论语》,但又经后人加工、提炼而形成的成语。据考察分析,后人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形成这类成语。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如:众星拱辰 出自《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古作“共”)安老怀少 出自《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将原句中的虚字和不影响意义的实字删减而成的成语。如:节用爱人 出自《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举直错枉 出自《为政》:“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在原句词语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字而构成成语。如:异端邪说 出自《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在“异端”后加“邪说”。中庸之道 出自《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中庸”后加“之道”。
(4)将原型成语(即首创成语)中的字更换形成另一成语。如:随心所欲 出自《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将“从”换作“随”。有始有终 出自《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将“卒”换作“终”。
(5)将原文中否定意义的词句改为肯定意义构成成语。如:见义勇为 出自《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改“无勇”为“勇”,“不为”为“为”。周急继乏 出自《雍也》:“若不周急不继富”。改“不继富”为“继乏”。
二《论语》中的成语,按用途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这一类成语现在使用的还很多,大多数人也比较熟悉。在《论语》中出现的比较多。例如:
(1)《公冶长》第十五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成语“不耻下问”出自此章。其原义是:不以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后来人们用以表示虚心好学。
(2)《述而》第二十二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成语“三人之行,必有我师”的出处。讲的是:即使在很少的几个人中,也有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后人用“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来表示应努力向别人学习好的东西。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学习的成语还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朝闻夕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发愤忘食;循循善诱;有教无类;后生可畏;日知其所无;笃志好学;登堂入室(升堂入室);告往知来(告诉他已学过的知识,就能体会出未学过的知识);不知肉味(形容特别专心);每事问;敏而好古(勤奋地研究古代文化典籍);等等。
2 .修养。例如:
(1)《述而》第十六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成语“曲肱而枕(曲肱而卧)”、“乐在其中”、“富贵浮云”都出自此章,讲的是修养到了淡泊人生的境界。
(2)《学而》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成语“三省吾身”就出自曾参之口。这是孔子门徒提出的比较典型的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修养方面的成语还有: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中庸之道;见义勇为;见贤思齐;志士仁人;当仁不让;杀身成仁;求生害仁;乐而不*;乐以忘忧;犯而不校;以德报怨;文质彬彬;君子固穷;箪食瓢饮;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匹夫不可夺志;岁寒知松柏;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敏事慎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
3 .待人接物。例如:
(1)《颜渊》第十六章———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语“成人之美”就出自于此章。这一章讲的是君子要成全他人的好事,不助长他人的错误。
(2)《卫灵公》第二十四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出自这里,说的是推己及人之意。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接物的成语还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以文会友;不念旧恶;三思而行;敬而远之;待价而沽;过犹不及;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可无不可;小不忍则乱大谋;有始有终;能近取譬;和而不同;听其言而观其行;善为我辞(好好帮我说说,替我辞掉)。
4.政事。例如:
(1)《子路》第六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出处,讲的是居上位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2)《宪问》第二十六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成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出自这一章。说的是:居上位者考虑事情、处理问题,不要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
(3)《子路》第三章———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成语“名正言顺”、“无所措手足”都出自此章。
除上述之外还有:和为贵;文武之道;敬事而信(严肃认真地办理国事而又守信用);使民以时;割鸡焉用牛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为而治;欲速不达;往者不谏,来者可追;一言兴邦;各得其所;上智下愚;是可忍,孰不可忍;犯上作乱;兴灭继绝(使灭亡的事物重新兴起);危言危行;直道而行(办事无偏私);中道而废;等等。
5.状物。例如:
(1)《公冶长》第二十五章———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成语“巧言令色”出自此章,描绘的是某些人花言巧语、伪装和颜悦色以及低三下四的状态。
(2)《公冶长》第十章———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段话,后世形成两个成语:朽木不雕,朽木粪土(也说朽木难雕、朽木粪墙)。这是孔子对白天睡懒觉、上课打瞌睡的学生的批评。
(3)《阳货》第二十二章———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于已。”成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出自此处,它描绘的是整天不用心思、无所事事、懒得无聊的精神状态。
在《论语》中,描绘人或事物的各种状态的成语比较多,除了上面说的,还有:从心所欲;言不及义;言过其行;怨天尤人;望而生畏;不自量力;不敢问津/无人问津;求全责备;迁怒于人;色厉内荏;道听途说;察言观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苗而不秀;秀而不实;喟然而叹;侃侃而谈;乐山乐水(今比喻各有所好);血气方刚;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一日之长;必不得已;欲罢不能;鸣鼓攻之;不得其死;死而后已;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患得患失;好行小惠(爱卖弄小聪明);没齿无怨(终生无怨言);一以贯之;岁不我与(岁月不待人);而今而后;等等。
三《论语》中成语的意义变化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绝大多数都保留了《论语》中的原义,但也有少量的成语意思发生了变化。
1.今义与原义不大一样的。例如:
(1)《季氏》第一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里的“既来之,则安之”的原义是:已经自动来归服了,就要使他们安居下来。而现在,这句成语的意思变成了:既然来了,就要安下心来。
(2)《雍也》第十八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原意是:只有质朴的思想感情,而不懂礼仪,就显得粗野;礼仪虽很周到,但缺乏质朴的思想感情,就显得虚伪。只有把礼节仪式和思想感情恰当配合,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的“文质彬彬”,就是指文(礼节仪式)、质(思想感情)配合恰当。而现在,“文质彬彬”只表示文雅、有礼貌的意思。
2.今义与原义相反的。例如:
(1)《学而》第一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朋”指的是同学、校友,而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朋友。这句话串起来讲,意思就是:有同学、校友从远方来(和你一起研究切磋),不也是令人快乐的吗?孔子用反问句式,说明“有朋自远方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如今,“不亦乐乎”的意思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例如:“这两天忙得不亦乐乎!”“他两口子吵得不亦乐乎。”这些话是平时常听人说的。而这两个“不亦乐乎”都是指过分、超出了限度,已经没有一点快乐感了。
(2)《雍也》第九章———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季孙氏派人请闵子骞担任费县的县长。闵子骞谢绝了,他对来人说:“好好帮我说说,替我辞掉吧!如果再来找我,我就跑到汶水那边的齐国去了。”现在,成语“善为我辞”的意思恰恰与原义相反:多数情况下不是指替我辞官,而是好好帮我说说,替我谋个职位;或者请人帮着善为说合,办成一件什么事情。
3.今义与原义无关的。例如:
(1)《卫灵公》第十七章———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今天,“言不及义”指的是“说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和原义差不多。
(2)《述而》第十四章———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很长时间吃肉也不知道肉的滋味,说:“想不到(古人)创作的音乐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成语“不知肉味”,原义是指对某件事特别专注而忽略了别的事。而后世往往用它来说明生活贫困:“好长时间吃不到肉了,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成语、俗语集释
一提起《论语》,大家都会感到陌生和遥远,认为读《论语》的都是老学究。特别是学生,更感到《论语》与他们的思想格格不入。其实,不仅《论语》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几乎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姑且这样说),至今还影响深远,就具体而言,它语言平易又不乏文采,篇章短小精练又具有格言体制,易读易诵。所谈内容涉及人生修养的方方面面,对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事颇有启迪。这对青年人很有裨益。我很希望同学们读一读《论语》。同时,高中语文第五册中有课文《孔孟》,读点儿《论语》才能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
怎样让《论语》变的亲切而不陌生,引起阅读兴趣?不妨从《论语》中的成语、俗语入手。当你发现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语言原来是在《论语》中,自然就会爱不释手、兴趣盎然地读下去。下面就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
(1)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尔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 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4)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5) 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释: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 (《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9) 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1) 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篇》)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12)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篇》)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述而篇》)释: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5) 乐在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16) 择善而从:“多闻,择善而从。” (《述而篇》)释: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释: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
(19)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篇》)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
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我导语:学而不厌、名正言顺、见贤思齐、杀身成仁、成人之美……这些成语都是来自《论语》。孔子与其弟子在论道讲学中留下了大量经典言论,包括教育、为政、修养、处事等方面。你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句话吗?
《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 助你修身养性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8.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12.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13.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14.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15.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16.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17.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18.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19.文质彬彬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20.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21.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22.过犹不及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23.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反复考虑后再做。
24.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25.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
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26.后生可畏
[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27.富贵浮云
[出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28.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快乐得忘了忧愁。
29.不亦乐乎
[出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不也是很快乐吗?原指心里很高兴。现形容状态、动作等达到极端、非常的程度。
30.望而生畏
[出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尧曰》)
看到了就害怕。
;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论语成语有哪些带原句”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