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成语典故故事365图书_20个齐国成语典故
齐国成语典故故事365图书的今日更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新,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齐国成语典故故事365图书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探讨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泽神委蛇成语故事_成语“泽神委蛇”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2.曹刿成语故事
3.春秋战国典故成语故事
4.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5.成语故事
泽神委蛇成语故事_成语“泽神委蛇”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出处《风俗通·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远者》:齐公出于泽,见衣紫衣,大如毂,长如辕,拱手而立。还归寝疾,数日不出。有皇士者见公语,惊曰:“物恶能伤公?公自伤也。此所谓泽神委蛇者也,唯霸王乃得见之。”于是桓公欣然笑,不终日而病愈。齐桓公外出,路过一片大泽,看见一个身穿紫色衣服、粗如车毂、长如车辕的怪物拱手而立,受了惊吓,回宫后就病倒在床,好几个月不能外出。
齐国人皇士见到桓公,听他叙述后惊喜地说:“怪物那能伤害您呢?是您自己惊吓自己了。这是泽神──委蛇,只有称霸诸侯的人才能见到啊! ”
于是齐桓公高兴地笑起来,当天病就好了。
后人用“泽神委蛇”的这个典故说明,齐桓公病得快,好得也快,都是心理作用。后来人们用此典故比喻心理作用的力量。
曹刿成语故事
鸡鸣狗盗这个成语是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那么这个成语是出自哪个历史故事大家知不知道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鸡鸣狗盗成语的典故大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鸡鸣狗盗成语的典故1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是四大公子之一,他养了食客三千多人,个各都有特殊的才能。一旦孟尝君遭遇困难,食客们一定全力相助,帮他解决困难。
秦昭襄王一向很仰慕孟尝君的才能,因此就派人请他到秦国作客。孟尝君为了报答秦王的赏识,于是就送上一件名贵的纯白狐裘,作为见面礼。孟尝君与秦昭襄王二人一见如故,秦王对于孟尝君的才华也是非常敬佩,因此就想拜他为宰相。但是秦王对孟尝君的宠幸,引起了秦国大臣的嫉妒,于是有许多大臣就在秦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坏话。起先秦王并不理会,但是大臣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秦王进谗言,最后孟尝君终于被软禁起来了。孟尝君遭到软禁后,就派人去求秦王的宠妾燕妃帮忙。但是燕妃却说:如果孟尝君送我一件和皇上一样的白狐裘,我就替他想办法。孟尝君听了燕纪的话,不禁暗暗叫苦:白狐裘就这么一件,现在要到那里再去找一件白狐裘呢?
就在这时候,有一位食客自告奋勇地对孟尝君说:我有办法,明天以前我一定可以弄回一件白狐裘来。这天晚上,这位食客就偷偷进入皇宫,学着狗叫把卫士引开,顺利地偷回当初献给秦王的那件白狐裘。孟尝君利用白狐裘收买了燕妃,燕妃果然替孟尝君说了不少好话,过了没多久,秦王就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害怕秦王临时反悔,因此一被释放就马上乔装改,趁着月黑风高的夜晚,来到了秦国的边界—函谷关。只要通过了这道关口,秦王就奈何他了。可是现在是深夜,城门紧闭,根本没有办法出关。孟尝君一行人内心真是急死了,城门必须等到鸡鸣才会开放,但是如果等到天亮,又怕秦王发现他们逃走了,而派人追赶他们,这该如何是好呢?
就在这时候,忽然有位食客拉开嗓子,学着鸡鸣喔—喔喔,一时之间,全城的鸡都跟着一起鸣叫。守城门的将兵一听到这么多公鸡在叫,以为天亮了,于是就按照规定把城门打开了。
孟尝君一行人就这样子平安通过了函谷门,离开秦国,回到齐国去了。
鸡鸣狗盗成语的典故2释义:
比喻有一手模仿鸡鸣狗叫的卑微的技能,有时却能解决大问题。
故事:
战国时代,齐国的宰相孟尝君慷慨好客,门下的食客多达三千多人。
孟尝君与食客谈话时,总让人在屏风后作记录,把食客的住处及有何困难等一一记下,随后便派人去看望其亲属并赠送礼物。
秦昭王对孟尝君最为敬慕,派特使迎接孟尝君入秦。孟尝君带着门客千余人来到秦都咸阳。
孟尝君献给秦昭王一件纯白狐狸皮袍子,秦昭王很高兴地把它藏在内库里。
秦昭王听了谗言,把孟尝君软禁起来,孟尝君请秦昭王的宠妃帮忙解救,妃子说:“这不难,但是我要一件白色狐皮袍。”
孟尝君为难了,仅有的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来第二件呢?有个门客说:“我有办法。”当天夜里,这个门客模仿狗叫声,从狗洞潜入秦王内库,看守以为是自己养的狗,未加怀疑。于是这个门客盗出了那件白色狐皮袍送给秦王的爱妃,孟尝君也得了自由,并急忙带领门客连夜逃离秦国。
他们逃呀逃呀,半夜来到边界的函谷关。这关口要到鸡叫的时候才许出入,忽然有个门客学起了公鸡叫。一声跟着一声,附近的公鸡全都叫了起来。守关的人开了城门,让孟尝君出了关。等到秦昭王派人追到函谷关时,孟尝君和他的门客已经走远了。
鸡鸣狗盗成语的典故3鸡鸣狗盗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鸡鸣狗盗成语的典故4成语:
鸡鸣狗盗
拼音:
jī míng gǒu dào
解释:
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近义词:
旁门左道
反义词:
正人君子
歇后语:
孟尝君过函谷关
灯谜:
孟尝君的门客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小本事
孟尝君姓田,名文。他的父亲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弟。后来成名的孟尝君,小的时候却不被父母疼爱。因为孟尝君的生日是五月初五,按照当时的习俗,说这样的孩子一旦长得跟门框一样高了,对他的父母是十分不利的。于是,父亲便想把他扔掉,可是母亲舍不得,坚持着把他养大了。
长大后,孟尝君问父亲为什么不要自己,父亲不耐烦地说出缘由,不曾想孟尝君的一番话令父亲大吃一惊。孟尝君说:“人生究竟是受制于天呢,还是门框?如果受制于天,那你再忧虑也是没有用的,如果受制于门框,那就把门框抬高就是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孟尝君的才能越来越显现出来,父亲也抛弃了偏见,让他主持家政。父亲去世后,他接替了父亲的爵位及封地。
孟尝君的门下有三千多门客,他们无论出身贵贱,只要到了孟尝君这里,都能受到相同的待遇。
秦昭公听说了孟尝君的`名气,就邀请他到咸阳去,说是要拜他为丞相。孟尝君的门客们知道后,都极力反对,可是孟尝君犹豫一番后最终还是到秦国去了。秦昭公亲自欢迎他,孟尝君则把一件纯白的银狐皮衣送给秦昭公作见面礼,秦昭公十分高兴,命人把它藏在内府的库里。
秦昭公本来真心打算拜孟尝君为丞相,可是,他的大臣说:“这个人是齐国的贵族,手下又有那么多的门客,他当了丞相,一定事事先替齐国着想,哪里还会想着我们秦国呢?”秦昭公一听,有些后怕,马上把孟尝君软禁起来。
孟尝君后悔没有听取门客们的意见,冒险到秦国来。到了这时,只得想方设法地逃出去。他打听到秦王身边有个受宠的妃子,便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叫我救你们并不难,不过我也希望能有一件银狐皮衣。”
皮衣只有一件,已经献给秦昭公了,哪里还能要回来
这时,有一个门客站起来,说:“您放心吧,我有办法。”
当天夜里,这个门客便潜入王宫的内府库里,把那件银狐皮衣偷了出来。
孟尝君把银狐皮衣送给了那位妃子,妃子果然在秦昭公耳边大说好话,并一再为孟尝君求情。秦昭公真的释放了孟尝君,并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他们回国。
孟尝君一刻不敢停留,急急忙忙往函谷关赶去。他怕秦昭公反悔,半路上更改了通行证,而且把自己的姓名也换了。半夜里,他们来到函谷关,只见关门紧闭,根本无法出去。依照秦国的规矩,关口要在鸡叫的时候才能开关放人,可现在离鸡叫的时候还早,如何才能过关呢?
正在大家愁眉苦脸的时候,忽然有个门客学起了鸡叫,他一声接一声地叫着,竟把关里的公鸡引逗得全都叫了起来。
守关的兵士以为天要亮了,便开了关门,放孟尝君他们出去了。
孟尝君他们出关不长时间,秦国的追兵就赶到了。原来,秦昭公真的反悔了,他要杀掉孟尝君,可惜追兵晚到了一步,孟尝君已经跑远了。
其实,这两个立下大功的门客初到孟尝君门下时,许多人还瞧不起他们,自从有了这次经历,大家都很佩服他们。
孟尝君回到齐国,当了齐国的相国,他手下的门客就更多了。
后来,“鸡鸣狗盗”就用来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本则故事告诉我们,这种小的技能有时却可派上大的用场。
鸡鸣狗盗成语的典故5孟尝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负有贤名。各地能人智士慕名而来,因此他的门客有三千多人。对这些门客,孟尝君分为上、中、下三等予以招待。
孟尝君的贤名传到了秦国,秦王说:“怎样才能把孟尝君找来为我所用呢?”他的臣下出主意说:“把你的兄弟泾阳君做人质送到齐国去,同事请孟尝君到咱们秦国来。我们任命孟尝君位丞相,齐国听说了也不会放了泾阳君了,很可能让他做齐国的相国。这样一来。孟尝君位我们秦国效力了,泾阳君当上齐国的相国也会暗中帮助我们的。”
秦王一听这注意是在是好,立即采纳了这个建议。
齐国怕得罪强大的秦国,值得同意让孟尝君到秦国去一趟,到时候在见机行事。至于一泾阳君做人质是在不敢接受,于是就把他送回秦国去了。
孟尝君带着他的一千多名宾客来到秦国咸阳。谒见秦王。并把一件白狐裘送给了秦王。因这白狐裘天下无双,秦王甚是喜欢。秦王所宠爱的燕姬也很喜欢,无奈只有这一件,她也不敢做美梦了。因当时天气很暖,秦王便命人把它收藏了起来。
本来秦王是想任命孟尝君位丞相的。但是小人太多,秦王便放弃了这个念头,欲想放他回去,他的大臣们有说孟尝君已摸清了这里的底细,放他回去很危险。于是秦王就把他囚禁在馆舍中等待处理。
秦王的兄弟泾阳君听说了这件事,心中不安。想当初他去齐国事做人质的,但孟尝君却以礼相待,馈赠礼品及日常所用极为丰厚。此情此义,铭刻在心。如今他有难我应该帮他一把。于是他暗中捎信给孟尝君,让他早点脱险。
泾阳君私见孟尝君,并告知秦王最宠爱燕姬,只要燕姬替他说几句好话,他便可逃身。于是他们拿白璧去见燕姬,但是燕姬并不喜欢,说只要白狐裘。这下可难倒了孟尝君,因为那白狐裘已送人了,再无第二件。这是下等门客的一个人自告奋勇说:“此事交给我吧,我有办法拿回白狐裘。”孟尝君及在做的人都颇感意外,疑心此人在开玩笑。孟尝君问他:“你有什么办法?”那人从容回答:“我善于学狗叫,善于偷盗。”
当晚那个人把自己打扮起来,其样子真的像狗一样。他从秦宫的狗洞钻进去,还不时的学狗叫,这样一来真的没人注意他,就这样他顺利的偷来了白狐裘。当这“狗盗”之客把白狐裘交与孟尝君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他们高兴的手舞足蹈。
孟尝君立即请泾阳君把白狐裘交给了燕姬。
秦王夜饮,非常高兴。燕姬趁机劝说:“妾听说孟尝君是天下的大贤人啊!他本在齐国做相国,不想到秦国来,是我们秦国用大王您的名义再三邀请他才来的。你若不用他就算了,怎么能起杀人之心呢?邀请别国的相国到自己的国家来,又无缘无故的杀了人家,这像什么话?更何况人家是天下闻名的贤人啊,你就不怕自己背上杀害贤人的罪名吗?您这样做,妾担心从此天下贤士都不到秦国来了!”燕姬此番一劝,秦王改变了主意,第二天就命令备马发驿卷,放孟尝君等人回去。
孟尝君生怕秦王朝令夕改,因此快马加鞭,飞驰而去。他的门客当中有一个善于伪造假文书的,将孟尝君的名字换了。
当他们赶到秦国要塞函谷关时,已是半夜,门早已经锁上了。按当时的规矩要等到鸡叫时才可看门。孟尝君担心秦王追来,急于出关。但是怎么让秦国守将开关呢?他和门客们聚在关门前干着急没办法。
突然有雄鸡啼叫的声音!一鸡长鸣,百鸡呼应。孟尝君一行人很是奇怪,此时明明是半夜,怎么会有鸡叫的声音?原来这鸡叫声来自他的门客,此人别的不会,但擅长学鸡叫。
秦国官吏忙起来开门,因孟尝君改了名字,官吏以为是一群商人就放了他们。孟尝君总算是舒了一口气。并感慨的说:“我这次能脱虎口,全仗“鸡鸣狗盗”之徒。平日里我把他们归入“下等门客”,怠慢了他们,不想今天是他们救了我们的命呢!”
果然经大臣们一点破,秦王后悔了。命人去追,但是他们已出关了。秦王了解了他们出关的经过,感叹的说:“孟尝君真了不得!他的门下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什么人都有,简直像一个小国家、小都市一样!咱们秦国,没人能比得上他。”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而且这些长处终归会有用武之地。所以受到挫折的人不要气馁,天地之大,总有属于我们的一片天。
春秋战国典故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心跟齐国决一死战,便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应战。齐国进攻鲁国,也激起鲁国人民的愤慨。有个鲁国人叫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要求参加抗齐的战争,鲁庄公见他智勇双全,深谋远虑,就同意他一同参加战斗。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齐军仗着人多,一开始就擂响了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也准备下令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还不到时候呢!
当齐军擂响第二通战鼓的时候,曹刿还是叫鲁庄公按兵不动。鲁军将士看到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气得摩拳擦掌,但是没有主帅的命令,只好憋着气等待。
齐军主帅看鲁军毫无动静,又下令打第三通鼓,但曹刿仍然按兵不动。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非常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士兵们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
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下令反攻!
鲁军阵地上响起了雨点般的战鼓声,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像猛虎下山般扑了过去。齐军还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
战争胜利后,鲁庄公疑惑地问曹刿:为何要在第三次击鼓后,我军才可以进攻敌军?
曹刿解释说:打仗这件事,全凭士气。对方擂第一通鼓的时候,士气最旺;第二通鼓,士气已经减退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气已经泄没了。对方泄气的时候,我们的士兵却鼓足士气,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看见他们逃亡时的车轮轨迹很混乱,而且战旗也倒了,说明是仓皇逃窜,没有预先埋伏兵力,我这才放心追击。
鲁庄公听完这番解释后,恍然大悟,连连称赞曹刿想得周到。
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春秋战国典故成语故事如下: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更多内容如下: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成语故事
唇亡齿寒的典故:齐桓公自从打退山戎,救了燕国,帮助鲁国平定了内乱以后,卫国又派使臣来拜见齐桓公,说北狄(北方游牧部族的总称)侵犯卫国,杀了国君卫懿(y?)公.
齐桓公派公子无亏为大将,带领人马到了卫国,立了新君卫文公.无亏留下三千齐兵,驻扎在卫国,防备北狄.他自己回国向父亲齐桓公禀(bǐng)报.
齐桓公说:?咱们是得好好地帮助卫国.?管仲说:?咱们不如替卫国砌城墙,便于他们防卫.?
齐桓公很赞成这个主意,约了别的几个国家,替卫国砌城墙,盖房子.这使得齐桓公的名声更大.接着他又派人朝拜周釐王,请周釐王派自己到宋国(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南)宣布新君的君位,并以周天子委派的名义召集别国诸侯会盟.列国诸侯不管愿意不愿意,凡是承认他是霸主的都向他进贡,听他的指挥.
在这以前,齐桓公就请周天子命他约会宋国、鲁国、陈国、卫国、郑国、曹国、许国,各国派大将领兵由齐桓公统领去攻打楚国.楚成王说:?楚国和齐国相隔挺远,风马牛不相及,你为什么攻打我呢?
齐桓公说:?我受王命而来,你不向周天子进贡滤酒用的茅草.?直到楚成王认错讲和,齐桓公才叫各国退兵.当时,齐、楚、晋、秦、吴、越是一等大国.承认齐桓公为霸主的宋、鲁、郑、卫都是二等大国,陈、曹是三等大国,只有许国是个小国,可见齐桓公的实力很强.齐桓公在位三十二年间,经历了四代周王,称霸后九次召集诸侯会盟.
后来,齐桓公老了.西方秦国(今陕西、甘肃的一部分)的国君秦穆(m?)公想乘机扩张势力,争做中原的霸主.秦穆公认为要做大事得有大批人才,他想尽办法满天下去搜罗.秦穆公与众不同的是,不重用本国的贵族.他怕本国贵族权大势大,国君反倒受了他们的牵制.他宁可重用外来的人才.外来人才他们不像本国的豪门大族割据地盘,建立自己的势力,威胁国君.
有个人物姓百里,名奚(xī).百里奚是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他的儿子叫孟明视,后来也是个出名的人物.百里奚在三十多岁娶妻生子后,离开虞国到齐国,但找不到出路,靠要饭过日子.后来四十多岁他到了宋国,碰见一个隐士叫蹇(jiǎn)叔,两人成了知心朋友,都想找一个出路,可是找不到主儿.没办法,百里奚打算回到虞国去.蹇叔说:?虞国的大夫宫之奇倒是我的朋友,咱们不妨找找他去.?就这样,百里奚又回到了虞国.
蹇叔带着百里奚去见大夫宫之奇.宫之奇要带他们去见虞君.蹇叔摇了摇头说:?虞君爱贪小便宜,不像有作为的人物.?于是,蹇叔就离开了百里奚.临别时他对百里奚说:?以后您要瞧我,就上鸣鹿村好了.?打这儿起,百里奚跟着宫之奇在虞国做了大夫.果然不出蹇叔所料,虞君爱贪小便宜.
晋国(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派使者到虞国,送上一匹千里马和一对名贵的玉璧,作为礼物买通虞君说:?我们打算攻打虢(gu?)国(又叫北虢,都城在今河南陕县东南),为行军方便,想跟您借一条道儿从您的国土过去.?
虞君瞧瞧手里的玉璧,又瞧瞧千里马,连连答应:?可以,可以!?
大夫宫之奇拦住他说:?不行!虢国跟虞国贴得那么近,好像嘴唇跟牙齿一样.俗语说:?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我们这两个小国相帮相助,还不至于给人家灭了.万一虢国被晋国灭了,虞国也一定保不住.?
虞君说:?人家晋国送来了千里马和无价之宝跟咱们交好,咱们连一条道儿都不准人家走?再说晋国比虢国强上十倍,就算失了一个小国,可是交上了一个大国,还不好吗?
百里奚拉住宫之奇退出来说:?跟糊涂人说好话,就好像把珍珠扔在道儿上.?宫之奇知道虞国一定灭亡,就带着家人跑了.
不久,晋献公派大将率领大军经过虞国去灭了虢国,回头顺便也灭了虞国,取回了千里马和玉璧.虞君和百里奚都做了俘虏.晋献公要重用百里奚,百里奚宁可做俘虏,不愿意做晋国的官.
后来,百里奚又被楚国抓去.秦穆公把这个当年帮人看牛的百里奚从楚国赎出来当了大.
?唇亡齿寒?的历史的教训告诫我们,一般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当天上真的掉下馅饼时,也要看到馅饼背后潜藏的危险。
唇亡齿寒的汉语词典解释: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荆楚,孟昶有唇亡齿寒之惧。」
●清孙枝蔚《<甲申述忧>序》:「何况关中陷没,海内动摇,匪独唇亡齿寒,螫手断腕而已。」
唇亡齿寒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唇揭齿寒、荣辱与共、息息相关、殃及池鱼、皮之不存、互相关注、巢倾卵破、城门失火、互为表里、休戚相关、巢毁卵破、生死相依、唇齿相依、辅车相依、毛将焉附
反义词:隔岸观火、同床异梦、素昧平生、势不两立、水火不容
用唇亡齿寒造句:
1、我们两厂关系密切,唇亡齿寒,我们哪能不帮你们渡过难关?
2、水和鱼是唇亡齿寒的关系。
3、朝鲜是我国的邻邦,两国唇亡齿寒,因此我们要全民动员,抗美援朝。
4、两国辅车相依,如有一邦被吞,则唇亡齿寒。
5、依战略形势来看,这两国有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推荐成语故事300字(精选19篇),欢迎大家分享。 成语故事1齐大非耦[qí dà fēi ǒu]
旧时凡因不是门当户对而辞婚的,就是指恋爱、婚姻里一方的背景和另一方相距甚远,高攀了的意思。常用此话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因此向各国讨救兵,希望合力把敌军打败。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配偶,而齐国是个大国,对于小国的忽而言实在不适合。
三年后忽帮齐国打退强敌,齐国国君又旧事从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绝说:“三年前我们之间没任何关系时,都不敢娶齐国公主了。如今,我因替你们打倒山戎国,而娶公主回去,百性岂不是以为我带兵援救你们,只为了娶公主呢?”
根据《左传》中的这一段记载,公子忽引用了《诗经》中“自求多福”的诗句,即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福佑。公子忽认为为自己将来的统治在于自己,无需通过联姻依靠大国。也许说门不当户不对只是一个借口噢!
成语故事2东晋时期,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
有一天,石勒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位君王?”
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皇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
“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夸张了点吧!”石勒听后笑着说,“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意思是说,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倘若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块儿打猎,较量较量,未知“鹿死谁手”。
“逐鹿中原”的成语便由此引申而来。后来,人们用“鹿死谁手”来比喻双方争夺的对象不知道会落在谁手里,引申指比赛双方还不知道谁胜谁负。
——《晋书·石勒载记下》
求解驿站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中原,本来指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现泛指整个中国。
成语故事3从前有一个楚国人来到吴国游玩。一天,他突然想回家,便收拾行囊准备回家。真好他碰见一个卖剑的人就买了他的一把最锋利的剑,这时他才发现回家的盘缠没有了,没办法,只好默默的蹲在岸边。过了一会儿,有位好心的渔夫载他上了船才救了他一命。
他这会儿才开始慢慢欣赏刚买来的剑,突然,他猛烈地挥舞着剑,没想到渔夫用汽艇了一个大拐弯他的剑就掉入水中。渔夫急忙催他下水涝剑,可他却不慌不忙地说:“不急,回去让我儿子捞。”“那……”“不说了,剑是从这掉下去的吧?”“是。”那人取出短剑从船上刻画了一道,说“走,回家去。”渔夫只好把他送回家。上了岸,他叫儿子按照画的线下水找剑,可没找着。
渔夫笑了,他利用楚国人再次下水的时间面对小孩,呼叫直升机上的潜水员在他们刚刚经过的地方捞剑并从过来。等楚国人一上来,渔夫和小孩相对一笑小孩又下水将潜水员递来的剑拿好浮上水交给了爸爸,让那个楚国人还以为自己是对的。
成语故事4从前,在一个名叫杞(qi)的小国里,有一个胆子特别小,经常怕这怕那的人。有一次,他呆呆地望着天空,忽然心头涌上巨大的恐惧。他想,如果有一天,这天突然塌了下来,大地也崩裂了,我没了安身的地方,该怎么办呢?
他越想越害怕,整天忧心忡忡,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有个朋友担心他这样下去对身体非常有害,便跑来劝导他说:“天只不过是聚积起来的气体,这气体到处都是。你在这气体里呼吸、活动,就是在天里面生活,难道还要担心这天会塌下来吗?”
杞人问:“天如果真的是聚积起来的气体,那么日月星辰不是都要掉下来了?”
朋友继续劝导他说:“日月星辰也都是聚积起来的气体,只是它们能发出耀眼的光。因为它们都是气体,所以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到人的。
杞人又问;“那么大地崩裂,然后陷下去,又怎么办呢?”
朋友再劝导说:“大地其实是一些聚积的土块,填满了四方,到处都是。你在它上面走、跑、跳跃,一直与这土地完全连在一起,难道还用得着担心它舍崩裂吗?”
杞人听了这些劝导,终于放心了。而他的朋友也开心地笑了。
成语故事5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承包了一块土地,他在那块土地上撒了许多农作物的种子,他想着这些农作物成熟后,自己不仅可以吃剩下的,还可以拿去卖了,于是每天都勤劳的耕作。
果然,这个人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田地里的苗开始长高了,他看到后便更加勤奋的劳动了,每天天还不亮就出门了,直到天完全黑了,也没有回来,在妻子和儿子还以为这个人出什么事了呢?于是,这个农民的妻子和儿子边满大街的寻找这个人,没想到他竟然在农田里认认真真地劳动。
第二天早晨,这农民又和以前一样出发劳动了,可是他在想到底有没有让农作物快速生长的方法呢?这不,他就想到了。
傍晚,这个农民回家时对他妻子和儿子说:“你们都听好了,从此以后我种的菜不一会儿就可以成熟了。”
他的儿子还以为他的爸爸又在说什么疯话了,急忙跑向田中,发现苗都被拔出了一大截,到明天就会全死光的。
这个农民听了儿子的话后,从此老老实实的种菜,不再想任何鬼主意了。
成语故事6前段时间我读了成语故事,了解许多成语的故事。比如一心一意、门庭若市等等。
其中我记的最清楚的是“门罗可雀”这个的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当上了官,天天都有人来拜访他,后来他被免去了官职,他们家门前就十分的安静,简直可以张网捕鸟了,后来他又当上了官,他家来拜访的人又是络绎不绝,他感慨的贴了几句话在门上:一生一死,乃之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从这个故事中我想到社会中的贿赂,那些人通过给那些官员钱来让自己获得利益,难道这不是可耻的行为吗?
还有朽木难雕这个成语我也记的很清楚,它的故事是说孔子的学生宰予说起话来娓娓动听,孔子认为他必成大器,可是不久宰予暴露了懒惰的毛病,一天孔子在给大家讲课,可宰予却在房间里睡大觉,学生们听到了之后哄堂大笑,孔子叹了口气说:“腐烂的木头是雕刻不得的,粪土似得墙壁是粉刷不得的。宰予是个言行不一的人,我要从他那吸取教训,不能再以言信人了!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看人不能看他的外表和语言,应该看的行动,来决定。
这两个故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有许多其他的成语故事,也十分精彩。
成语故事7防微杜渐
东汉和帝时,窦太后亲临朝政,并由太后的兄长窦宪掌握大权,官员们争着逢迎巴结,因此政局混乱不堪。
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没有人敢揭发他们的恶行。当时的司徒(相当丞相)丁鸿借着日蚀出现的机会,向和帝密奏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光是代表臣子的。日蚀出现,是象征做臣子的侵夺君王的权力,陛下千万要小心。在历史上记载,日蚀出现了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他控诉窦宪仗着太后的权势,包揽朝政,独断专行,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
接着他又说:"日蚀的出现,是上天在警诫我们,我们就应该注意危害国家的灾祸发生。穿破岩石的水,一开始都是涓涓细流,长到天上的大树,也是由刚露芽的小树长成的。人们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还在萌芽的时候消除它,这样就能够安定汉室王朝,国泰民安。”
汉和帝听从了丁鸿的建议,革掉窦宪的官职,消减窦氏家族的势力。朝廷除去了隐患,国势便开始有了好转。
成语故事8"八仙过海",道教掌故之一。"八仙"一般是指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这八位神仙人物。在传说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铁拐李有铁杖及葫芦,汉钟离有芭蕉扇,张果老有纸叠驴,蓝采和有花篮,何仙姑有莲花,吕洞宾有长剑,韩湘子有横笛,曹国舅有玉版。他们随身所携带的法器各有妙用。
八仙过海是精彩的八仙故事之一。其生动的记述见于明吴元泰之《东游记》。该书写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惩恶扬善。有一天,他们一起到了东海,只见潮头汹涌,巨浪惊人。吕洞宾建议各以一物投于水面,以显"神通"而过。其他诸位仙人都响应吕洞宾的建议,将随身法宝投于水面,然后立于法宝之上,乘风逐浪而渡。后来,人们把这个掌故用来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别能力而创造奇迹的事。
成语故事9成语名字宜嗔宜喜
汉语拼音yí chēn yí xǐ
近义词:宜喜宜嗔
反义词:面无表情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
成语解释指生气时高兴时都很美丽。
宜嗔宜喜造句她的性格真好,不论什么事情,都会满面春风宜嗔宜喜地做起来。
宜嗔宜喜的成语故事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
[元和令]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着香肩,只将花笑拈。
[上马娇]这的是兜率宫,休猜做了离恨天。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
[胜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边。
成语故事10成语名字上医医国
汉语拼音shàng yī yī guó
近义词:安邦治国
反义词:下医医病
成语出处《国语·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成语解释上医:高明的医生,比喻高贤;医国:指为国家除患祛弊。高贤能治理好国家。
上医医国造句上医医国是忠臣的鸿鹄之志最高理想。
上医医国的成语故事
“上医医国”论的出现,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人文志士每以“活国医”、“医国策”自诩。黄庭坚《见子瞻灿字韵诗次韵》曰:“诚求活国医,何忍弃和缓”。陆游《小疾偶书》“胸次岂无医国策,囊中幸有活人方”。辛弃疾《菩萨蛮赠张医道服为别且令馈河豚》“万金不换囊中术,上医元自能医国”。
成语故事11成语名字半疑半信
汉语拼音bàn yí bàn xìn
近义词:半信半疑、半信不信、可有可无
反义词:坚信不疑、确信无疑
成语出处唐·元稹《古筑城曲》:“因兹请休和,虏往骑来过。半疑兼半信,筑城犹嵯峨。”
成语解释有点怀疑,又有点相信。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半疑半信造句这事有点悬虚,弄的大家都是半疑半信。
半疑半信的成语故事
古筑城曲五解唐代元稹
年年塞下丁,长作出塞兵。自从冒顿强,官筑遮虏城。
筑城须努力,城高遮得贼。但恐贼路多,有城遮不得。
丁口传父言,莫问城坚不。平城被虏围,汉?城墙走。
因兹请休和,虏往骑来过。半疑兼半信,筑城犹嵯峨。
筑城安敢烦,愿听丁一言。请筑鸿胪寺,兼愁虏出关。
成语故事12成语利令智昏出处: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赵世家》。
利令智昏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赵世家》。战国时,秦国派大将白起,带领人马,攻伐韩国,占领了韩国的野王。野王位于韩国的上党同韩国内地之间的重要通道。野王被占,上党就孤立了。上党的地方官冯亭,准备归附赵国,希图得到赵孝成王的保护。
赵孝成王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平阳君”赵豹不同意,他说:“无故受利,会招致祸殃的,不如不要”。“平原君”赵胜说:“不要白不要,如此一大块好地方,不费任何代价,送上门来还不要吗!”赵王赞成赵胜的意见,就派他去接收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
可是这一来,把秦国激怒了。秦国又派白起去打赵国。在这次战争中,赵国大败,四十万赵军,全部覆没。
司马迁对此评论说:“平原君”赵胜,在当时虽然也算是个著名人物,但是他的眼光到底还是太短浅了些,因为贪图私利,而使头脑发昏,理智不清,这就是所谓“利令智昏”啊。
成语故事13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的故事。楚庄王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没有发布一项政令,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者,以死罪论处!”朝野上下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
当时主管军政的右司马以他的机智,委婉的用猜谜方式劝谏了庄王:“臣在南方时,见到一只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啊?”
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此后,楚庄王整顿朝纲,重振君威,没过多久把楚国治理得国富兵强。
成语故事14成语典故
情投意合
成语拼音
qínɡ tóu yì hé
成语解释
投:相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成语故事或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那镇元子与行者结为兄弟,两人情投意合。”
成语造句
我们相聚既久,岂不知远别为悲?(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八回)
近义词
心心相印、情同手足、志同道合
反义词
同床异梦、貌合神离歇后语小二黑结婚
成语故事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死后为逃避战火来到江南桃花坞,很多崇拜她的文人前来拜访她。有一年她用红梅花粘出上联“独梅隆冬遗孀户”,杏花村秀才明白其意,第二年用杏花粘上下联“杏林春暖第一家”。从此两人情投意合地生活。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15注音qǐng zì wěi shǐ
出处王必欲致士,请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史记·燕召公世家》
解释自:从;隗:郭隗自称。原指拿自己做一个榜样。后比喻自愿带头。
用法作谓语;比喻自愿带头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先自隗始
押韵词珥金拖紫、洛阳才子、得寸思尺、叹为观止、耍笔杆子、疑心杀子、夹板医驼子、一棍子打死、未卜生死、须眉男子。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燕昭王即位后,一心想振兴燕国,想招揽天下贤才为之服务,就与谋士郭隗商量计策。郭隗说:“今大王想招揽贤才,请先从我郭隗开始。像我这样的人都能被重用,那么比我能干的人肯定会来归附的。”燕昭王采纳他的意见
成语示列愈虽不才,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唐·韩愈《与于襄阳书》
成语故事16拼音bù láng bù yǒu
出处既坚既好,不稂不莠。《诗经·小雅·大田》
释义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本指禾苗中中无野草。后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没有发展前途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不郎不秀
押韵词永传不朽、捉衿见肘、吹唇唱吼、狗咬狗、移花换柳、余香满口、留犂挠酒、糖舌蜜口、摧枯拉朽、拉家带口。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一首反映西周农事生活的诗篇《大田》,诗人抒发风调雨顺带来丰收的喜悦心情:“谷粒长了皮壳,长得坚实完好,没有稂草莠草。除去青虫、丝虫等虫害,不让它祸害我的庄稼。稷神有灵,快把它们投进大火。”
成语示例第一要他自己学好才好;不然,不稂不莠的,反耽误了人家女孩儿,岂不可惜。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四回
成语故事17注音xī qíng bǔ yì
出处……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庄子·大宗师》
解释指修整面容残缺,恢复本来面目。后用以喻改过自新。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联合式
同韵词窥间伺隙、撑天柱地、神工鬼力、上天入地、汉贼不两立、重足而立、华亭鹤唳、正其谊不谋其利、小里小气、膏梁子弟。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相传远古时期,意而子去拜见许由,许由问尧为什么会帮助他。意而子回答说:尧要我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又问他尧是怎样教他明白仁义与是非的。意而子回答道: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成语示列策蹇磨铅,少答非常之遇;息黥补劓,渐收无用之身。宋·苏轼《登州谢两府启》
成语故事18成语名字不揪不睬
汉语拼音bù jiū bù cǎi
近义词:不揪不睬、视而不见、一心二用
反义词:全神贯注
成语出处《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兴哥上路,心中只想着浑家,整日的不瞅不睬。
成语解释指不理睬。
不揪不睬造句不知什么原因,这几天她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是不揪不睬的。
不揪不睬的成语故事
原有两房家人,只带一个后生些的去:留一个老成的在家,听浑家使唤,买办日用。两个婆娘,专管厨下。又有两个丫头,一个叫暗云,一个叫暖雪,专在楼中伏待,不许远离。分付停当了,对浑家说道:“娘子耐心度日。地方轻薄子弟不少,你又生得美貌,莫在门前窥瞰,招风揽火。”浑家道:“官人放心,早去早回。”两下掩泪而别。正是:世上万般哀苦事,无非死别与生高兴哥上路,心中只想着浑家,整日的不瞅不睬。
成语故事19从前有一个叫乐广的人。有一次,他请一位好朋友来家中喝酒。可是这位朋友酒喝得很少,好像有什么心事,不一会,便告别回家了。
这个朋友回家以后,就生病了。看了医生,吃了药,都没有用。乐广听到这个消息,就去看望这个朋友,问他怎么会生病的。朋友吞吞吐吐地说:”那天在你家喝酒的时候,我彷佛看见酒杯里有一条小蛇在动,我喝了那杯酒,心里非常害怕回到家里就得病了。
乐广听了,感到很奇怪。他回到家中,检查了原来喝酒的地方,发现墙上挂着一把弓,那弓的影子落在杯子里,看上去就像一条小蛇。于是他又把那位朋友请来,当场作了试验给他看,那位朋友恍然大悟,病也就痊愈。
好了,关于“齐国成语典故故事365图书”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齐国成语典故故事365图书”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