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steria_excitement
1.什么是“歇斯底里”?它出自哪里?
2.歇斯底里英文怎么说?
3.谒斯抵里 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4.“歇斯底里”的是什么意思
5.癔病是什么病?
6.“歇斯底里”也是音译词?有什么关于这个词起源的事吗?
歇斯底里,hysteria,音译词.一种.病状是神经过敏,易激动,言语错乱,哭笑无常.也比喻情绪激动,举止失常,狂喊乱叫. (用在语文上的话答上面这些就够了) 补充资料 人们常称一些疯疯癫癫、喜怒无常的人为歇斯底里,但歇斯底里含义是什么,这可能不是尽人皆知的。 歇斯底里又名癔症,早在公元前480年的古希腊时代就已有癔症的记载,不过当时认为这是妇女特有的因子宫在腹腔内游走而引起的疾病,故命名为“歇斯底里”(希腊文“子宫”之意)。古人认为癔症病人的子宫出了毛病,因此当时对一些症状较重的病人用了子宫切除疗法,这种目前看来近乎荒唐的作法在当时却颇为盛行。直至19世纪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是一种大脑功能失调的疾病,并将其列入了神经症。 癔症多见于青年女性,病人的文化程度一般都较低,其致病原因除了精神刺激和遗传因素外,不少病人发病前就有情绪不稳定、好幻想、容易接受暗示等性格方面的缺陷,这些人一旦遭受精神刺激,极易促成发病。 在人类的各种疾病中,几乎可以说癔症的症状最为繁多。它可以表现出人体各系统和各部位的症状,其发作形式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有时又与其他疾病互为混淆、真难辨,故很容易误诊。如最常见的癔症性痉挛,发作时病人四肢抽搐、呼吸急迫、双目紧闭,与癫痫作极为相似。癔症性性痴呆病人貌似低能,会说错自己的年龄、姓名,把2+2的结果回答成3或5,然仔细检查,会发现他们对复杂的计算或的回忆却能精确无误,病人的智能其实并无缺陷。癔症性瘫痪者 可长年瘫倒不起,而检查时却无瘫痪体征。 曾有一病人多年瘫痪于床,某日忽闻邻居疾呼“着火啦!”便迅即跳下床,拎起皮箱夺门而出,多年瘫痪即此而愈。癔症性失明及失聪者虽视、听觉丧失,行走时却能避开障碍物,睡眠中唤之能醒。国外一位学者称“癔症是一个了不起的乔装能手,一位万能的模仿巧匠,是变色龙。”他所说的“乔装”、“模仿”均是喻意,并非真正装病,因装病者往往为达某一目的而“生病”,目的达到“病”即不治自愈。而癔症病人没有这种意识和动机,他们不 能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左右病情. 424.癔症病人有什么性格特点? 健康问答 多数癔症病人都有比较特殊的癔症性格,癔症性格的主要特征是过分感情用事或言行夸张,并藉此吸引他人注意,故其又称表演性人格,国外称之为“表演行为”和“争取注意”。 据报道,在普通人群中,包括尚未达到癔症程度的在内,有2%~3%的人具癔症个性。癔症个性具有高度情感性,他们的情感反应强烈且极不稳定,变化多端,如片刻前还是满面春风,转眼间已阴云密布,情绪时高时低,变化常只在瞬息之间。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渴望成为各种公众活动场合的主角和引人注目的焦点。他们不能容忍自己的要求被拖延,富于幻想,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融入幻想境界中,并扮演着其中的某个角色。总之,癔症个性给人的印象是肤浅、不稳定或不成熟,若作简单罗列,可有以下一些特点: (1)表情夸张,犹如演戏一般,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2)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3)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求或意志,不如意就 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4)经常渴望得到表扬和同情,情绪易波动。 (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 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7)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8)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 节,难以核对。
什么是“歇斯底里”?它出自哪里?
用法不同。hysteria区别可以组成词组hysteriaatsb,意思是非常生某人的气;而crazy则没有这个用法。如:Iamhysteriadatherbecauseshedidn'ttellmethecorrecttimefortheparty。我非常生她的气因为她没有告诉我聚会的正确时间。
歇斯底里英文怎么说?
歇斯底里
Mental Health
歇斯底里(Hysteria)又称癔病。由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引起的一类神经精神障碍。大多发病突然,可出现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短暂的精神异常。患者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检查不能发现相应的器质性改变,在症状的发生和治疗当中,暗示和自我暗示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历史渊源及基本原理
歇斯底里早在古希腊时代希罗多德的著作中已有记载。hysteria右淮剩?鹪从谝hystero樱?醋庸?5笔比衔?静∮胱庸?泄兀?且恢指九?烙械募膊。?怯捎谛缘墓(C)度刺激或压抑所致。中世纪时,西欧宗教迷信盛行,当时把本病患者看做是魔鬼附体或女妖。C.莱波伊斯指出本病的发病机理在脑而不在子宫。沙可将本病的症状学进一步系统化,指出本病的症状可由催眠引起或消除,并强调遗传体质因素与本病发生有关。让内对歇斯底里的症状作了心理学解释,认为患者的意识障碍是由于心理综合作用的破裂所致,即倚睦矸掷胗,将本病的感觉脱失、瘫痪或遗忘等症状解释为由于相应的精神功能从意识中分离出去的结果。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发表了《癔病的研究》,用性心理被压抑和潜意识的冲动等概念解释癔病的发病机理,并提出了转换性癔症的概念。也就是说,那些为超我所不允许的愿望受到压抑,而这种压抑并不完全成功,于是,那些愿望取伪装的形式,通过易?挥或转化而成为症状。症状的性质和发生部位具有象征性意义,使受压抑的愿望得到部分的满足,或缓和超我和被压抑愿望之间的情感矛盾。甘塞尔描述了甘塞尔综合症、性疾呆和童样痴呆,并把它们和歇斯底里连在一起。巴甫洛夫学派从高级神经活动病理学观点出发解释本病的发病机理,巴甫洛夫把神经系统分为三个系统;皮质下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而歇斯底里患者第二信号系统是弱的,故受其控制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皮质下系统的活动相对地增强,第一信号系统的机能与具体形象的感知有关,皮质下部位与情绪活动有关,歇斯底里患者的皮质下系统机能增强,表现为患者情感强烈鲜明,又因第一信号系统处于脱抑制状态,因此患者形象性思维突出,且具有生动、丰富的幻想。以上机理可解释歇斯底里患者的性格特点。歇斯底里患者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大脑皮质进入抑制状态,而皮质下出现脱抑制,所以在临床上可见情感爆发及痉挛发作现象。如果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向皮质以下部位扩散,可产生深度抑制状态,以至也欢?,形成歇斯底里性木僵。大脑皮质容易产生诱导抑制现象,是歇斯底里意识范围缩小的病理基础。歇斯底里患者的皮质机能较弱,原来的兴奋灶也较弱,因此旧的兴奋灶容易被新的、当前的刺激所抑制,故当前只有新的刺激所产生的兴奋灶在活动,由此可解释歇斯底里患者为何易于接受暗示性。
二、病因
1. 精神因素。诸如自尊心受到损伤,人格受到侮辱,或因家庭不和、婚姻不满、人际纠纷等难以解决的矛盾,所引起的气愤、委屈、恐惧、忧虑或其他种种内心痛苦,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患者可在亲人死亡或其他不幸意外遭遇引起的强烈情感反应下直接发病。然而有18.4%的患者,发病的精神因素并不明显,则可能与患者在某种情境下接受暗示和自我暗示有关。
2.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性格的强烈性和多变性。患者的情感活跃、生动,但肤浅、幼稚。情感反应强烈,往往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情感反应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容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判断是非的标准往往从感情出发,对人对事也易感情用事。(2)高度的暗示性。患者很容易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等的影响,患者的暗示性取决于患者的情感倾向。如果患者对这件事或某个人的情感有倾向性,则易受暗示,如果缺乏情感联系,则难於接受暗示。(3)高度的自我显示性。即患者具有自我中心倾向。患者过分夸耀和显示自已,喜欢当众表现,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如夸耀自己聪明、能干、有才能、许多人倾慕她的才貌、人们如何夸奖她等等,但事实并非如此。(4)丰富的幻想性。患者特别富于幻想,内容生动。在患者情感反应强烈的影响下,易于把现实和幻想互相混淆,而给人们造成患者在说谎的印象,甚至患者本人也难以分辨。
3.遗传因素。歇斯底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可能有一定关系。据福州地区报告,歇斯底里具有阳性家族史者为24%,永贝里报告歇斯底里患者的父亲、兄弟及儿子的发病率分别为1.7%,2.7%及4.6%,而其母亲、姐妹及女儿则分别为7.3.,6.0%及6.9%,所有男性的患病率为2.4%,女性为6.4%。他认为,这一发现支持歇斯底里与遗传有关的论点。对于部分患者来说,遗传素质在发病中起的作用,似乎比精神因素更为重要。但歇斯底里是否肯定与遗传有关,尚需积累足够资料才能说明。
4.躯体因素。某些患者可因躯体因素,如发热、疼痛、不适等引起精神紧张和疑惧,为歇斯底里发生提供自我暗示的基础。另一方面,躯体疾病可以削弱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从而促使歇斯底里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1.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情感爆发。常在精神受到刺激后立即发病,情感反应强烈,具有尽情发泄的特点,一般历时不长,约数十分钟或1--2小时即可逐渐安静下来。(2)意识障碍。可表现为昏睡、木僵或懵懂状态。有的患者答非所问,每答必错,呈页沾粲表现者,称癔症性性痴呆;有的患者能针对问题回答,但答案近似却不正确,称甘塞尔综合征;有的患者言语、表情幼稚如儿童,称童样痴呆。(3)精神状态,类似重性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意识障碍不明显,可有短暂的幻觉或妄想观念,整个病程历时短暂,常在3--5天内安静下来。此外,还有阶段性遗忘、神游、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附体体验等。
2.运动障碍。可表现为痉挛发作、瘫痪、站立不能、步行不能、抽搐、舞蹈样动作或失音等。
3.感觉障碍。可突然失明,呈现弱视、管状视野或单眼复视;也可突然耳聋,出现躯体感觉缺失或感觉过敏区;或有咽部梗阻感,称为癔症球。
4.植物神经和内脏功能障碍。可表现为神经性呕吐、呃逆、腹痛、尿频、尿急、孕等症状。
四、诊断参考依据与治疗
可以概括为:(1)明显的精神因素及由此引起的强烈情感体验;(2)症状的产生和消失与暗示、自我暗示密切联系;(3)症状多样,在情感爆发和其他精神发作时,可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在躯体功能障碍时,检查未见与临床症状相应的体症;(4)病前的性格特点,或有类似发作的既往历史可作参考。
本病以心理治疗为主,可适当配合药物和物理治疗。医生和患者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关系,使患者对疾病有足够的认识,并对疾病的治愈具有坚强的信心和决心。对有躯体症状的患者,除选用药物或物理治疗外,配合语言暗示。对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可选用抗药物,极度兴奋者,可肌肉注射,有焦虑症状的患者可用抗焦虑药物。此外针炙、中药、直流电或感应电治疗,均可配合应用。
五、病程与预后
本病多系急性发作,病程可因临床征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病情是否再发,除与个体素质及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外,还决定于病后是否获得及时的正确处理。不当的处理或不良暗示的影响,尤其是医务人员的不当语言,对病症轻率发表错误意见,常可增加疾病的顽固性,促使病程延长。正确处理,包括及时进行暗示治疗,可以较快地使症状消除。病情缓解后,应向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和对待病因,并自觉进行性格改造,以防止再发。预后一般良好,但若病因未除,处理不及时,治疗不当,有家族史者则预后不良。
所以,歇斯底里 是一种病态。说某人歇斯底里 就是说发神经似的。
谒斯抵里 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歇斯底里:
1. conniption
2. hysteria
3. hysterism
4. hysteric
5. hysterics
Examples:
1. 她歇斯底里作.
She went into hysterics.
2. 吞气症异常的痉挛性吞气,特指歇斯底里的症状
The abnormal, spasmodic swallowing of air, especially as a symptom of hysteria.
3. 易忧郁的,忧郁症的被忧郁影响的;被施加了歇斯底里或情绪低落的咒语的
Affected by the vapors; given to spells of hysteria or low spirits.
4. 她一阵歇斯底里发作,骂了他几句。
She had a fit of hysterics and called him some bad names
“歇斯底里”的是什么意思
歇斯底里(Hysteria)又称癔病。由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引起的一类神经精神障碍。大多发病突然,可出现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短暂的精神异常。患者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检查不能发现相应的器质性改变,在症状的发生和治疗当中,暗示和自我暗示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历史渊源及基本原理
歇斯底里早在古希腊时代希罗多德的著作中已有记载。“hysteria”一词,起源于“hystero”,即子宫。当时认为本病与子宫有关,是一种妇女独有的疾病,是由于性的过度刺激或压抑所致。中世纪时,西欧宗教迷信盛行,当时把本病患者看做是魔鬼附体或女妖。C.莱波伊斯指出本病的发病机理在脑而不在子宫。沙可将本病的症状学进一步系统化,指出本病的症状可由催眠引起或消除,并强调遗传体质因素与本病发生有关。让内对歇斯底里的症状作了心理学解释,认为患者的意识障碍是由于心理综合作用的破裂所致,即“心理分离”,将本病的感觉脱失、瘫痪或遗忘等症状解释为由于相应的精神功能从意识中分离出去的结果。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发表了《癔病的研究》,用性心理被压抑和潜意识的冲动等概念解释癔病的发病机理,并提出了转换性癔症的概念。也就是说,那些为超我所不允许的愿望受到压抑,而这种压抑并不完全成功,于是,那些愿望取伪装的形式,通过“转换”或转化而成为症状。症状的性质和发生部位具有象征性意义,使受压抑的愿望得到部分的满足,或缓和超我和被压抑愿望之间的情感矛盾。甘塞尔描述了甘塞尔综合症、性疾呆和童样痴呆,并把它们和歇斯底里连在一起。巴甫洛夫学派从高级神经活动病理学观点出发解释本病的发病机理,巴甫洛夫把神经系统分为三个系统;皮质下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而歇斯底里患者第二信号系统是弱的,故受其控制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皮质下系统的活动相对地增强,第一信号系统的机能与具体形象的感知有关,皮质下部位与情绪活动有关,歇斯底里患者的皮质下系统机能增强,表现为患者情感强烈鲜明,又因第一信号系统处于脱抑制状态,因此患者形象性思维突出,且具有生动、丰富的幻想。以上机理可解释歇斯底里患者的性格特点。歇斯底里患者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大脑皮质进入抑制状态,而皮质下出现脱抑制,所以在临床上可见情感爆发及痉挛发作现象。如果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向皮质以下部位扩散,可产生深度抑制状态,以至“不动”,形成歇斯底里性木僵。大脑皮质容易产生诱导抑制现象,是歇斯底里意识范围缩小的病理基础。歇斯底里患者的皮质机能较弱,原来的兴奋灶也较弱,因此旧的兴奋灶容易被新的、当前的刺激所抑制,故当前只有新的刺激所产生的兴奋灶在活动,由此可解释歇斯底里患者为何易于接受暗示性。
中国古代医籍中记载的“脏躁”、“奔豚”、“薄厥”,大多为歇斯底里表现。
二、病因
1. 精神因素。诸如自尊心受到损伤,人格受到侮辱,或因家庭不和、婚姻不满、人际纠纷等难以解决的矛盾,所引起的气愤、委屈、恐惧、忧虑或其他种种内心痛苦,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患者可在亲人死亡或其他不幸意外遭遇引起的强烈情感反应下直接发病。然而有18.4%的患者,发病的精神因素并不明显,则可能与患者在某种情境下接受暗示和自我暗示有关。
2.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性格的强烈性和多变性。患者的情感活跃、生动,但肤浅、幼稚。情感反应强烈,往往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情感反应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容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判断是非的标准往往从感情出发,对人对事也易感情用事。(2)高度的暗示性。患者很容易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等的影响,患者的暗示性取决于患者的情感倾向。如果患者对这件事或某个人的情感有倾向性,则易受暗示,如果缺乏情感联系,则难於接受暗示。(3)高度的自我显示性。即患者具有自我中心倾向。患者过分夸耀和显示自已,喜欢当众表现,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如夸耀自己聪明、能干、有才能、许多人倾慕她的才貌、人们如何夸奖她等等,但事实并非如此。(4)丰富的幻想性。患者特别富于幻想,内容生动。在患者情感反应强烈的影响下,易于把现实和幻想互相混淆,而给人们造成患者在说谎的印象,甚至患者本人也难以分辨。
3.遗传因素。歇斯底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可能有一定关系。据福州地区报告,歇斯底里具有阳性家族史者为24%,永贝里报告歇斯底里患者的父亲、兄弟及儿子的发病率分别为1.7%,2.7%及4.6%,而其母亲、姐妹及女儿则分别为7.3.,6.0%及6.9%,所有男性的患病率为2.4%,女性为6.4%。他认为,这一发现支持歇斯底里与遗传有关的论点。对于部分患者来说,遗传素质在发病中起的作用,似乎比精神因素更为重要。但歇斯底里是否肯定与遗传有关,尚需积累足够资料才能说明。
4.躯体因素。某些患者可因躯体因素,如发热、疼痛、不适等引起精神紧张和疑惧,为歇斯底里发生提供自我暗示的基础。另一方面,躯体疾病可以削弱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从而促使歇斯底里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1.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情感爆发。常在精神受到刺激后立即发病,情感反应强烈,具有尽情发泄的特点,一般历时不长,约数十分钟或1--2小时即可逐渐安静下来。(2)意识障碍。可表现为昏睡、木僵或懵懂状态。有的患者答非所问,每答必错,呈“痴呆”表现者,称癔症性性痴呆;有的患者能针对问题回答,但答案近似却不正确,称甘塞尔综合征;有的患者言语、表情幼稚如儿童,称童样痴呆。(3)精神状态,类似重性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意识障碍不明显,可有短暂的幻觉或妄想观念,整个病程历时短暂,常在3--5天内安静下来。此外,还有阶段性遗忘、神游、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附体体验等。
2.运动障碍。可表现为痉挛发作、瘫痪、站立不能、步行不能、抽搐、舞蹈样动作或失音等。
3.感觉障碍。可突然失明,呈现弱视、管状视野或单眼复视;也可突然耳聋,出现躯体感觉缺失或感觉过敏区;或有咽部梗阻感,称为癔症球。
4.植物神经和内脏功能障碍。可表现为神经性呕吐、呃逆、腹痛、尿频、尿急、孕等症状。
四、诊断参考依据与治疗
可以概括为:(1)明显的精神因素及由此引起的强烈情感体验;(2)症状的产生和消失与暗示、自我暗示密切联系;(3)症状多样,在情感爆发和其他精神发作时,可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在躯体功能障碍时,检查未见与临床症状相应的体症;(4)病前的性格特点,或有类似发作的既往历史可作参考。
本病以心理治疗为主,可适当配合药物和物理治疗。医生和患者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关系,使患者对疾病有足够的认识,并对疾病的治愈具有坚强的信心和决心。对有躯体症状的患者,除选用药物或物理治疗外,配合语言暗示。对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可选用抗药物,极度兴奋者,可肌肉注射,有焦虑症状的患者可用抗焦虑药物。此外针炙、中药、直流电或感应电治疗,均可配合应用。
五、病程与预后
本病多系急性发作,病程可因临床征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病情是否再发,除与个体素质及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外,还决定于病后是否获得及时的正确处理。不当的处理或不良暗示的影响,尤其是医务人员的不当语言,对病症轻率发表错误意见,常可增加疾病的顽固性,促使病程延长。正确处理,包括及时进行暗示治疗,可以较快地使症状消除。病情缓解后,应向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和对待病因,并自觉进行性格改造,以防止再发。预后一般良好,但若病因未除,处理不及时,治疗不当,有家族史者则预后不良。
癔病是什么病?
“歇斯底里”指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通常用于形容对于某件事物的极度情绪。一般用于受过度刺激导致情绪失常。
词语发展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中的焦虑、防御机制、压抑、投射、否认、换置、合理化、隔离、理智化。一般用于形容女性焦虑与潜意识投射发泄。
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歇斯底里研究》(又译《癔病研究》,与J.布洛伊尔合著,1895)中通过对一位病人各种特征观察和总结,把歇斯底里概括为情绪与行为方面的异常表现。现指人兴奋极致或低落极致而表现出来的情绪。
扩展资料:
歇斯底里早在古希腊时代希罗多德的著作中已有记载。“hysteria”一词,起源于“hystero”,即子宫。当时认为本病与子宫有关,是一种妇女独有的疾病,是由于性的过度刺激或压抑所致。中世纪时,西欧宗教迷信盛行,当时把本病患者看做是魔鬼附体或女妖。
C.莱波伊斯指出本病的发病机理在脑而不在子宫。沙可将本病的症状学进一步系统化,指出本病的症状可由催眠引起或消除,并强调遗传体质因素与本病发生有关。
让内对歇斯底里的症状作了心理学解释,认为患者的意识障碍是由于心理综合作用的破裂所致,即“心理分离”,将本病的感觉脱失、瘫痪或遗忘等症状解释为由于相应的精神功能从意识中分离出去的结果。
“歇斯底里”也是音译词?有什么关于这个词起源的事吗?
癔病,又称歇斯底里,属中医脏躁的范畴。临床上以成年女性居多,多因精神因素而诱发。发病最早的症状,往往是在睡眠中悲哭或妄笑为主,有的患者可从梦中哭醒,常在睡眠中发作,以致影响正常的睡眠。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如患者遇到急剧的天灾、人祸、亲人死亡等,慢而持久的刺激产生气愤、委屈、羞愧、悲伤等精神诱因,在自身特殊性格的基础上,加上心理创伤因素,除白天的躯体症状以外,常伴有夜间梦中的大哭与大笑,使患者从睡梦中醒来。这是癔病中最轻的一种。中医认为,睡梦中大喜大乐,由于心火炽盛,神无所舍,以及痰火扰心,上扰心窍,神不守舍而发生;而睡眠中的悲伤哭醒,中医则认为,主要因为脏阴不足,脏躁为患,阴亏而心不得静,神躁扰而脑不安,是心不能主神明,故而出现悲伤欲哭,且在睡眠中醒来。
癔病是一种比较可怕的精神疾病,严重的话会导致患者发疯,很恐怖。癔病患者会遗忘重要的个人经历,一般这种经历都是具有创伤性的,给患者造成了很大伤害。癔病患者通过药物治疗的效果不够明显,一般都是通过心理治疗。出现癔病的原因:一是心理因素,患者如果在幼年的时候经历过创伤性的,那么成年后会因此发生分离转换障碍出现癔病。但是并不是所有有童年阴影的人在成年后患癔病,而是那些有暗示性、自我中心、幻想性等特征的人才会容易患癔病,这样的人长期生活在极度恐惧之中,精神紧绷。二是社会文化因素,患癔病的患者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往往生活在封闭性的单一文化氛围当中。因为他们受教育程度低,所以他们无法进行自我疏导。再加上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生活环境水平低下,所以也就没有有利的外界因素进行帮助。
根据hysteria音译的
歇斯底里(hysteria)一词,来自於古希腊的医疗典籍,当初的学者以为:
只有女性才会出现歇斯底里(包括转化症与解离症)的症状,
他们并认为:歇斯底里是由於子宫在体内乱跑,移开原本该有的位置所造成的。
从字源上来看,hyster-这个字首,就是子宫的意思。
到了公元两世纪,伟大的医学家盖伦(Galen)大力驳斥此种说法,认为子宫不可能在体内乱跑。
盖伦并郑重宣称,歇斯底里的真正原因,是子宫内的分泌物异常囤积所造成的。
此后一千多年,各种关於子宫是如何产生歇斯底里的理论一一被提出来讨论,
直到十七世纪,一位英国医师Thomas Willis才开始怀疑:
跟歇斯底里有关的,说不定不是子宫,而是脑子。
此后两百年,人们的观念渐渐变了,脑部疾病说开始占上风。
到了十九世纪,人们已经相信:重大情绪刺激会诱发歇斯底里。
当时,有位法国学者Charcot就宣称,歇斯底里是大脑的功能性疾病,而非器质变,因为他发现:
催眠亦可以引发类似的症状。Charcot的理论传给了他的弟子Janet。
Janet宣称:歇斯底里是心灵功能的解体,导致原本统整的思想、情绪、行为、人格产生分裂。
后来,弗罗依德Freud前来请教Charcot,见识到催眠与歇斯底里的关系。
回去后,Freud便建构了他的理论,
他宣称:患者幼年时期,一些跟情绪有关的重大冲突被意识压抑(repression)到潜意识中,
才造成歇斯底里。
Freud认为这些冲突都是跟性有关,而Janet则扩大了冲突的范围。
这样的理论,在一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历劫归来的军人都发生歇斯底里,因此得到支持。
至今,尽管歇斯底里一词已经不再被使用,但他的致病理论则保留下来了。
唯一较为特殊的,是1961年Kreschmer提出的理论。
他认为解离现象是正常心理的机转之一,健康者在面对压力时,也会出现类似的症状,
但症状很快就能消解。而那些症状会慢性化为解离症的人,
是因为受到习惯化与自我增强(有secondary gain)的结果。
不过,这理论仍缺乏证据支持,有待近一步研究。
参考资料:
://.socialwork.hk/psychtheory/theory_psy/abnormal/psy014e15.htm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