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来源分类及意思_成语的来源分类及意思是什么

       成语的来源分类及意思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1.什么是成语?

2.谁知道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3.100个成语(有出处、意思、用法)

成语的来源分类及意思_成语的来源分类及意思是什么

什么是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固定词组,由多个汉字组成,具有固定的词序、词义和语法功能,常用于修辞、表达、教育、启迪等多种文化和语言交际的场合。成语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是汉语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成语的定义、特点、分类、来源和应用。

       成语:牛气冲天

       一、成语的定义和特点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固定词组,由多个汉字组成,具有固定的词序、词义和语法功能。成语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固定词序:成语中的每个汉字都有固定的位置和顺序,不可随意更改。

       2. 固定词义:成语中的每个汉字都有固定的意义和用法,不可随意替换。

       3. 语法功能:成语中的每个汉字都有固定的语法功能,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4. 文化内涵:成语的词义和用法常常与中国文化、历史、哲学、道德、宗教等紧密相关,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成语:闻鸡起舞

       二、成语的分类根据成语的来源和用途,可以将成语分为以下几类:

       1. 历史典故类成语:这类成语多来自于古代文献和历史故事,如“卧薪尝胆”、“三顾茅庐”、“画蛇添足”等。

       2. 文化哲理类成语:这类成语多与中国文化、哲学、道德、宗教等相关,如“和气生财”、“道德经”、“佛口蛇心”等。

       3. 动物植物类成语:这类成语多以动物、植物的名字来命名,如“狐虎威”、“杯弓蛇影”、“一叶知秋”等。

       4. 民间故事类成语:这类成语多来自于民间故事和谚语,如“井底之蛙”、“半斤八两”、“一箭双雕”等。

       成语词典

       三、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文献资料: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古代文献和历史资料,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

       2. 文学作品:成语的来源之二是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3. 民间传说:成语的来源之三是民间传说和故事,如“三顾茅庐”、“打草惊蛇”、“狐虎威”等。

       4. 原创创造:成语的来源之四是原创创造,如“井底之蛙”、“画蛇添足”、“杯弓蛇影”等。

       四、成语的应用成语在汉语语言和文化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修辞表达:成语常常用于修辞表达,如比喻、夸张、反讽、婉转等,以达到丰富语言、增强语言魅力的效果。

       2. 文化传承:成语是汉语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应用成语,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3. 教育启迪: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道德和人生智慧,通过引用成语来启发人们的思考和行为,达到教育和启迪的效果。

       4. 智力竞赛:成语也常常被应用于各种智力竞赛和游戏中,如成语接龙、成语填空、成语猜谜等。

       成语:鱼跃龙门

       五、总结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固定的词序、词义和语法功能,常用于修辞、表达、教育、启迪等多种文化和语言交际的场合。成语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是汉语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的分类、来源和应用也是成语研究的重要方面。

谁知道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的数目很多,一九五八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就收有成语三千多条,实际上当然还有许多成语没有收进去,成语实有的数目,一定比这本小词典中所收的多得多。这些成语是怎样产生的呢?粗略地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1)历史事实

       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这里先举几个由历史事实而来的成语:

       (A)完璧归赵《史记·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候,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一块璧玉,秦国的国君昭王写信给赵王,说他愿意给赵王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玉,赵国比秦国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话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谎言。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到秦国去处理这件事。他临走的时候说"如果秦国把十五座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玉给秦国,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丝毫无缺地归回赵国《(史记》的原文是 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璧玉献给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并没有真给赵国十五座城的意思,于是很机智地编造理由,从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来,偷偷地让随从人员送回赵国。后来人们用"完璧归赵"这四个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动地归还物主。这四个字也就成了成语。

       (B)擢发难数《史记.范睢列传》记载:战国时候,秦国的宰相范睢(魏人)责问他的仇人魏国的中大夫须贾说:"你知道你的罪过有多少吗?"须贾说:"拔我一根头发记载我一件罪过,头发还不够用的。"(《史记》的原文是"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后来就用"擢发难数"比喻罪恶之多,数不胜数。"擢发难数"也就成为成语了。

       以上这两个来自历史事实的成语"完璧归赵""擢发难数"都是截用或改易史书中文句而成的。这种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数量不很多。成语中的"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历史事实的。

       (2)前人故事

       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这类成语有的比较有风趣,有的有比较好的修辞效果,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现在举几个例子,并说明它们的来源。

       (A)胸有成竹宋朝有一位画家叫文同,字与可,擅长画竹。当时有位文学家晁补之作诗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用它来称赞处理事情很有定见有把握的人。

       (B)满城风雨宋朝谢无逸尝问潘大临近来有没有作诗。潘大临写给他一封回信说:秋天以来的景物,样样都是好诗句。昨天清闲地躺着,听到树林子里响起风雨声,我高兴地起来,在墙上写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催我缴纳租赋的人来了,于是大为败兴,只有这一句寄给你。后来"满城风雨"这四个字就成了广泛使用的成语,比喻对新发生的某一件事许多人都在到处议论。

       此外如"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门可罗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来的成语。

       (3)寓言传说

       古书里边也有些含议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语的来源。这类成语,往往有教训或讽喻的意味。现在举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A)杞人忧天《列子·天瑞》说:"周朝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怕天崩地坠,自身无处寄托,因此连睡觉吃饭都没有心思了。"后来就把"杞人忧天"用为成语,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

       (B)邯郸学步《庄子·秋水》说:"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个青年,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去学走路(赵国人善于走路)。他没有把本领学到手,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丢掉了,只好用两只手爬着回家。"后来把"邯郸学步"用为成语,比喻摹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C)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有一个故事说: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淮南子·说山训》也有这个故事。成语"掩耳盗铃"就是这样来的,只是把"钟"改为"铃"了。这个成语比喻骗人的人所用的办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却以为能骗得了人。成语里边还有一个"掩目捕雀",出于《三国志·陈琳传》,跟"掩耳盗铃"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群众基础较差,使用的人比较少。

       由寓言故事来的成语,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

       (4)古人原句

       成语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例如:

       (A)"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宋朝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饮酒上,而在于赏玩这里的山水。后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为成语,表示"别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

       (B)水落石出见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来是纯粹写景的文句,后代用为成语,比喻真实的情况终于显露出来。

       (C)更上一层楼成语不仅有完全用前人文章里的语句的,也有完全用前人诗句的"更上一层楼"就是处于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诗。原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这个成语,比喻在某一已有的基础上更加提高,更为扩大之类的意思。

       成语里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语句。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偶然被人们引用的前人名言警句,即使它明显地具有成语的特点,也不能把它看做成语,而只能认为那是引语。可是如果后来时常有人使用它,群众逐渐对它熟悉,那就要把它看做成语了。

       (5)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

       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语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语句略加改变,然后使用的。截用或改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其符合成语的结构形式。(参阅前文《成语的四字性》)例如:

       (A)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篇里有两句话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后人从这两句话里,取出"舍生取义"这四个字作为成语,表示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品质。

       (B)一曝(pù)十寒《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几句话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虽然有天下容易生长的东西,但是晒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没有能生长成的。)后人从这几句话里摘出"一曝十寒"四个字用为成语,比喻一个人没有恒心,努力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

       (C)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篇里有一句话是:"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杨子极端自私,即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细微的毛发就能够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后人把这句话里的"拔一毛不为"改成"一毛不拔"四个字,作为成语,形容极端自私和非常吝啬的人。

       (D)近水楼台宋朝苏麟有两句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后来截用"近水楼台"四个字为成语,比喻在条件便利的情况下就能比一般人先得到好处。

       成语里面的"知名之士""一日之长""一丘之貉""一日三秋""一字千金"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6)人民群众用过的精炼词组

       谈到成语的来源,人们总会先想到上边所说的那些所谓有出处的成语。其实在成语里边占比重较大的,还是那些现在已经找不到真正原始出处的成语,这类成语,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其中有一些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生活气息。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囫囵吞枣"等等。这类成语,因为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都比较好,所以历来就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而且不仅使用于书面上,也使用于口语中,甚至很早就使用于口语中。如果有人在古书中看到了这类成语,认为某书的作者就是这个成语的创作者,这恐怕未必可靠,譬如见于宋人语录里边的一些成语,见于元人杂剧里边的一些成语,未必就是产生于宋朝或元朝,可能都还早。

       (7)谚语俗语

       有些成语,在两三千年之前就已经被人们写在书里。虽然用的是文言,看起来很典雅,其实本来是群众口头中使用的谚语或俗语。例如,"亡羊补牢""敝帚千金"等等,都属于这一类。为什么知道这些成语本来是谚语或俗语呢?因为使用这些成语的古人,在古书里边已经说了。如:《战国策·楚策》说:"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养在羊圈里的羊跑掉了,赶快把圈修补起来,免得别的羊再跑掉,也还不算晚。)曹丕《典论·论文》说:"里语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意思是:俗语说,家里有一把破扫帚,自己以为宝贵得可以同千金相比。享就是"当"或"当做"。)《史记·白起王剪传》说:"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谓鄙语、里语或谚语、俗谚,就是民间的谚语或俗语的意思。实则有些来自谚语或俗语的成语,在古书上,也还有并不一定标明是"里语""鄙语"的。

       另外还有些谚语和俗语,从文字上看,不像一般成语那样整齐典雅,很明显是人民大众的口语。可是因为它们通俗易懂。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因此广泛地被人们所使用,也成了成语。例如"牛头不对马嘴""坐山观虎斗""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8)外来的成语

       我们使用的成语,也有来自外国的。例如魏、晋、六朝、隋、唐时候,我国翻译了不少流行于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从早就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即不离""回头是岸"皆是。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我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时者金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拿原则来做交易""按劳取酬"等等都是。

       (9)改造的成语

       前边说过,成语是固定词组或固定的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改变。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上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换一两个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这种改造的成语,表达的效果往往比较强,因为把成语改了一两个字,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办法,古代就有的。例如"物极则反"这个成语出于《鹖冠子·环流篇》。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要转到它的反面。后代有人把它改为"物极必反",就觉得更为肯定有力。南北朝时,北周有名的文学家瘐信作《哀江南赋》就把这的成语改为"物极不反",表达他那无可奈何的愤慨情绪。又如"事半功倍"这个成语,出于《孟子·公孙丑》,意思是说用力小而效果大。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里的"半""倍"两个字的位置一换,改为"事倍功半",来说明工作费劲大,收效小。但是在古代,这样使用成语的例子比较少。现在我们进入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识的错误性和局限性,显露得很清楚。因此把成语加以改造而表达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较多了。例如"把"欲速则不达"改为"欲速必达";把"一举两得"改为"一举三得""一举多得";把"一箭双雕"改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难而退"改为"知难而进"等等。

       时代已经改变了。生活在新社会不同于生活在旧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旧的清规戒律,已经不能拘束我们了,有一部分旧成语的内容,显然不适合于今天的社会。譬如具有共产主义风格,敢于蔑视困难,敢于胜利的人们,绝不会"知难而退"。新成语"知难而进"的产生,是很自然的。这也可以算是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也收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

       (10)新生成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全国解放以来,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语,例如:

       厚今薄古 推陈出新 多快好省

       分秒必争 力争上游 百花齐放

       勤俭持家 修旧利废 上山下乡

       勤学苦练 只争朝夕 化废为宝

       比学赶帮超 全国一盘棋

       等等。同时,也产生了少量具有批评性的新成语,例如:"缩手缩脚"、"少慢差费"。这类新成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含有积极意义。所以产生以后,立刻就不胫而走,为各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用。

       以上列举的十项,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也是成语较大的类别。

       2007-12-24 18:08 回复

       wangzhuzi

       0位粉丝

       4楼

       8)外来的成语

       我们使用的成语,也有来自外国的。例如魏、晋、六朝、隋、唐时候,我国翻译了不少流行于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从早就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即不离""回头是岸"皆是。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我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时者金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拿原则来做交易""按劳取酬"等等都是。

       (9)改造的成语

       前边说过,成语是固定词组或固定的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改变。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上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换一两个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这种改造的成语,表达的效果往往比较强,因为把成语改了一两个字,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办法,古代就有的。例如"物极则反"这个成语出于《鹖冠子·环流篇》。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要转到它的反面。后代有人把它改为"物极必反",就觉得更为肯定有力。南北朝时,北周有名的文学家瘐信作《哀江南赋》就把这的成语改为"物极不反",表达他那无可奈何的愤慨情绪。又如"事半功倍"这个成语,出于《孟子·公孙丑》,意思是说用力小而效果大。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里的"半""倍"两个字的位置一换,改为"事倍功半",来说明工作费劲大,收效小。但是在古代,这样使用成语的例子比较少。现在我们进入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识的错误性和局限性,显露得很清楚。因此把成语加以改造而表达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较多了。例如"把"欲速则不达"改为"欲速必达";把"一举两得"改为"一举三得""一举多得";把"一箭双雕"改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难而退"改为"知难而进"等等。

       时代已经改变了。生活在新社会不同于生活在旧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旧的清规戒律,已经不能拘束我们了,有一部分旧成语的内容,显然不适合于今天的社会。譬如具有共产主义风格,敢于蔑视困难,敢于胜利的人们,绝不会"知难而退"。新成语"知难而进"的产生,是很自然的。这也可以算是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也收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

       (10)新生成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全国解放以来,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语,例如:

       厚今薄古 推陈出新 多快好省

       分秒必争 力争上游 百花齐放

       勤俭持家 修旧利废 上山下乡

       勤学苦练 只争朝夕 化废为宝

       比学赶帮超 全国一盘棋

       等等。同时,也产生了少量具有批评性的新成语,例如:"缩手缩脚"、"少慢差费"。这类新成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含有积极意义。所以产生以后,立刻就不胫而走,为各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用。

       以上列举的十项,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也是成语较大的类bie!

100个成语(有出处、意思、用法)

       成语的意思是汉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1、成语的定义

       成语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彩,包括贬义和褒义。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2、成语的来源

源于寓言故事

       寓言是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它往往是通过故事或者把自然物拟人化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具有教育的性质,具有劝谕性或讽刺性。

       比如,成语“东施效颦”是《庄子·天运》里的一则寓言,讲的是东施效仿西施不成,反而遭人唾弃的故事,讽刺胡乱模仿的行为,劝告人们不要盲目地模仿。

       成语“守株待兔”是出自《韩非子·五蠹》的一则寓言,讲古代一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从此便放下锄头,天天在树根旁等撞死的兔子,用来讽刺那些不经努力就想取得成功的人。

       成语“刻舟求剑”是《吕氏春秋·察今》中的一则寓言,讲古代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等到船靠岸后才跳入江中寻找,结果遍寻不获的故事,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变更,适时改革。诸如此类的成语还很多。

源于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往往是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文化的解释与想象的故事。神话盛行于上古时代,也就是五帝时期,许多神话都是在那个时期产生的。

       比如,成语“开天辟地”,出自三国时吴国徐整的《三五历记》里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上古时期开天地这一故事,后常用来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现象。

       成语“天衣无缝”出自五代时期前蜀牛峤的《灵怪录·郭翰》的一个神话故事,原指神话中的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现比喻事物非常完美自然,不露任何痕迹,没有一点破绽。此类成语也颇多。

源于历史故事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由历史形成的成语也不少。这些成语除了史实本身,往往带有更深一层的隐喻意义。

       比如,成语“指鹿为马”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讲的是秦二世时奸臣赵高的故事。成语除了讲赵高指着鹿说是马,谋害大臣这个历史外,还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望梅止渴”是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谲》,讲的是曹操为激励士气,骗说士兵前方有梅林,结果士气大增的故事,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成语“完璧归赵”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的故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这类成语也是不胜枚举的。

       浮生若梦

       解释:浮生:空虚不实的人生;若:象。把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

       出处: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梦寐以求

       解释:寐:睡着。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出处:《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殊途同归

       解释: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出处:《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昭然若揭

       解释:昭然:明显、显著的样子;揭:原意为高举,现也指揭开。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出处:《庄子·达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窈窕淑女

       解释:窈窕:美好的样子。美好的女子。

       出处:《诗经·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君子好逑

       解释:逑,通“仇”。仇:配偶。原指君子的佳偶。后遂用为男子追求佳偶之套语。

       出处:语出《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间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塞翁失马

       解释: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拼音:sài wēng shī mǎ,yān zhī fēi fú

       解释: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失之东隅

       解释:东隅:日出的地方。比喻这个时候遭到损失或失败。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解释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精诚所至

       解释:人的真诚的意志所到。

       远来和尚好看经

       解释比喻外地来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视。

       出处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近寺人家不重僧,远来和尚好看经。”

       君子之交淡如水

       解释:交:交情。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出处:《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瑞雪兆丰年

       解释:瑞:吉利的。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

       出处:曲波《桥隆飙》十九:“俗语道:‘瑞雪兆丰年’,明年的小麦一定收成好。”

       凤冠霞帔

       解释: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也指官员夫人的礼服。

       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解下了这金花八宝凤冠儿,解下了这云霞五彩帔肩儿,都送与张家**妆台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听使。”

       攀龙附凤

       解释: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

       出处:汉·扬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

       梦寐以求

       解释:寐:睡着。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出处:《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黄粱美梦

       解释:黄粱:小米。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出处:唐·沈既济《枕中记》:“怪曰:‘岂其梦寐耶?’翁笑曰:‘人世之事亦犹是矣。’”

       一衣带水

       解释: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出处:《南史·陈后主纪》:“我为百姓父母,岂可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赏心悦目

       解释: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出处:鲁迅《故事新编·薇》:“两人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

       雅俗共赏

       解释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出处明·孙人儒《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阳春白雪

       解释: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曲高和寡

       解释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咎由自取

       解释:咎:灾祸。灾祸或罪过是自己招来的。指自作自受。

       出处:《三国志·刘封等传评》:“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一挥而就

       解释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出处宋·孙觌《鸿庆居士文集·翰林莫公内外制序》第三十卷:“一昔召公独草六制,宰相吴敏因是以危公,公解衣据案,一挥而就。”

       唇齿相依

       解释象嘴唇和牙齿那样互相依靠。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靠。

       出处《三国志·魏书·鲍勋传》:“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阴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爱莫能助

       解释:爱:爱惜;莫:不。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出处:《诗经·大雅·烝民》:“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助纣为虐

       解释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楚楚可怜

       解释楚楚:植物丛生的样子,也形容痛苦的神情。本指幼松纤弱可爱,后形容女子娇弱的样子。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之用耳。”

       浮光掠影

       解释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出处唐·禇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走马观花

       解释: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出处: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蜻蜓点水

       解释: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出处:唐·杜甫《曲江》诗:“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沧海桑田

       解释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出处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白驹过隙

       解释: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出处:《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却,忽然而已。”

       光阴似箭

       解释:光阴:时间。时间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出处:唐·韦庄《关河道中》诗:“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日月如梭

       解释梭:织布时牵引纬线的工具。太阳和月亮象穿梭一样地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出处宋·赵德麟《侯鲭录》卷二:“织乌,日也,往来如梭之织。”

       世外桃源

       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出处:晋·陶潜《桃花园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豁然开朗

       解释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出处晋·陶潜《桃花园记》:“极初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落落大方

       解释:落落:坦率,开朗的样子。形容言谈举止自然大方。

       出处:郭沫若《蔡文姬》第四幕:“对于我们也是非常宽大的。还有他的夫人也落落大方。”

       寥若晨星

       解释:寥:稀疏。稀少得好象早晨的星星。指为数极少。

       出处:南朝·齐谢眺《京路夜发》:“晓星正寥落,晨光复映漭。”唐·韩愈《华山女》诗:“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

       学富五车

       解释: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温文尔雅

       解释: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喜闻乐见

       解释: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

       示例:这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

       月朗星稀

       解释皓月当空,星星稀少。

       出处王愿坚《七根火柴》:“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

       爱屋及乌

       解释: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出处:《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乐不可言

       解释:快乐到了极点,没法用语言来表达。

       出处:战国·楚·屈原《大招》:“魂乎归徕,乐不可言只。”

       雍容华贵

       解释:形容态度文雅从容,庄重大方。

       出处:曹禺《王昭君》第一幕:“姜夫人雍容华贵地走下,盈盈和戚戚恭恭敬敬地陪送出去。”

       好了,今天关于“成语的来源分类及意思”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成语的来源分类及意思”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