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囫囵吞枣造句怎么写

2.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什么,再造个句子,急求!

3.囫囵吞枣怎么造句,用成语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造句短一些_囫囵吞枣造句子最简单又好看

囫囵吞枣造句:

1、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2、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3、学习知识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囵吞枣。

4、读书要反复的读,不能囫囵吞枣。

5、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

6、小明回到家里,把老师发的家长信囫囵吞枣的看了。

7、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8、老师叫我们熟读明天的课文,而我囫囵吞枣的几分钟就看完了。

9、爸爸讲的故事我不是很明白,只能让我囫囵吞枣的了解了一些。

10、同桌看一篇,才用十分钟就囫囵吞枣的看完了。

11、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我们要消化,不要囫囵吞枣地接收。

12、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精益求精。

13、由于太饿了,饭菜一上来,我便囫囵吞枣吃起来,结果给噎着了。

囫囵吞枣造句怎么写

1、 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2、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3、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4、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用囫囵吞枣造句子造句

 囫囵吞枣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出自《湛渊静语》。元?白珽《湛渊静语》:“客有日:“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日:“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日:“你真是圆图吞却个枣也。”

与其有关的造句除了以上几句还有: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学习要靠平时的积累,别到了临时才囫囵吞枣的抱佛脚,这是不可取的;他饿极了,囫囵吞枣地吃下妻子做的食物等句子。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什么,再造个句子,急求!

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造句来源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八:“其用意,其造句,均以纤巧胜。”夏_尊叶圣陶《文心雕龙》四:“造句也共同斟酌,由乐华用铅笔记录下来。”

下面为您提供关于囫囵吞枣造句怎么写内容,供您参考。

1、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2、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

3、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

4、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

5、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6、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7、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8、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9、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倡积极思考,反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10、培训讲课有点粗糙,囫囵吞枣,还得回家好好研究。

11、他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12、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

13、张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上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别人的理论。

14、我们要细心体会课文的意思,不能囫囵吞枣。

15、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16、读书要反复的读不能囫囵吞枣。

17、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18、学问二字,学是学,问是问。要多问,不可再囫囵吞枣了。

19、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20、学习知识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囵吞枣。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制止,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造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在分析并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加以说明。如用“瞻仰”造句,可以这样造:“我站在广场上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因为“瞻仰”是怀着敬意抬头向上看。

2、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3、有的形容词造句可以用一对反义词或用褒义词贬义词的组合来进行,强烈的对比能起到较好的表达作用。如用“光荣”造句:“讲卫生是光荣的,不讲卫生是可耻的。”用“光荣”与“可耻”作对比,强调了讲卫生是一种美德。

4、用比拟词造句,可以借助联想、想象使句子生动。如用“仿佛”造句:“今天冷极了,风刮在脸上仿佛刀割一样。”

5、用关联词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比如用“尽管?可是?”造句:“尽管今天天气很糟,但是大家都没有迟到。”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

6、先把要造句的词扩展成词组,然后再把句子补充完整。如用“增添”造句,可以先把“增添”组成“增添设备”、“增添信心”或“增添力量”,然后再造句就方便多了。

随着信息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收音机、电视之后的主流媒体,并有将其整合的趋势。网民数量的激增使得网络话题的热议和网络语言迅速成为流行语。出现了很多新现象:网络造句——当某一新闻在网络迅速流传之后,新闻中的某一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在网友们的推广下,成为造句的主体,并迅速在网络流行展开。比如李刚中,我爸叫李刚成为流行语,以它进行的造句活动在网络铺开。例如:窗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给我一个李刚,我能撑起整个地球等。而在360与腾讯的3Q网络大战之后,一句“我很艰难的做出决定”也迅速流行。这类造句的特征主要是将已有的诗句、文章等进行改变而成。

囫囵吞枣怎么造句,用成语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指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囫囵吞枣造句:

1、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2、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倡积极思考,反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3、囫囵吞枣地吃东西是个很不好的习惯。

4、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精益求精。

5、太饿了,饭菜一上来,我便囫囵吞枣地吃起来,结果给噎着了。

扩展阅读:

成语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个喜欢自作聪明的人。有一次,他向一位老医生请教,吃什么水果对身体最有益。

老医生对他说:"水果各有各的特性,每种水果对人的身体都有益处,但吃多了,也会带来害处。比如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但吃多了,就会损伤脾胃。枣子呢,对脾有滋补作用,但吃多了,对牙齿又不利。所以吃什么东西都要适量。"这个人摇头晃脑地说:"我有办法既可以得到水果的益处,又可以使身体不受伤害。"老医生问道:"你有什么好方法呀,能告诉我吗?"这个人说:"我的方法就是,对不同的水果,用不同的方法去吃。比如吃梨子,只在嘴里嚼,不咽下肚去;吃枣子,不用牙齿咬,整个儿吞下去。这样,就有益无害,既不伤牙齿,也不伤脾胃了。"

老医生听了,忍不住笑道:"你这个方法不好。吃梨子只嚼不咽倒还可以做到;吃枣子不嚼而咽,却很难。而且你那样囫囵吞枣,也没法体会到枣的滋味啊!"

囫囵吞枣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求甚解,含糊了事,只把原书文句照本死读,好比吃东西不加细嚼、品味,也不消化、吸收一样。囫囵吞枣是一种泥古不化,应为学习者忌。学习知识时应该把要学的知识彻底理解,再认真去掌握它、应用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缺乏思索,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对知识灵活运用。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要全面,不要含含糊糊;做事情时,不能一味地求快,乞求一步登天。有道是"欲速则不达",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方能规避风险,把事情做圆满。

 

成语: 囫囵吞枣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解释: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造句:

1、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2、读书不可囫囵吞枣,方能体会其中精华所在。

3、读书不是竞赛,你是去悦读,因此不妨慢慢地来,就好像品味美味的佳肴或享受愉悦的:请细细的体味,切勿囫囵吞枣。

4、“不管什么事,你都可以囫囵吞枣,”他说,“或者你可以试着理解它。”

5、认认真真地看一本书,胜过囫囵吞枣地看十本书。

6、我已经读过数不清的电子书,囫囵吞枣了各种博主的许多经验,知道了所有可能的结果。

7、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8、囫囵吞枣的吃完午饭,然后又整个下午昏昏沉沉?

9、有些老师不重讲解,只让学生囫囵吞枣地一直读。

10、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