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人学歇后语的成语_跟人学歇后语的成语大全
1.有名的成语和歇后语有哪些
2.关于歇后语和成语的问题~~~
3.关于八仙的成语,谚语,歇后语
4.常用谚语有哪些?
5.随别人怎么说的成语?
成语 暗室求物 傲贤慢士 白面书生 闭户读书 博览群书 布衣韦带 穿壁引光 春诵夏弦 箪食瓢饮 读书得间 废书而叹 焚膏继晷 腹载五车 滚瓜烂熟 含英咀华 画荻教子 开卷有益 立地书橱 两脚书橱 磨穿铁砚 囊萤照读 牛角挂书 囊萤照书 七行俱下 然荻读书 三余读书 十年寒窗 诗礼之家 十行俱下 书香门第 十年窗下 硕学通儒 书声琅琅 大璞不完 孙康映雪 徒读父书 五行并下 韦编三绝 学富五车 寻章摘句 一箪一瓢 一介书生 引锥刺股 凿壁偷光 映月读书 源头活水 映雪读书 招贤纳士 昼耕夜诵 折节读书 暗室求物
歇后语 读书人当兵——能文能武;文武双全
独眼龙看书——斜视
井底下看书——学问不浅
马背上看书——走着瞧
道士念经——照本宣科
瞎子看书——观点不明
小学生看书——念念不忘
盲人读书——瞎摸
猪八戒读书----竟充识字的
读书人当兵——能文能武;文武双全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
贾宝玉看《西厢记〉——戏中有戏
读《三国〉流泪——替古人担忧 猪八戒读书----竟充识字的 独眼龙看书——侧目而视
名人名言 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
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写十卷书要比实际行动打下基础容易得多。
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
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
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
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我是上网查的 没书多少 应该够了
有名的成语和歇后语有哪些
歇后语:
1、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 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
3、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4、 朝着窗外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5、 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6、 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有
7、 打破沙锅——问到底
8、 灯盏油干——火烧芯(心)
9、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10、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11、 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
12、 冬水田里种麦子——怪栽(哉)
13、 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14、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15、 高打蚊子——大材小用
16、 蛤蟆跳井——不懂(扑通)
17、 滚油锅里撒了一把盐——炸开了
18、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19、 好泥巴打好灶———好心讨不到好报
20、 猴子捞月亮——白忙一场
21、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22、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23、 脚踩两只船——摇摆不定
24、 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
25、 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26、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27、 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28、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29、 老奶奶吃稀饭——无耻(齿)下流
30、 老鼠过街——喊打。
31、 老太婆开了口——一望无涯(牙)
32、 聋子的耳朵——摆设
33、 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
34、 鲁智深出家——一无牵挂
35、 猫哭耗子——慈悲
36、 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37、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38、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39、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40、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
41、 生姜——老的辣
42、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43、 四两棉花——免谈(弹)
44、 寺里起火——妙(庙)哉(灾)
45、 孙大圣听了紧箍咒——头疼
46、 天文台上的望远镜——好高骛远
47、 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透了
48、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49、 下雪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
50、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51、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52、 哑巴打官司——有口难言
53、 一顿能吃三升米——肚量大
54、 岳飞背刺字——精忠报国
55、 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
56、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57、 芝麻开花——节节高
58、 猪八戒进了女儿国——不想走了
59、 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60、 坐飞机吹喇叭——唱高调
2、 来自三国的歇后语
曹操转胎—疑心重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黄忠叫阵—不服老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张飞睡觉—不闭眼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和尚戴礼帽——与众不同
猴子爬上旗杆顶——高高在上
猴子扇扇子——学人样
囫囵啃石榴——先苦后甜
狐狸的尾巴——藏不住
花岗岩下油锅——扎实(炸石)
花前月下散步——触景生情
华佗当医生——名副其实
阿斗的江山——白送
阿斗式的人物——没能耐
阿二吹笙——滥竽充数
阿二当郎中——没人敢请
阿二满街串——吊儿郎当
阿哥吃面——瞎抓
阿婆留胡子——反常
阿庆嫂倒茶——滴水不漏;点滴不漏
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
挨打的狗去咬鸡——拿别人出气
挨打的乌龟——缩脖子啦
挨刀的鸭子——乱窜
挨了巴掌赔不是——奴颜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挨了打的鸭子——乱窜
挨了刀的肥猪——不怕开水烫
挨了刀的皮球——瘪了
挨了霜的狗尾巴草——蔫了
挨着火炉吃海椒(辣椒〕——里外发烧
矮上高房——搭不上言(檐)
矮子穿高跟鞋——高也有限
矮子打狼——光喊不上
矮子放风筝——节节高;节节上升
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矮子观光——随声附和
矮子过河——安(淹)心
矮子看戏——听声
矮子里面拔将军——将就材料;短中取长
矮子爬楼梯——巴不得(迫切盼望)
矮子爬坡——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矮子婆娘——见识低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上下为难
矮子想登天——不知天高地厚;妄想;痴心妄想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上下够不着;上下为难
爱打官司逞英雄——穷斗气
庵堂里的木鱼——任人敲打
鹌鹑要吃树上果——够不着;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岸上看人溺水——见死不救
岸上捞月——白费功夫;白费劲
按别人的脚码买鞋——生搬硬套
按彩球的乞丐——高兴得发傻
按方抓药——照办
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
按牛头喝水——办不到;没法办
按下葫芦起了瓢——顾了这头丢那头;此起彼落
案板顶门——管得宽
案板上的擀面杖——光棍一条
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随人宰割
案板上的鱼——挨刀的货
暗地里盯梢——偷偷摸摸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暗室里穿针——难过
暗中使绊子——蔫儿坏
熬尽了灯油——烧心(芯)
鏊子上烙冰——化汤了
鏊子上烙饼——翻来翻去
八百吊钱掉井里——难摸哪一吊
八百年前立的旗杆——老光棍
八百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八宝饭上撒胡椒——又添一味
八辈子的老陈帐——说不清
八寸脚穿七寸鞋——别扭
八斗的小垂缸——装不下一石
八哥啄柿子——拣软的欺
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伸)
八个钱的膏药——沾上了
八个钱买碗馄饨——没有面
八个歪脖坐一桌——谁也不正眼看谁
八股文的格式——千篇一律
八卦炉里睡觉——热气腾腾
八卦阵里骑马——闯不出路子;出路难找
八级工学技术——精益求精
八级师傅学手艺——长到老,学到老
八角掉进粪坑里——香臭不分;香臭难分
八斤半的鳖吞了大秤砣——狠心王八
八斤半的老鳖吞了个秤砣——狠心的王八
八斤半的王八中状元——规矩(龟举)不小
八十个人抬轿子——好威风
八十老汉害个摇头病——不由人愿;由不得人
八十老人吹灯——喘不上气;上气不接下气
八十老翁练琵琶——老生常谈(弹)
八十老翁学打拳——越练越结实
八十老翁学手艺——老来发奋
八十岁的老绝户头——后继无人
八十岁刮胡子——不服老
八十岁老翁挑担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八十岁留胡子——老主意
八十岁没儿女——老来孤单
八十岁生儿子——代代落后
八十岁跳舞——老天真
八十岁玩猴子——老把戏
八十岁学吹笛——尽是老调;老调子
八十岁学摔打——拼老命
八十岁演员扮孩子——返老还童
八十岁站柜台——老在行
八五炮打兔子——得不偿失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仙聚会——神聊
八仙桌缺只腿——搁不平
八仙桌上放灯盏——明摆着
八仙桌子——有棱有角
八贤王进宫——好难请
八月的苦瓜——心里红
八月的莲藕——又鲜又嫩
八月的石榴——满脑袋的点子
八月的柿子——越老越红;老来红
八月桂花开——到处飘香
八月里的黄瓜棚——空架子
八月十五吃年饭——还早哩
八月十五吃元宵——与众不同
八月十五吃粽子——不是时候
八月十五的月饼——欢喜;个个喜爱;上下有
八月十五的月亮——年年都一样;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过端阳——晚了;迟了
八月十五看龙灯——晚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生孩子——赶巧了
八月十五送月饼——赶在节上
八月十五云遮月——扫兴
八月十五蒸年糕——趁早(枣)
八月十五种花生——瞎指挥
八只脚的螃蟹——横行霸道
八字不见一撇——没眉目;差得远;差远了
巴掌长疮——毒手
巴掌穿鞋——行不通;走不通
巴掌上摊煎饼——巧手;好手
扒了皮的癞蛤蟆——活着讨厌,死的还吓人
扒了墙的庙——慌了神
芭蕉插在古树上——粗枝大叶
芭蕉开花——一条心;紧相连
芭蕉叶上垒鸟窝——好景不长
疤瘌眼长疮——坏到一块了
拔草引蛇——自讨苦吃;自找苦吃
拔葱种海椒——一茬比一茬辣
拔节的高梁——节节高;节节上升
拔浪鼓——两面光
拔了的闹钟——专做提醒人的事
拔了萝卜——窟窿在
拔了萝卜栽上葱——一茬比一茬辣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拔了毛的鸽子——飞不了
拔了塞子不消水——死心眼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跋脚驴子追兔子——赶不上;撵不上
跋脚马上战场——有死无活
跋子拔萝卜——歪扯
跋子踩高跷——早晚有他的好看
跋子打围——坐着喊;坐地呐喊
跋子赶马——望尘莫及
跋子上台——立场不稳
把鼻涕往脸上抹——自找难看
把肥料浇到莠草上——劳而无功;有劳无功
把脸装进裤挡里——见不得人
把人赶到墙根下——走投无路
把娃娃当猴耍——愚弄人
把妖猜当成菩萨——善恶不分
靶场上的老黄忠——百发百中
霸王别姬——奈何不得;无可奈何
白脖老鸹——开口是祸
白脖子屎壳郎——有特色;与众不同
白布进染缸——洗不清;洗不净
白布做棉袄——反正都是理(里)
帮子——中看不中吃;好看不好吃
地里耍镰刀——散了心
烩豆腐——谁也不沾谁的光
叶子炒大葱——亲(青)上加亲(青)
白骨精扮新娘——妖里妖气
白骨精打跟头——鬼把戏
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
白骨精送饭——有野心;没安好心
白骨精演说——妖言惑众
白骨精遇上了孙悟空——原形毕露
白鹤站在鸡群里——突出
白虎进门——大难临头;灾祸临头
白开水画画——轻(清)描淡写
白蜡杆结桂花——根子不正
白蜡杆子翻场——独挑
白蜡做的心——见不得日头见不得火
白脸奸臣出场——恶相;恶模样
白脸狼戴草帽——变不了人
白脸狼戴眼镜——冒充好人;充好人
白了尾巴尖的狐狸——老奸巨猾
白猫钻灶坑——自己给自己抹黑
白毛乌鸦——与众不同
白娘子斗法海——精打光
白娘子水漫金山——大动干戈
白娘子遇许仙——千里姻缘一线牵
白日见鬼——玄乎;心里有病
白日做梦——胡思乱想
白水锅里揭奶皮——办不到;没法办
白水下石膏——成不了豆腐
白水煮——淡而无味
白水做饭——无米之炊
白素贞不舍许仙——恩爱难分
白糖包砒霜——毒在里面
白糖嘴巴刀子心——口蜜腹剑
白天打灯笼——白搭
白天盼月亮——甭想;莫想;休想
白天照电简——多此一举
白天捉鬼——没影儿的事
白铁斧头——两面光
白仙鹤长了个秃尾巴——美中不足
白纸上画黑道——抹不掉;明摆着;清清楚楚;一清二楚
白纸写黑字——黑白分明;明摆着;清清楚楚,一清二楚
白纸做的灯笼——一点就亮
有些和上面重了·······
关于歇后语和成语的问题~~~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忘(王)八 瞎子进烟馆----------摩登。(摸灯)。
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 白天捉鬼——没影儿的事
老太婆上鸡窝--------笨蛋。(奔蛋)。 八月的苦瓜——心里红
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子。(好大的掸子)。
磕瓜子磕出臭虫------什麼人都有。(什麼仁都有)。
隔窗吹喇叭----------名声在外。(鸣声在外)。
龙王爷搬家----------厉害。(离海)。
打破沙锅------------问到底。(纹到底)。
吃饺子不吃馅--------调皮。(挑皮)。
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黄鼠狼钻鸡笼--------投机。(偷鸡)。
赖蛤蟆吃秤砣----铁了心
大黄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
打着灯笼上茅房----找屎(死)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麻袋里的铁钉----个个想出头
孔夫子搬家----全是书(输)
老鼠进书房----咬文嚼字
兔子跟着月亮走----沾光不浅
墙上挂门帘——没门
狗戴嚼子——胡勒
孔夫子夸腰刀——文武双全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芝麻开花----节节高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盲人戴眼镜——聪(充)明
盲人拉风箱——瞎鼓捣
盲人剥蒜——瞎扯皮
盲人学绣花——瞎逞能
盲人上大街——目中无人
盲人给盲带路——瞎扯
盲人骑瞎马——乱闯
墨里藏针——难找寻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岸边的青蛙——一触即跳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回答者:积极看法 - 魔法学徒 一级 4-28 21:38
七手八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三心二意、粗心大意、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全神贯注……
歇后语的话新华书店里的《考场作文一本通》里后面的下面有好多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挖耳勺里炒黄豆——一个个来
挖耳勺刨地——小枢
娃儿哭了给娘抱——一推了事
娃娃拔萝卜——硬住外拽(zhuai拉〕
娃娃背磨盘——加重负担
娃娃吃面条——瞎抓
娃娃吹喇叭——小气;没谱
娃娃荡秋千——两边摆
娃娃逗狗——回头一口
娃娃头上顶磨盘——压趴了
娃娃长胡子——小毛病
歪脖子说话——嘴不对心
歪了磨砸了碾——实(石)打实(石)
歪墙开旁门——邪(斜)门
歪嘴吹喇叭——一团邪(斜)气;邪(斜)气
歪嘴讲故事——邪说
歪嘴婆娘吹火——风气不正
外贸商品不合格——难出口
外婆死了儿——没救(舅)
外乡人过河——心里没底;不知深浅
剜了眼的判宫——瞎鬼
玩猴的敲锣——虚张声势
玩具店里的刀枪——中看不中用
玩着滚轮打主意——想转了
晚上干活——披星戴月
万花筒——千变万化
万顷黄沙一棵草——不显眼
万岁爷的顺民——安分守己
万岁爷掉迸井里——不敢劳(捞)驾;劳(捞)不
起人驾
万岁爷卖包子——御驾亲征(蒸)
汪精卫照镜子——一副好相;好相
王八吃秤锤——铁了心
王八出水——露一鼻子
王八翻跟头——窝脖
王八配乌龟——一路货
王人上树——巴不得
王八咬人——叼住不放
王二麻子挨打——敲到点子上
王二麻子打哈欠——全面动员
王二麻子当军师——点子多;点子不少
王府的丫鬟——低三下四
王麻子的外号——坑人
王麻子哭哥哥——凶(兄)啊
王母娘娘得子——天大喜事
王母娘娘开皤桃会——聚精会神
王母娘娘请客——聚精会神
王胖子的裤带——稀松平常(长)
王婆坏了磨——设法推;推不得
王羲之的字帖——别具一格
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熟手;手熟;熟能生巧
王瞎子看告示——装模作样;装样子
王小二卖瓜——自卖自夸
王爷的宅院——层层深入
王字少一横——有点土
王佐断臂——有一手;留一手;苦肉计
网兜打水——一场空
网里的鱼虾——一个也溜不掉
网套里的麂子——吓破了胆
住炉灶里泼水——憋气又窝火
往头上拉屎——成心糟踏人
望江亭上度中秋——近水楼台先得月
望乡台上搽胭脂——死要面子;死要脸
望乡台上吹口哨——不知死活;死活不知
望乡台上枪骨头——馋鬼
围着火炉喝白干——周身火热
维吾尔族的朵帕——顶好
桅杆尖上的猴子——到顶了
卫生口罩——嘴上一套
温度计掉冰箱——直线下降
温室里种庄稼——旱涝保收
文火煎鱼——慢慢来
蚊子的脑袋——大不了
蚊子叮菩萨——找错了人;不识相
蚊子飞到电灯上——弃暗投明
蚊子咬木偶——找错了对象
蚊子咬一口——无伤大体;无关大体
蚊子找蜘蛛——自投罗网
瓮中的乌龟——处处碰壁
瓮中捉鳖——手到擒来
蜗牛耕田——费力不小,收获不大
窝里的蛇——不知长短
窝窝头进贡——穷尽忠
窝主分赃——坐享其成
我解缆绳你推船——顺水人情
我心似你心——心心相印
乌狗吃食,白狗当灾——代人受过
乌龟吃乌贼——黑心王八
乌龟出口——活宝
乌龟的后代——龟儿子
乌龟跌灰堆——憋气又窝火
乌龟肚子朝天——动弹不得
乌龟进沙锅——丢盔卸甲
乌龟壳上贴广告——牌子硬
乌龟请客——尽是王八
乌龟上山——难上加难;难上难
乌龟抬轿子——硬撑;死撑;硬顶
乌龟遭棒打——缩头缩脑;不露头
乌龟钻灶——扒灰
乌江岸上困霸王——四面楚歌
乌鸦唱山歌——不堪入耳
乌鸦当头过——非灾即祸
乌鸦落在雪堆上——黑白分明
乌鸦笑猪——光看别人黑,不见自己黑;不知自丑;彼此彼此;彼此一样
乌鸦一字飞——一溜黑货
屋脊上蹲个猫——活受(兽)
层脊上放西瓜——两边滚
屋漏偏遇连阴雨——倒霉透了;真倒霉
屋檐上挂马桶——臭名在外
巫婆扮凶神——又丑又恶
巫婆扮打把式——装神弄鬼
巫婆跳神——故弄玄虚;鬼花招
无边的大海——不知深浅
无柄的菜刀——没有把握
无风不起浪——事出有因
无花的蔷薇——浑身是刺
天米之炊——难做
无目的放炮——乱轰
无头的乱麻——一团糟
吴刚砍桂树——没完没了
吴三桂引清兵——吃里爬外
武大郎抱石柱——毫不动摇
武大郎的身子——不够尺寸
武大郎看飞机——眼界不高
武大郎骑骆驼——能上不能下
武大郎娶妻——凶多吉少
武大郎做知县——出身不高
武科场上选将——有本事就上
武松喝啤酒——不过瘾
武松买肉——挑肥拣瘦
舞台上的灯光——引人注目
舞台上鼓槌——一对儿
五百铜钱串一处——半吊子
五朵梅花开一朵——四肢(枝)无力
五个指头两边矮——三长两短
五更天起床——渐渐明白
五更天下海——赶潮流
五十两元宝——一定(锭)
五台山上拜佛——烧高香
丘月的麦子——黄了;一天变个样
五月的石榴花———片红人;红火一片红火
五月的豌豆——炸了;炸起来了
五脏六腑抹蜜糖——甜在心上;甜透了心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讲退两难
捂着鼻子讲卫生——不闻不问
捂着脑袋赶老鼠——抱头鼠窜
挖井碰上自来水——正合心意
瓦罐里的蛐蛐——一个劲地往外蹦
瓦匠砌墙——两面三刀
歪脖子高粱——另一个种
歪把子葫芦——从哪里开瓢
歪歪嘴跌跤——上错下错
歪嘴吃螺蛳——歪对歪
歪嘴和尚——没正经
歪嘴和尚念经——念不出一句正经话
歪嘴烂舌头——说不出好话来
外孙赴他姥爷的席——别嫌不客气
外甥点灯——照旧(舅)
玩把戏的作揖——没本事了
玩具店里的枪炮——中看不中用
碗边上的饭——吃不饱人
万泉河里洗澡——左右逢源
王八打官司——场场输
王人拉辘轴——滚的滚,爬的爬
王八吞钩——直瞪眼
王八找个鳖亲家——门当户对
王宝钏爱上叫花子——有远见
王麻子吃核桃——里外出点子
王母娘娘坐月子——养起神来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王七的兄弟——王八
网兜提猪娃——露出了蹄爪
网外捉鱼——捞外块
往沙地泼水——白交(浇)
往袜子上钉鞋掌——没找对地方
望乡台上唱莲花落——不知死的鬼
望乡台上跳黄河——临死也得落个清白
望着月亮想伸胳膊——眼高手低
愧杆上挂招牌——光棍有名
蚊子挨打——全怪那张嘴
蚊子叮石臼——一动不动
蚊子叮鸡蛋——无缝可入
蚊于放屁——吓唬那个
蚊子遭扇打——吃了嘴的亏
窝里的马蜂——不是好惹的
蜗牛的房子——背在身上
巫婆改行——没人信
巫婆下神——装模作样
巫婆摇铃招鬼——自欺欺人
屋顶上的霜——见不得太阳
屋漏偏遭连阴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祸不单行
屋檐下吊石碾——严重
乌龟吃煤炭——黑心王八
乌龟爬旗杆——想高升
无弦的琵琶——一丝不挂
五个人往两地——三心二意
五人共伞——小人全靠大人遮
五月的苋菜——正在红中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去,下不来
武大郎卖乌龟——什么人配什么货
捂上眼睛的驴——东撞西碰
捂着屁股过河——小心过度(渡)
关于八仙的成语,谚语,歇后语
牛的成语:
搏牛之虻
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初生牛犊不怕虎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床下牛斗
听到床下蚂蚁动,误以为牛在相斗。形容体衰耳聪,极度过敏。
带牛佩犊
原指汉宣帝时渤海太守龚遂诱使持刀剑起义的农民放弃武装斗争而从事耕种。后比喻改业归农。
对牛弹琴
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多如牛毛
象牛身上的的毛那样多。形容极多。
放牛归马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风马牛不相及
风:走失;及:到。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割鸡焉用牛刀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隔山买老牛
比喻人办事冒失,没有弄清情况,就轻易决定。
归马放牛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汗牛充栋
栋:栋宇,屋子。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呼牛呼马
呼:称呼。称我牛也好,称我马也好。比喻别人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
鸡口牛后
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鸡尸牛从
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茧丝牛毛
形容功夫细密。
鲸吸牛饮
鲸吸:像鲸鱼吸水一样。如鲸吸百川,似牛饮池水。比喻放量狂饮。
九牛二虎之力
比喻很大的力气。常用于很费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场合。
九牛拉不转
形容态度十分坚决。
九牛一毛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扛鼎抃牛
扛鼎:把鼎举起来。抃牛:把两头相斗的牛位开。能把鼎举起来,能把相斗的两头牛拉开。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
老牛破车
老牛拉破车。比喻做事慢吞吞,一点不利落。也比喻才能低。
老牛舐犊
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爱子女。
马牛襟裾
襟、裾:泛指人的衣服。马、牛穿着人衣。比喻人不懂得礼节。也比喻衣冠禽兽。
卖剑买牛
原指放下武器,从事耕种。后比喻改业务农或坏人改恶从善。
猕猴骑土牛
比喻职位提升很慢。
目无全牛
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泥牛入海
泥塑的牛掉到海里。比喻一去不再回来。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牛后:牛的肛门。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牛不喝水强按头
比喻用强迫手段使就范。
牛刀割鸡
杀只鸡用宰牛的刀。比喻大材小用。
牛刀小试
牛刀:宰牛的刀;小试:稍微用一下,初显身手。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
牛鼎烹鸡
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比喻大材小用。
牛鬼蛇神
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虚幻怪诞。后比喻社会上形形的坏人。
牛骥同皂
皂:牲口槽。牛跟马同槽。比喻不好的人与贤人同处。
牛角挂书
比喻读书勤奋。
牛溲马勃
牛溲:牛尿,一说车前草,利小便;马勃:可治疮。比喻一般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里可成为有用的物品。
牛头不对马嘴
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
牛头马面
迷信传说中的两个鬼卒,一个头象牛,一个头象马。比喻各种丑恶的人。
牛衣对泣
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
庖丁解牛
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蹊田夺牛
蹊:践踏;夺:强取。因牛践踏了田,抢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轻罚重。
气冲牛斗
气:气势;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牵牛下井
比喻事情棘手,很难办到。
如牛负重
象牛背着学生的东西一样。比喻生活负担极重。
杀鸡焉用牛刀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童牛角马
童牛:没有角的牛;角马:长角的马。比喻不伦不类的东西。也比喻违反常理,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屠所牛羊
比喻临近死亡的人。
土牛木马
泥塑的牛,木做的马。比喻没有实用的东西。
亡羊得牛
丢掉羊,得到牛。比喻损失小而收获大。
问牛知马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蜗行牛步
蜗牛爬行,老牛慢走。比喻行动或进展极慢。
吴牛喘月
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犀牛望月
比喻见到的不全面。
一牛九锁
比喻无法解脱。
以羊易牛
易:更换。用羊来替换牛。比喻用这个代替另一个。
争猫丢牛
比喻贪小失大。
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
椎牛飨士
椎牛:杀牛;飨士:犒劳军士。指慰劳作战的官兵。
钻牛角尖
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指思想方法狭窄。
牛的歇后语:
把牛角安在驴头上:四不像
苍蝇飞进牛眼里:找累(泪)吃
苍蝇给牛牯抓痒:无济于事
吃了鱼钩的牛打架:勾心斗角
冲沟里放牛:两边吃(比喻两面受益,好处很多)
穿了鼻子的牛:让人牵着走
大车后面拴小牛:残毒(带犊)
登着耗子当成牛:吹的
丢了黄牛撵兔子:不知哪大哪小
躲过了老虎,又撞上了野牛:个比一个凶(比喻灾祸一个比一个严重)
风马牛:不相及
疯牛钻进死胡同:不好回头
好花插在牛屎上:真可惜
耗子钻牛角:越钻越紧
黑天捉牛:摸不着角
红头苍蝇叮牛屎:臭味相投
胡萝卜拴牛:跟着跑
花鞋踩在牛粪上:底子臭
黄牛打架:死顶
黄牛犁地:有劲慢慢使(比喻有地发挥作用)
黄牛拿耗子:有劲使不上
叫牛坐板凳:办不到
九牛爬坡:个个出力(比喻人多心,劲往一处使)
九牛一毛:微不足道(比喻小得不什得一提)
老虎赶牛群:志在必得
老母猪跟牛打架:豁出老脸来了
老母猪和牛打架:豁出命来摔
老牛不怕狼咬:豁出去
老牛吃青草:两边扫
老牛筋:难啃
老牛拉车:埋头苦干
老牛拉犁:有心无力
老牛拉破车:慢慢腾腾
老牛死了:任人宰割
老牛追兔子:有劲使不上
老牛走老路:照旧
老牛走路:不慌不忙
老牛钻狗洞:难通过
老鼠钻进了牛角:越往后越紧(比喻越来越不宽裕)
老水牛拉马车:不会套
老子偷猎几偷牛:一辈比一辈坏
老子偷猪儿偷牛:一个更比一个凶
老子偷猪儿偷牛:一辈强一辈
驴拉碾子牛耕田:各行其是(事)
驴子拉磨牛耕田:各走各的道
马嚼子套在牛嘴上:胡勒
蚂蚁抓上牛有尖:自以为上了高山
卖牛卖发娶回个哑巴:无话可说
没有笼头的野牛:到处伸嘴
免子当牛使:乱套了
牛背上放马鞍:乱套了
牛鼻子上的跳蚤:自高自大
牛吃赶车人:无法无天
牛打架:死顶
牛犊拉车:乱套
牛犊子扑蝴蝶:看着容易做着难
牛粪堆上的蘑菇:好看不好吃
牛给羊抵头:仗着脸上
牛角尖对牛角尖:对好(尖)
牛角上挂稻草:轻巧(比喻说得十分简单,容易)
牛龛里的虫:硬钻(比喻硬往里挤)
牛拉汽车:怪事一桩
牛栏里关猪:靠不住
牛栏里伸进张马嘴:没你开曰的份儿
牛郎约织女:后会有期
牛郎织女相会:年一次
牛奶里掺墨汁:黑白混淆
牛皮袄子反穿:逗虱子走穹路
牛皮鼓:声大肚子空(比喻声势大,但没有实际内容)
牛皮鼓,青铜锣:不打不响
牛皮鼓湿水:不响
牛屁股缝里的牛蛇虫:叉会钻空子,又会吸血(比喻极坏,既会投机钻营,又到处吮别人血)
牛屁股后的苍蝇:一哄而散;盯(叮)上不放
牛屁股后面念祭文:说空话
牛身上拔根毛:无伤大体(比喻不损害到整体)
牛身上拔根毛:不在乎
牛死日也落:祸不单行
牛蹄子两瓣:合不拢
牛蹄子上供:就显你角(脚)大
牛王爷不管驴的事:各管各的
牛向上爬蚂蚁:不显眼
牛眼看人:高瞧了你
农村的老黄牛:苦了一辈子
骑老牛追快马:望尘莫及(比喻别人进步发展快,自己赶不上)
骑牛找牛:老糊涂
骑牛追马:望尘莫及
牵牛过独木桥:难过
牵牛花儿当喇叭吹:闹着玩
牵牛花讨好:顺杆爬
青草喂牛:有嫩的咬了
劝牛不吃草:白费口舌
三个饯买个牛肚子:尽吵(草)
杀鸡用牛刀:小题大作(比喻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处理。含有不值得的意思)
晒于的牛粪:文制制(制制)
生成的牛角:直不了
生成的牛角:拉不直
水牛背树时:轻而易举
水牛吃了萤火虫:肚里明白
水牛打架:勾心斗角
水牛过小巷:转不过弯来
水牛身上拔根毛:毫不在乎
死牛拉木马:动不动
唐三藏撞见牛魔王:舌头短截
天生的牛性:古怪
铁打的耕牛:动不得力(犁)(比喻不能用力。有时表示气力不足。有时表示无能为力或有力使不出)
铁铸黄牛:开不得犁
兔子驾辕牛打套:乱套了
温火爆牛肉:慢工夫
蜗牛的房子:背在身上
蜗牛赴宴:不速之客
蜗牛壳里睡觉:难翻身
蜗牛赛跑:慢慢爬
蜗牛走路:慢腾腾
瞎牛撞草堆:碰着就吃
鲜花插在牛屎上:不配
小牛架大辕:光蹦得欢拉不上套(比喻只能指手划脚,来真的就不行了)
野牛闯进火海里:有命没
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真可惜(比喻真值得惋惜)
一根牛毛破八瓣:分的真细(比喻一点也不疏忽大意)
一口吃个牛排:贪多咽不烂
硬牛皮:看你咋吹
找擀杖摸到牛犄角:别扭出穹儿来了
鼠的成语:
抱头鼠窜
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城狐社鼠
社:土地庙。城墙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比喻依仗权势作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
鸱鸦嗜鼠
比喻嗜好各不相同。
虫臂鼠肝
比喻极微小而无价值的东西。
胆小如鼠
胆子小得象老鼠。形容非常胆小。
掉头鼠窜
转过头来像老鼠一样逃窜。形容狼狈逃窜。
奉头鼠窜
奉:捧。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孤雏腐鼠
孤独的鸟雏,腐烂的老鼠。比喻微贱而不值得一说的人或事物。
官仓老鼠
官仓:放公粮的地方。比喻有所依恃的恶人。
过街老鼠
比喻痛恨的坏人。
狐凭鼠伏
象狐狸、老鼠那样潜伏在里面。
稷蜂社鼠
谷神庙里的马蜂,土地庙里的老鼠。比喻倚势作恶手的人。
奸同鬼蜮,行若狐鼠
奸诈象鬼蜮,狡猾象狐鼠。比喻人恶劣到极点。
掘室求鼠
挖坏房子捉老鼠。比喻因小失大。
狼贪鼠窃
如狼那样贪狠;似鼠那样惯窃。常形容敌人贪狠卑鄙。
狼眼鼠眉
形容人相貌凶恶。
老鼠过街,喊打
比喻害人的东西,大家一致痛恨。
两鼠斗穴
比喻敌对双方在地势险狭的地方相遇,只有勇往直前的才能获胜。
罗雀掘鼠
原指张网捉麻雀、挖洞捉老鼠来充饥的窘困情况,后比喻想尽办法筹措财物。
猫鼠同眠
猫同老鼠睡在一起。比喻官吏失职,包庇下属干坏事。也比喻上下狼狈为奸。
目光如鼠
形容人眼神奸滑。
穷鼠啮狸
啮:咬;狸:狸猫。无路可逃的老鼠也会咬猫。比喻受人欺压,虽然敌不过,也会拼死抵抗。
雀鼠之争
指侵凌引起的争讼。
三蛇七鼠
比喻为害的东西多。
社鼠城狐
社:土地庙。城墙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比喻依仗权势做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
十鼠同穴
比喻使集中在一起,一网打尽。
首鼠两端
首鼠:鼠性多疑,出洞时一进一退,不能自决;两端:拿不定主意。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右动摇不定。
鼠窜狼奔
形容狼狈逃跑的情景。
鼠腹鸡肠
比喻气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顾大体。
鼠腹蜗肠
鼹鼠的肚子,蜗牛的肠子。比喻所求有限或气量狭小。
鼠肝虫臂
比喻极微小而无价值的东西。
鼠目寸光
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鼠凭社贵
老鼠把窝做在土地庙下面,使人不敢去挖掘。比喻坏人仗势欺人。
鼠窃狗盗
象老鼠少量窃取,象狗钻油偷盗。指小偷小摸。
鼠窃狗偷
象老鼠少量窃取,象狗钻油偷盗。指小偷小摸。
鼠首偾事
坏了事情。比喻人办事没决断,就象胆小的老鼠,在出洞时头在洞口伸伸缩缩一样。
鼠牙雀角
鼠、雀:比喻者。原意是因为者的欺凌而引起争讼。后比喻打官司的事。
投鼠忌器
投:用东西去掷;忌:怕,有所顾虑。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
梧鼠技穷
梧鼠:即“鼯鼠”,为鼣鼠之误。比喻才能有限。
梧鼠五技
梧鼠:即“鼯鼠”,为鼣鼠之误;五技:据说鼫鼠有五种技能。比喻技能多而不精,于事无益。
相鼠有皮
相:视。看看老鼠尚且还有皮。旧指人须知廉耻,要讲礼义。
偃鼠饮河
比喻所需极有限。
以狸饵鼠
狸:猫;饵:诱。捉老鼠用猫作诱饵。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贼眉鼠眼
形容神情鬼鬼祟祟。
獐头鼠目
像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鼠的歇后语:
被追打的老鼠--见洞就钻
出洞的老鼠--东张西望
打鼠不着反摔碎罐罐--困小失大
打死老鼠喂猫--恼一个,好一个(比喻得罪了一个,交了一个)
打死老鼠喂猫--恼一个,好一个
袋鼠的本事--会跳
地老鼠跑江南--走路不少,见天不多
风箱里的老鼠--尽受气
古董店里的老鼠--碰不得
耗子进老鼠夹--离死不远
和尚庙里的老鼠--听的经卷多
黑天捉老鼠--找不着窟窿
红眼老鼠出油盆--吃里扒外
花花猫主了个灰老鼠--歪种
黄鼠狼拜孤狸--一个更比一个坏
黄鼠狼吃鸡毛--填不饱肚子
黄鼠狼抽了筋--浑身打哆嚎
黄鼠狼单咬病鸭子--倒霉越加倒霉
黄鼠狼挡汽车--自不量力
黄鼠狼的腚--放不出好屁来(比喻说不出好话来)
黄鼠狼的腚--放不出什么好屁来
黄鼠狼的脊梁--软骨头
黄鼠狼的脾气--偷鸡摸蛋
黄鼠狼吊孝--装啥蒜
黄鼠狼蹲在鸡窝里--投机(偷鸡)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比喻表面上亲热和善,实际上居心险恶)
黄鼠狼和鸡结老表--不是好亲(比喻不怀好意)
黄鼠狼间难卦--凶多吉(鸡)少
黄鼠狼见了鸡--眼馋
黄鼠狼看鸡--不怀好意
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比喻信任坏人,给了他舞弊的方便)
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
黄鼠狼拉小鸡--有去无回(比喻去了以后,再也回不来了)
黄鼠狼立在鸡棚上--不是你也是你
黄鼠狼骂狐狸--都不是好货(比喻没有一个好东西)
黄鼠狼骂狐狸--都不是好货
黄鼠狼觅食--见机(鸡)行事
黄鼠狼偷鸡--专干这行的
黄鼠狼下崽--一窝不如一窝(比喻一代不如一代)
黄鼠狼咬病鸭子--浑身打哆唆
黄鼠狼钻磨坊--充大耳朵驴
黄鼠狼钻水沟--各走各的路
黄鼠狼钻烟囱--越钻越黑(比喻越陷越深。或越来越难看)
黄鼠狼嘴下逃出的鸡--好运气
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比喻自找倒霉)
臼间老鼠--嘴尖牙利
臼鼠拖南瓜--咋办
臼鼠走亲戚--土来土去
开水泼老鼠--不死也要脱层皮(比喻后果十分惨重)
老猫守鼠洞--蹲着瞧
老母鸡跟黄鼠狼结交--没好下场
老鼠扒屎盆--替狗忙
老鼠背上生疮--发不大
老鼠吃猫饭--偷偷干
老鼠打摆子--窜里战
老鼠掉进醋缸--一身酸气
老鼠掉进粪坑里--越闹越臭
老鼠给大象指路--越走越窄
老鼠给猫拜年--全体奉送
老鼠管仓--越管越光
老鼠嫁女--小打小闹
老鼠见猫--不敢吱声
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
老鼠进棺材--咬住不放
老鼠进猫窝--白送礼
老鼠进书房--咬文嚼字
老鼠嗑瓜子--张巧嘴
老鼠啃皮球--客(嗑)气
老鼠留不得隔夜粮--好吃(比喻嘴馋手懒)
老鼠爬横竿--爱走极端
老鼠爬香炉--碰了一鼻灰
老鼠碰见猫--不敢想(响)
老鼠骑在猫身上--好大的胆子
老鼠娶媳妇--小打小闹
老鼠睡猫窝--送来一口肉
老鼠睡猫窝--送来一口肉(比喻没费力气,得来意外的收获)
老鼠替猫刮胡子--拼命的巴结
老鼠跳到钢琴上--乱谈(弹)
老鼠同猫睡--练胆子
老鼠偷秤砣--倒贴(盗铁)
老鼠拖木锨--大头在后头
老鼠窝里的食物--全是偷来的
老鼠响满了三斗六--恶贯满盈
老鼠咬猫--无法无天
老鼠找大枪--窝里逞能
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比喻受多)两方面的抱怨或责难。或两头不讨好)
老鼠钻进了牛角--越往后越紧(比喻越来越不宽裕)
老鼠钻进人堆里--找死
老鼠钻进入堆里--找死
老鼠钻进书堆里--咬文嚼字
老鼠钻油壶--有进无出
粮仓里的养鼠--有损无益
粮店里的老鼠--有损无益
娄阿鼠的十五贯--偷来的
娄阿鼠走路--贼头贼脑
满身沾油的老鼠往火里钻--哪还有它好过的(比喻日子很不好过。或十分不好受)
猫儿抓老鼠--祖传手艺
猫儿捉老鼠狗看门--各守本分(比喻份内事,各人有各人的职责)
猫守鼠洞--不动声色
猫戏老鼠--哄着玩
猫捉老鼠--靠自己的本事
猫捉老鼠狗看门--本分事
猫钻鼠洞--通不过
猫嘴里的老鼠--剩不下啥
猫嘴里的老鼠--跑不了
米仓里的老鼠--不愁没吃的
木夹里的老鼠--两头受挤
烧屋赶老鼠--不上算
蛇吞老鼠鹰叼蛇--一物降一物
树上的松鼠--蹿上跳下
苏州老鼠走过杭州偷吃--走也走瘦了
铁笼脯鼠--捉活的
小老鼠钻进水壶里--光顾了游湖(壶)玩景啦
一百只老鼠咬猫--没有一个敢下口
阴沟里的老鼠--明的不敢来暗地里来
又属百灵鸟又属袋鼠--会唱会跳
芝庶地里的老鼠--吃香(比喻肥欢迎)
属老鼠的--能吃不能拿
属老鼠的--能吃不能拿
常用谚语有哪些?
1、张果老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2、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3、八仙过海不用船——自有法度(渡)
4、八仙聚会——神聊
5、寿星卖了张果老——倚(以)老卖老
6、张果老倒骑驴——背道而驰
7、吕洞宾讲故事——神话
8、拉着何仙姑叫舅妈——五百年前是一家
9、铁拐李的葫芦——不知卖的啥药
10、韩湘子吹箫——不同凡响
成语
一、各显神通
拼音:gè xiǎn shén tōng?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1回:“正是八仙过海,独自显神通。”
解释:比喻在各自工作中显身手。
二、八仙过海
拼音:bā xiān guò hǎi
出处: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则俺这八仙过海神通大,方显这众圣归山道法强,端的万古名扬。”
解释: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民间因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谚语。后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
扩展资料:
八仙各自的法器:
汉钟离——芭蕉扇
铁拐李——葫芦
蓝和——花篮
何仙姑——荷花
吕洞宾——剑
韩湘子——笛子
张果老——鱼鼓
曹国舅——玉板
铁拐李:民间传说的八仙之首,本来生得俊伟,又在终南山跟老子学了一身的法术,十分了得,但一次神游之时,肉身却被破坏,就附在了一个死去的跛足丑汉身上,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汉钟离:在八仙中拥有较高的地位。传说本名复姓钟离,单名权字,父亲是东汉大将钟离章,因得到铁拐李的点化而上山学道。后世还形成了钟吕金丹派,对宋元道教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元世祖封其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
张果老: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一位在唐代武则天、玄宗时期名气很大的道士。本名张果,由于长相较老,加之人们对他的尊敬,就称之为“张果老”。张果老喜欢倒骑白驴,日行万里,休息的时候就把驴像纸一样折叠起来。好云游四方,敲打着渔鼓简板,传唱道情,劝化世人。
吕洞宾:即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代道士,是八仙中传闻最广的一位。吕洞宾得道成仙之前,曾流落风尘,在长安酒肆中遇到了汉钟离,汉钟离用“黄粱一梦”将其点醒,遂入终南山修道。宋代封吕洞宾为“妙通”,王重阳创立全真道教后,被奉为“北五祖”之一。
何仙姑:作为八仙中唯一一位女神仙,关于她的来历民间说法不一,其中流传较广的版本是何仙姑原名何秀姑,生于武则天统治时期,十三四岁去郊外游玩时遇到了铁拐李、吕洞宾和张果老,三位神仙给她吃了仙桃、仙枣和云母片,从此不觉饥饿,并能预卜未来,于是世人称其为何仙姑。
蓝和:唐代的隐逸,在八仙中排第六位。据传他常穿着破烂的衣服,一只脚穿靴,一只脚赤足,在闹市行乞,讨来的钱财或分给穷人,或买酒自饮,酒醉后便唱“踏歌蓝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后得汉钟离度化,乘云而去。
韩湘子:名湘,字清夫,传说是唐朝韩愈的侄孙。为人轻狂不羁,不喜读书,只好饮酒,二十岁去探亲时,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后传跟随吕洞宾学道升仙。韩愈曾责怪他不求上进,他却在初冬季节令牡丹花开数色,世人惊奇万分。
曹国舅:在八仙中他的事迹最少,得道成仙的年代最晚。相传他是宋仁宗朝曹皇后的弟弟,姓曹,名景休,性情温和,通晓音律,慕恋仙道,但他的弟弟则骄纵不法,恃势妄为,曹国舅对其恶行深以为耻,遂入山修炼,遇钟离权、吕洞宾而收他为徒,修行得道,位列仙班。
随别人怎么说的成语?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回答者:kgdxk - 董事长 十六级 9-5 18:49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壹』 别人说什麽你就跟着说什麽的成语都有啥
两个成语:
见风使舵,
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人云亦云,
[解释] 云:说;亦:也。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
『贰』 没有助贱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的成语有哪些
亦步亦趋
[读音][yì bù yì qū]
[解释]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专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属。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近义]东施效颦瞻予马首马首是瞻
『叁』 别人说什么也跟着说的成语
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成语是:人云亦云,
人云亦云 : [rén yún yì yún] ,
[解释回] : 云:说;亦:也答。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肆』 指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做 打一成语
2楼的,
人家楼怎么说,你就怎么说
简直是鹦鹉学舌
『伍』 形容一个人随说就随做的成语
雷厉风行:基本解释: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内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拼音读法:léi lì fēng xíng
使用举例:今天调卷,明天提人,颇觉~。(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
近义词组:大张旗鼓、闻风而动
反义词组:积重难返、拖泥带水、和风细雨
使用方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出处: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陛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乾转坤;关机阖开,雷厉风行。”
歇后语:天空里闪电
『陆』 跟着别人说是什么成语
人云亦云:
解释:云:说;亦:也。人家怎么说,版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权和。
出自:金·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诗:“槽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示例:刊物内容如果只是“~”,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
◎邹韬奋《经历·几个原则》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同义词:随声附和、拾人牙慧、鹦鹉学舌,都是跟着别人说的意思
『柒』 形容一个人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跟着说什么的成语
人云亦云、随声附和、随波逐流、鹦鹉学舌、随声是非。
1、人云亦云 [rén yún yì yún]
释义:云:说;亦:也。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出处:邹韬奋《经历·几个原则》刊物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
2、随声附和[suí shēng fù hè]
释义: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一回:“崇侯虎不过随声附和,实非本心。”
译文:崇侯虎这人不过是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实在是不是他本人的想法。
3、随波逐流[suí bō zhú liú]
释义: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出处:郭沫若《屈原》第一幕:你心胸开阔,气度那么从容!你不随波逐流,也不故步自封。
4、鹦鹉学舌[yīng wǔ xué shé]
释义: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
译文:就像鹦鹉学人说话一样,没有学到人的神情。
5、随声是非[suí shēng shì fēi]
释义:指自己没有独立的是非观念,别人说是,自己也说是,别人说非,自己也说非。
出处: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下》:“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岂不哀哉。”
译文:如果怀这嫉妒之心不去考察实情,跟着别人说,别人说是,自己也说是,别人说非,自己也说非,难道不悲哀吗。
『捌』 形容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自己就跟着怎么说的成语
一犬吠影,百犬吠声 人云亦云 随波逐流 选我
『玖』 形容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的成语
随声附和
发音 suí shēng fù hè
释义 和:声音相应。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回着答怎么说。
随波逐流
发音 suí bō zhú liú
释义 逐: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人云亦云
发音 rén yún yì yún
释义 云:说;亦:也。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