跻身文坛成语的意思是什么_跻身文坛成语的意思是什么呢

       希望我能够回答您有关跻身文坛成语的意思是什么的问题。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回答您的问题。

1.兰陵是什么意思?

2.鲁迅的集都包括哪些篇目 写于什么时间

3.什么是散文?

4.《滕王阁序》里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是什么意思?

5.曹操与诸葛亮谁的文学成就高?

跻身文坛成语的意思是什么_跻身文坛成语的意思是什么呢

兰陵是什么意思?

       (一)鲁国建立次室邑地处鲁南的今苍山县兰陵镇周围区域在夏、商、西周时代为鄫国(向城西北有鄫国故城遗址)所属。公元前602年,经淮河入海的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改道,北上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鄫国以南茫茫湿地和浩瀚湖泊现露大面积滩涂,成为可耕作的肥田沃土。前601年,鲁国季孙行父(季文子)任鲁国正卿大夫,掌管鲁国经济大权。这时期南方的淮夷人趁势北上,抢占黄淮滩涂。鄫国弱小,无力阻止淮夷人北犯,依附鲁国,为维护鲁国利益和季孙氏费邑封地不受侵犯,季文子派鲁国军队、奴隶南下,占据今兰陵建立次室邑。同时,在鲁国、鄫国井田上耕作的奴隶们也纷纷南下谋生,到泇水、泗水中下游的湖泊滩涂边开垦“王土”。一时间黄淮滩地私田大量增加,奴隶们成了自由人。前594年,鲁国大夫季文子首先在此推行“初税亩”制度。于是,次室周围的土地上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耕农,农户家庭单位,有了属于诸侯规定或自己登记纳税的姓氏,老百姓从此成为农民的别称。公元前568年,鄫国秘密归附鲁国,鲁国莒国发生战争,鲁国收复鄫国故地。因鲁国三桓之一的季孙氏家族长期专权,次室成为鲁国南部疆土上并行于公室曲阜的行政管理机构,并建有宫殿式建筑次室亭,留下了次室君爱国的凄婉故事。汉刘向《列女传.鲁漆室女》载:“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斗,妇人转输不得休息。”据鲁穆公和三年后的时间推算,此为公元前382年。齐楚争霸,鲁国衰微,次室当为楚国控制,成为与吴越争霸北方的阵地。今县域至开阳(今临沂)、莒国(今莒县),这一东北至西南的狭长地域成为楚国新辟的东北边疆。楚国派出官员管理鄫国故地,《荀子》“尧问”篇中有缯丘(鄫国故地)之封官拜见见楚相孙叔敖的记载。(见中国历史地图集:公元前350年诸侯称雄形势图)。

        (二)楚国更名兰陵。据考,兰陵地名应是公元前319至前312年之间出现,距今约2320多年,名字应与楚国大夫屈原担任楚怀王左徒期间有关。

       公元前319年,屈原任楚怀王时的左徒,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兼管楚国内政外交事务,受到怀王的信任,权重一时。秋,为合纵连横攻秦,屈原首次东使齐国。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任三闾大夫。前312年,为缓和楚齐两国因争霸的对立,楚怀王起用屈原再次出使齐国,齐楚复交。此时楚国占有东北边城次室邑60多年。在春秋无义战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称霸,谁占地盘谁做主。次室是和鲁国公室曲阜相对应的地理名称,带有浓郁的鲁国色彩,楚国要在鲁国旧地建立行政机构,须废除鲁三桓专政遗留下来的“次室”,还要让鲁国遗民接受楚人的统治。他们认为,既要用儒家理念治理鲁国旧地,还要打上楚国政治的印记。拟定一个充满时代理想色彩的新地名,其使命义不容辞地落在政治家屈原身上。

       战国时代,烽烟四起、群雄争霸,诸侯林立。屈原从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东使齐国,大江东去,入邗沟达淮泗到泇水。次室邑在泇水之上,楚地东北边城,是屈原自楚地使齐的必经之地。屈原作为主管民政外交事务的重臣,对东北边邑密切关注,应是这个时期将次室改名兰陵。公元前255年,荀子任兰陵令,距楚人占据兰陵127年,和屈原在公元前319年秋使齐亦64年间隔,兰陵地名早已定位。

       萧氏家酿:萧氏家酿即兰陵美酒。4000年前,殷商甲骨文记载“鬯其酒”。汉代萧氏精酿制造,亦称“萧王美酒”。萧家重臣,朝觐汉宫,贡酒侍宾,君臣御宴,香郁美酒,久负盛名,世代传承。镇中兰陵美酒厂内有美酒车间有酿造工艺流程 兰陵不等于萧,因为它的文化很多内容。兰陵历史文化   兰陵荀子文化 战国时期两任兰陵县令的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公元前255年,先后两次任兰陵县令近二十年,后居于兰陵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其墓地陵园犹存,为儒家所景仰。荀子的治国理念奠定了秦汉封建帝国统一发展的局面,治县政绩为兰陵地区世代传颂。荀子学术思想源于儒家而又有创新发展,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以荀子文化为代表,兰陵地区人才辈出,法家学派代表韩非与秦朝开国丞相李斯“俱事荀卿”,从其“学帝王之术”;汉代学者刘向曾云“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传说中造字的仓颉、造律条的邱营均出自兰陵。历代著名学者有:秦汉时期的疏广、疏受、孟喜、萧望之、匡衡、王良等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缪袭、何承天、、鲍令晖、徐勉、何逊、颜之推,隋唐以后的颜师古、萧颖士、贾仲明、兰陵笑笑生等。

        兰陵美酒文化 兰陵是美酒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酿酒业发达,以兰陵美酒而著称,酿制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时代, 距今有2000多年。1995年,徐州汉墓出土了两坛印有“兰陵承印”的陶质器皿装有兰陵酒,酒香依旧。唐朝诗人李白为兰陵美酒留下了一首《客中行》绝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使兰陵美酒香冠天下,名扬古今,定格了兰陵古城特有的酒文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兰陵美酒荣获金质奖章,更使这一传统名酒名播海外,跻身于国家名酒之列。随着酿造技术的不断进步,至今兰陵美酒系列产品以其品牌化、产业化优势,不断占领国内外市场,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兰陵氏族文化 萧望之,萧何六世孙,字长倩,宣帝时,历任大鸿胪、御史大夫、太子太傅、前将军光禄勋等职,为官刚正不阿,后遭宦官陷害,被迫自杀。其墓在今兰陵镇小仲村(实为萧冢村)。其后裔在南北朝时期建立的萧齐、萧梁统治江南78年,出了11位皇帝,在中国封建文化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一章。兰陵是萧氏郡望寻根之地,近年来已有大批海内外萧氏后裔前来祭祖,吸引越来越多的历史爱好者慕名前往探究。

        兰陵运河文化 明朝万历二十二至三十二年(1594~1604),明征召民力历时10年,在兰陵西泇河下游开掘泇河运道,长260余里,避开黄河的险要河段330里,沿泇河运道可直达京杭。此工程使兰陵古镇有了通航之利,成为经济战略重镇,兰陵古城牌坊高悬的“逵达邹鲁”、“衢通淮徐”匾额,见证了兰陵明清时期的繁荣和辉煌。

        兰陵红色文化 在近现代革命斗争中,兰陵地区留下了许多英雄史诗。上世纪初的先驱王思玷,被茅盾先生誉为文坛上的一颗彗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兰陵红枪会起义;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与日军在临沂、台儿庄大战时重创日军的阻击战场;初期陈毅、粟裕在这里指挥华东野战军取得了鲁南战役的胜利。

鲁迅的集都包括哪些篇目 写于什么时间

       何谓空头文学家?他的意思是说,文学家要有文学作品,不是

       空嚷嚷的事。这句话说的很对。随便写过一点东西,便自以为跻身文坛,以文学家自居,这

       样的人实在太多了,怪不得鲁迅要讽刺他们。

什么是散文?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短篇集,收录了鲁迅在1922年~1935年间创作的短篇八篇。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为巴金所编的《文学丛刊》之一作者生前共印行七版次。

       这八篇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外加一篇《序言》。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故事有趣,想像丰富,是鲁迅作品中仅有的以远古为背景创作的。

       节选的都是常用的,若对集很感兴趣,请看

参考资料:

       ://baike.baidu/view/363629.htm

       ://baike.baidu/view/51457.htm

       ://baike.baidu/view/51882.htm

       鲁迅简介详情请去://baike.baidu/view/2004.htm,绝对比一楼全。

《滕王阁序》里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是什么意思?

一种文体。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区别于‘韵文’).3.指除诗歌、戏剧、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随笔、特写等。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指与诗歌、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曹操与诸葛亮谁的文学成就高?

       意思: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时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

       出自:唐 王勃《滕王阁序》

       原文选段: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释义:

       西望长安,东指吴会,南方的陆地已到尽头,大海深不可测,北方的北斗星多么遥远,天柱高不可攀。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时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

扩展资料

       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本段写众人宴会上登临逸兴,进而兴尽悲来,怀古议论,引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作者虽满腔热血,才华横溢却因恃才傲物、放荡不羁而被当时社不容。

       作者壮志难酬,所以在这里作者由宇宙的无限而想到人生有限、短暂,表露出对时光流逝却功业难成的感慨;他悲叹盈虚有数,透出无法扭转命运的无奈,为自己只能流落南海之滨,无力跻身帝都长安为国效力而感到悲伤。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

       他在赋中表露出急于人世的心理。当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时,他则在赋中表现了自己崇高的品质、美好的人格,抒发了心中的忧郁愤懑、磊落不平之气。

        坦白说,不行!因为您说的是文学造诣。

        诸葛亮是:“一腔忠臣血”+“一颗玲珑心”+“一手好文章”。

        曹操的文学造诣在中国所有的文学家里都是数得上的,说他能跻身于古今排名前十,都不为过;而诸葛亮的美名远扬,并非由于他的文学造诣。

        诸葛亮是一个志虑忠纯和饱读诗书的人。单凭文章水平,只要一个人勤奋苦读,再加上一些外在的家庭和环境条件,就能在纯文学上,达到诸葛亮水平。而要达到曹操文学水平,就需要一些文学天赋了,说明确点——天赋少了都不行!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龟虽寿》

        ... ...

        其实曹操文学作品里的众口皆传的名句,实在是太多了,无法一一例举。这些句子,无论谁写出来,都能流传至今,根本不依附于曹操的名气 ——其原因就是——其文学造诣太高了!

        应该说,以上这些世人熟知的句子,经常被人吟诵,但,有的句子,有的人甚至不知道是出自曹操。

       

        再看看以下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 ...

        以上这些也是非常著名的句子,粗略想来,是不是有很浓的“诸葛丞相”气息?任何人读诸葛亮的文章,都会发出感叹——写得好棒!但是,要说“文学造诣很高”,恐怕没有几个人会想到这个方面。

        说白了,在文学造诣方面,诸葛亮和曹操,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

        其实啊,根本不需要让诸葛亮和曹操比什么“文学造诣”,诸葛亮的忠贞报国、竭虑为民的精神,和他“古今罕有能与其比肩”的智慧,及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事迹,使他——无论在什么时代人们心中的形象,都绝不亚于曹操——

        ——甚至,有过于他。

        文者,乃心之所发,忠君爱国之人,出口皆是文章,文章有道理,教人知大义,良策辅国,泽惠及于后世也。乱臣贼子,凶恶残害黎民,既便文有才华,亦不过是工于翰林,青春作赋,徒留空洞轻浮之大言也。诸葛亮者,忠心贤达,智慧无双,忠君爱国之人也。曹操者,欺君负主,世之奸雄,曾言宁吾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吾,语多狂妄,实乃乱臣贼子也。诸葛与曹,皆有遗文于世,诸葛亮出师表,文章好,惜其诗文,传世少见。曹操传世诗文多,诗文多工整,观之也有些气魄,若问谁的文学成就高?曹操成就不错,诸葛亮略胜一筹也!

        中国 历史 上著名的一家父子三人都是文学家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后来到了宋代,才有了三苏父子。

        我们看二人的个人介绍:

        曹操: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

        诸葛亮: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书法家

        曹操的文学著作多以诗歌见长,著名的有《龟虽寿》、《观沧海》、《蒿里行》《让县自明本志令》等等,曹操的诗歌非常脍炙人口,读起来感觉气势磅礴,展现的是曹操个人的胸襟气魄、远大理想。

        诸葛亮的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训诫》等,诸葛亮的文学著作大多带有哲理性,他的代表作《诫子书》最能体现他文学特征: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思想性,很平稳,很耐人回味。

        两个人一个属于是豪放派,一个属于写实派;在传颂度上都有各自的代表作,也都有各自的特征。喜欢豪放、打破规则的人喜欢曹操的文学作品多,比较规矩、严于律己的人喜欢诸葛亮的作品多。但论文学性,曹操比诸葛亮的文学成就高了一些,但是诸葛亮文章的思想性却高于其思想。

        此外,诸葛亮对绘画、音乐、发明等也都有很高的造诣

        论文学成就当然是曹操更高, 曹操的诗写得很好,《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都是不朽名篇。

        曹操还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是文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他还培养了曹丕、曹植两个文学家,在文学上的综合成就当然曹操更高。

        虽然就本问题来说没有太大争论,但值得一说的是诸葛亮的文学修养也高,这一点容易被忽视,下面对诸葛亮写的几篇著名文章也作以介绍。

《出师表》

        原文仅600多字,最早由《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收录进《诸葛亮集》,当时的题目是《北出》,南梁萧统编《文选》,搜集了截止当时所有最著名和最优美的文章,认为诸葛亮的这篇文章无疑有资格入选,于是收录书中,并改名为《出师表》。

        虽然只是一篇公文,篇幅也很短小,但里面的内容却很丰富,写得深沉、诚挚、亲切而流畅,既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文章,也是诸葛亮政治理想和政治理念的集中表达,深为后世的推崇。

        这篇文章写得率直而质朴,语言凝炼、一气呵成、充满气势,文中有不少词汇经诸葛亮提炼成为成语,比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几百字的一篇小文章竟产生出这么多被后世广泛使用的成语,在这方面没有任何一篇文章能与之相比了,可谓字字珠玑。

        后人对《出师表》推崇倍至,给了很多的高度评价,诗人陆游每读一次《出师表》都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一生中先后写出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出师一表千载无”、“一表何人继出师”、“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等诗句。

《后出师表》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夕向后主所主的奏表,在这篇奏表里诸葛亮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前一份《出师表》读起来激昂热烈,与之相比后面这一份奏表或许更重说理,因而显得气势不如之前,言语之中也多了许多悲壮。

        这是因为,首次北伐遇挫对诸葛亮的心理势必产生不小的影响,他更清楚地看到敌我之间力量对比上的差距,所以《后出师表》强调了困难,强调了完成先帝遗志的艰巨性,但是决心未变,理想未变,胜利的信心也未变。

        仔细品读《后出师表》,看到的是一个更加真实的诸葛亮。这份奏表中多次谈到曹操一生遭遇过的失败,似乎隐约透露出诸葛亮此时面临的处境,虽然不会有人公开谈论他的过失,但第一次北伐就以失败而告终,他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诸葛亮希望大家理解失败是正常的,尤其对手那么强大。

《诫子书》一

        诸葛亮是一个日理万机的丞相,又是蜀汉军队的首脑,平时政事、人事、军务缠身,不过他仍然尽可能抽出一点时间,通过写信的形式,给幼子以关爱。

        现存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有两封,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作为一个父亲的拳拳之心和眷眷之情,其中第一封家书写道:

        在这封信里,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主要说了两方面的道理,一是要加强道德修养,二是如何加强学习、增长才智。

        关于前者,先贤的论述早已汗牛充栋,诸葛亮这里深入浅出,根据自己一生的体会,对儿子说了3个方面的要点:一是经常静思反省,也就是现代人说的自我对照检查,人在静思之中,才能发现自己思想深处的缺点、错误,防止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的放任;二是树立俭朴节约的好习惯,只有做到清心寡欲才能自己保持清醒,不会沾沾自喜;三是树立坚定的志向,志向一定要远大,目标一定要长远,更重要的是必须坚持。

        关于后者,诸葛亮也谈了自己4个方面的感受:一是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知识在书本上,只有通过不懈的学习才能掌握;二是知识是否丰富,是否够用,要在实践中去检验;三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持之以恒,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下来;四是要善于总结,不断提高。

        一篇原文只有80多个字的文章,内涵却如此丰富和深刻,受到了后人的推崇,也影响了无数代人的成长,其中的名句“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诫子书》二

        在保存下来的另一封家书里,更能看到身为朝廷第一重臣的诸葛亮在教 育儿 子方面是如何细致和耐心。诸葛亮在这封家书中写道:

        这封信虽然没有前面那封知名度高,但读起来仍然让人感动不已,写信的不是丞相,而是一位普通的父亲,宴会上饮酒的礼仪这么小的事,也一个字一个字的写来,告诉给儿子,让他学习,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注意。

        如果说前一封家书尽管精彩,但在 历史 上还能找出一些类似的家书相媲美的话,这后面的一封家书,相信无可匹敌!

        诸葛亮这样写,是因为他觉得重要,这些都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虽不是《将苑》、《便宜十六策》那样的政治智慧和军事韬略,但一样让人感觉到了分量之重,因为这里面充满了殷殷之情。

        酒桌是个重要的地方,可以联络感情,可以发泄情绪,可以说事情,可以定江山,但酒桌之上又最不容易把握,弄不好就伤了感情、误了事情,有的人就是在这里掉了脑袋,有的江山就是从这地方开始丢的。远的不说,就拿诸葛亮最熟悉的先帝刘备,就有多次喝酒失态的事情发生。所以,诸葛亮给儿子写了那段话。

        这两封家书写作时间不详,推测起来应该就在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之间这一段难得的较长时间的休整期,是诸葛亮最有时间和精力写这一类家书的时间。

《诫外甥书》

        除了这两封写给儿子的信,诸葛亮还给其他亲属写过家书,其中一篇写给外甥的书信也十分有名。诸葛亮在这封信中写道:

        这封信针对青年人普遍存在的毛病进行说理,虽是说理,却不空洞,就像对面谈话,没有耳提面命式的说教,让人感到亲切而自然。其中一句“志当存高远”,成为后世无数人的座右铭。

        清人曾国藩以善于教育子女出名,他对子女提出“有志、有识、有恒”的教育格言。有志,不甘为下流;有识,知学问无止境,不因一得而自足;有恒,要有恒心和毅力,什么事都能成功。曾国藩的这些感悟,和诸葛亮写给外甥的这封家书的主旨完全相同,相信他应该受到过诸葛亮的影响。

        诸葛亮的外甥就是他两个姐姐的孩子,他的大姐嫁给了蒯祺,后被孟达所杀,大姐及子女情况不详;二姐嫁给了庞山民,庞山民入魏做官,他们一家人应该还生活在荆州。

        一提到诸葛亮人们就想到三国演义里那个充满智慧,状乎于妖的孔明先生,其实这都是演义出来的,与史实有很大差别。

        论其军事才能与曹操堪与匹敌。

        若论起文学成就,诸葛亮无法与曹操相比。曹操及三曹代表了三国时期建安文学的风骨,其诗歌与散文不少名篇流传后世,且评价甚高。而诸葛亮只有出师表与诫子书流传后世,至于后出师表是否是诸葛亮所作,尚有争议,有说是后人伪造,无法证实。

        三国演义作者贬低曹操,美化刘备,神话诸葛亮,这已是后世共识。

        还原 历史 ,辨明真相。

        曹操文学成就更高,理由很简单,这可是经亲自认证的建安文坛领袖。

        一生,很少佩服古人,“昔秦皇汉武,略输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诚然是文治武功、雄才大略,但比起改天换地的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但曹操不同,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文学家、诗人,甚至还是兵法家、书法家和艺术家,他精通围棋、古琴、清商乐舞、蹴鞠、 养生 学、中医学、营养学、还研究过建筑学、城市规划与服装设计,这在中国五千年 历史 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所以,非常佩服曹操的多才多艺,独领风骚。

       

        当然,最佩服的,还是曹操的文才与诗才。曹操“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的千古风流,也曾让青年非常之神往。1918年8月,路过河南,特地与罗章龙、陈绍休三人到许昌瞻仰魏都旧墟,凭吊曹操,并与罗章龙合作《过魏都》联诗一首:

        对曹操诗文的评价态度非常明确:“ 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又说:“ 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

       

        曹操一生,著作极丰,文多慷慨悲怆,比如这篇《嵩里行》,就是他在建安初年,迎奉汉献帝至许都后,感叹时艰而写,文见其人,字里行间,尽显其卓然于群雄之志向与觉悟:

        (注:嵩里,为泰山一地名,据说为人死后灵魂归处。《蒿里行》即乐府曲调中送葬挽歌之名。以此诗所咏丧亡之哀,足当此悲剧时代之挽歌。)

        短短八句八十字,从当年酸枣会盟失败一直说到如今袁术称帝号,总共七年山河破碎的 历史 画卷,语言古朴,雄阔远大,感情沉痛,直面现实,其境界之开阔,其思想之高度,实乃中国第一诗史。曹操的诗,极少华美的辞藻,结构也不是很精细,但简约严明,沈雄俊爽,就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染力和崇高美,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关怀与厚重的 历史 使命感。这可真是唐宗宋祖略输文,秦皇汉武稍逊风骚了。

        曹操代表了这样一群文人,他们有着对苦难 社会 的自信心与责任心,这是一种高贵的,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品质,更是一种长期压抑后喷薄而出的,他们怒放的生命,在乱世的血腥荒野中飞翔、穿行,拥有超越平凡、挣脱一切的力量。这种力量, 历史 上称之为 建安风骨 。曹操便是这 建安风骨 的核心,是中国 历史 上唯一的文坛、政治双料领袖。

       

        建安末年,曹操经赤壁大败后,痛定思痛,三发求贤令,广招各地贤才至邺都,与自己在铜雀台共饮欢宴,以显其求才若渴之心。宴上大家弹棋闲设,高谈娱心,并怜风月,任气使才,欢宴歌舞,唱和同乐,好不快活!尽兴之时,曹操竟然头伏杯案中,饭菜沾污了巾帻,仍不以为意,拾起旁边的如意,狂敲酒壶,及至壶边尽缺。其洒脱放荡,几近粗俗,全无“人主”之尊严。酒助诗兴,曹操熏然之中,忽而乐往哀来,怆然伤怀,只觉流光易逝,人生短促而大业未成,心中一股思慕贤才之情,有如明月高照,不可断绝,于是,带着几分思念、几分惆怅、几分躁动,几分寂寞,几分明媚与忧伤,几分壮志未酬,还有几分超迈,曹操吟出了一首诗经风格的《短歌行?对酒》,此诗虽大量用典,但根在性情,胸怀磊落,跌宕悠扬,独步千古,于四言诗中独辟蹊径,为汉魏诗赋中巅峰之作:

        不是英雄,不读“短歌”;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

        清代诗人沈德潜言:“曹公四言,于三百篇(指《诗经》)外自开奇响。”

       

        在歌舞升平、灯火通明,宫殿憧憧,恍如天宫的铜雀台上,曹操伤心自舞,意态熏然,雄姿英发,如入仙境。

        清风夜起,悲笳微吟,群臣通晓诗味者,皆已泪流满面。曹操更想起自己这一生征尘,醉梦之间,不觉又回到了十几年前的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他率军跋涉万里,远征乌桓,凯旋南归,途径絫县(今河北昌黎,属辽西郡)渤海之滨,乃东临碣石,跃马扬鞭,以观沧海,但见天地悠悠,山海朦胧,白浪滔滔,一片汪洋,不由澎湃,又横槊赋诗一首《观沧海》,其文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胸怀天下,吞吐日月,含孕群星,包藏宇宙,字字句句,尽显曹操生命格局之大。

       

        《观沧海》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篇,也是最有名的一篇咏海名作。非千古之大豪雄,不能遗此奇篇,往事虽越千年,犹令其粉丝折服。

        一千八百年后,同样站在秦皇岛北戴河岸边,极目远眺,心潮起伏,煌煌5000年,有多少英雄豪杰被 历史 尘封了;唯一跃入内心深处的依然只有曹操和他那慷慨激昂的诗句。

        良久,慨然长叹:

        一个“换”字,看是平淡,漫不经心,却“清峻、通脱”,更显伟人神思先贤而又引领时代之豪壮气象。

        两个强大的生命之间,穿越千年,引发更强大的共鸣,大有吞吐宇宙之伟力,足以引天下英雄尽折腰了!

        比文学成就,怎么比啊?

        在文学史上,曹操可是神一样的存在啊!他在政治军事上怎么碾压对手的,在文学上放大二倍就是了。

        今天有空,还是补充一下: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定都许昌,改年号为建安,建安13年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汉代大一统局面彻底崩溃。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局面结束,文人于风云变幻之际,思想异常活跃,既想建功立业拯救天下,又有感于 社会 离乱生命短暂,文学摆脱两汉经学的附庸地位,进入自觉的时代

        曹操生于乱世,长于军旅,文武兼擅。他深知儒只可与守成,不可以进取,但为了制约诸侯,又无法完全否定儒的纲常,而其生于汉世,不愿以汉相之尊承担篡逆的罪名,又在进取天下之时目睹汉室的倾颓、百姓的不幸、命运的无常、人生的短暂,因此又心怀惆怅。曹操王霸并用,而思接庄玄 ,这些复杂的思想和心理都反映在诗文里。

       

        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先河。“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

        他的四言诗《短歌行》《观沧海》等,已摆脱了“诗三百”的束缚,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作四字诗,多受束于《三百篇》句法,不受束者,惟曹孟德耳。”(吴乔《围炉夜话》卷2)

        曹操的五言诗大都具有“诗史”的性质,如《蒿里行》《薤露行》乃“汉末实录”,展现汉末惊心动魄的战乱 历史 。

        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气韵沉雄,他的诗文,在汉魏文学的转折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沈德潜《古诗源》卷5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钟嵘《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刘熙载《艺概*诗概》说:“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曹操的文章,既无汉文的反复说教,又无孔融的铺丽,鲁迅说:“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如《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存恤令》,又有《遗令》安排后事:

        “吾夜半觉,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天下未定,未得遵古也。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以礼哭丧);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 于台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帐,朝脯设脯糒(食物)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谈到建安文学,首先必会谈论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然后会谈到建安七子和蔡琰,这些人是无法跨越的。 在中文系用的普通的文学史教材里,无论哪一套教材必定有章节专论曹氏父子,而基本不会论及诸葛亮,只有在很详细的文选里,有可能选到诸葛亮的个别篇目吧,而曹操的篇目是哪一套教材都无法跨越的,你说怎么比呢?不能以入选中学教材为标准吧?

        拿曹操与诸葛亮来比谁的文学成就更高,这实在是不大适宜的,理由如下:

        第一:曹操和诸葛亮文学作品各有特点、长处,根本无法比出谁高谁低。

        曹操的作品多是诗歌,比如著名的《龟虽寿》、《短歌行》等等,这种文体非常适合曹操这种一代枭雄,可以用来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他的诗歌气势沉雄、朴实无华、感情深挚;而且他还极有开创精神,借用《乐府》这种旧题来写时事,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文章也很精彩,文字质朴,感情自然,流畅率真。

       

        诸葛亮的作品最著名的就是《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陆游对这两篇《出师表》评价极高,在《书愤》中直言:“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的《出师表》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行文流畅、论理严密,语句凝练、结构工整,率真质朴、感情真挚,感人肺腑,是以流传千古。

        两人的作品各有特点,各有长处,只能说某个人喜好谁的作品多一些,而不能说谁的作品成就更低或更高。

       

        第二:自古以来的说法就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自古以来就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不好比,也没法比,不想武,要想比个高低,只需要直接打一架就一清二楚了。

        倘若曹操和诸葛亮是同班同学,那就可以让老师组织一次考试,看看谁的学习成绩更好,谁的排名靠前,就是谁的成就更大,这是很简单的事情。

        不同的人看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体会,有的人会感觉好,有的人感觉不好,并不见得感觉不好就表示这部作品水平差;而且不同的人喜好也不一样,有的人喜欢曹操的作品,有的人喜欢诸葛亮的作品,完全是由读者自己的喜好来决定的。

       

        第三:曹操和诸葛亮在 历史 中的地位和角色不一样,导致在评判文学成就时容易产生主观上的偏差。

        两人虽处于同一时代,但两人的地位和角色完全不一样。我们评判一个人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会受他们所处的地位和角色的影响。

        比如评判曹操和诸葛亮的文学成就时,因为曹操一生纵横南北,创下一番伟业,会觉得曹操在 历史 上的地位更高,内心自然而然偏向曹操多一些,在潜意识里认为曹操在文学成就上也更大一些。

       

        而诸葛亮大半辈子给人的印象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副劳碌命,胸有大志却生不逢时,明知北伐难以成功仍要一次次坚持,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至死都是屈于天险之地,未能踏进中原。这种抱憾终生的命运,让人在评价其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感觉比曹操要低了一个层次,所以,很多人会倾向于曹操的文学成就更高。其实这是不公平的,但又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以,在评判两人的文学成就高低时,这种人为的主观偏差的影响之下,很难做到公平、客观。

       今天关于“跻身文坛成语的意思是什么”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跻身文坛成语的意思是什么”,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