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和俗语的区别有哪些_成语和俗语的区别有哪些呢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成语和俗语的区别有哪些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1.如何清楚区分成语和词语

2.成语,成语典故,词语这三者的区别?

3.成语和俗语

4.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等有什么区别

5.格言,谚语,成语,歇后语,俗语 有什么不一样

6.熟语与成语有什么区别?

成语和俗语的区别有哪些_成语和俗语的区别有哪些呢

如何清楚区分成语和词语

       要做区别就要知道两者的定义:

       词语的定义:文辞;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成语的定义如下:“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显然这个定义是非常宽泛的,以致于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界定一个短句究竟是不是成语。

       第一个问题:如何界定成语和俗语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俗语的定义如下:“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

       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从这个解释

       可以看的出,《现代汉语词典》的编著者认为成语和词语的最大区别就是成语有出处,

       而俗语则没有出处,来自民间。然而成语和俗语的区别真的是这样么?

       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成语来源于俗语。例如指桑骂槐,就是一

       个无从考证出处的俗语,由于使用得广泛而变成了成语。又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很多成语辞典说这句出于《容斋随笔》,可是《容斋随笔》里原文是:“信之为大将军

       ,实萧将军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显

       然在洪迈之前便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并不是洪迈的原创。这里的俚语就是现在

       的俗语之意。

       有些是很容易区分界定的,比如:贼头贼脑一看就是俗语,但是贼眉鼠目就不太好

       说究竟是成语还是俗语。特别是一些有出处的“俗语”,更是很难分清楚。比如“风马

       牛不相及”作为成语异议不大,但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很难说究竟算不算

       成语。

       俗语可以分为三类: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这三类都和成语有交叉。

       第一类:谚语。谚语的形式通常为完整的一句话,而不是一个词组。很多谚语和成

       语的界限并不明显,而事实上也有很多成语来自于谚语。《战国策·楚策》有“臣闻鄙

       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之语,也就是“亡羊补牢

       ,未为迟也”本身是一个谚语,虽然现在我们常用前四个字,但是使用者都知道其含义

       是“未为迟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论赞:“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究其来源,《楚辞·卜居》中有“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

       不同。”。可见这应该是在战国时期就流传在楚国的谚语。

       还有一些在边缘地带游荡的谚语,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坐山观虎斗”

       ,“挂羊头卖狗肉”,“驴唇不对马嘴”这些谚语也是沿用数百年,但是很多成语辞典

       也会收入这些谚语。

       第二类:歇后语。歇后语的形式类似谜语,前半句出一个谜面,后半句作出解释,

       经常使用谐音谐意等形式。可以说歇后语和成语交叉不大,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例如

       “打破砂锅璺(问)到底”,这是一个标准的歇后语,但是也常常被作为成语对待。类

       似的还有“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天下乌鸦一般黑”,“开门七件事,柴米

       油盐酱醋茶”等等。

       第三类是惯用语。这部分照理说是最不容易和成语混淆的,事实上却是十分混乱。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四字的惯用语特别多,例如:春夏秋冬,东西南北。个人感觉

       大部分的成语辞典对于这部分的处理也是众说纷纭。

       第二个问题:成语含义的变迁

       去年因为“七月流火”,人大的校长着实露了一把脸。成语误用滥用现在已经成为

       了一种社会现象,而现象后边必然存在着问题。语言的变迁是一个客观事实,无法否定

       。一个方面是读音的变迁,一个方面是含义的变迁。有些含义的变迁已经被广泛接受,

       而另外一些颇有争议。比如“素面朝天”,本出《杨太真外传》,说虢国夫人自恃容貌

       娇媚,不化妆就去朝见天子。现在则将朝天理解为“面对公众”,可以说也不算有什么

       错误。还有“望洋兴叹”是仰起头慨叹。现在理解为看到大海而产生渺小的感觉而慨叹

       。

       语言的从俗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那些需要从,那些不能从,则是一个值得考虑

       的问题。例如“帧”原读zhèng,近年由于IT知识的普及发展,这个字被普遍误读成为

       zhēn,第5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已经将zhēn作为正音了。还有纪晓岚的“纪”,现在

       也是jǐ和jì都被视为正确读音了。

       有很多成语是古人故意曲解或者谐谑而改变了含义。比如“每下愈况”是说越到细

       微之处越能观察到事物的真相,而“每况愈下”就是一个因为宋人谐谑而形成的成语。

       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能够从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成语。当然用谐音

       谐意来利用成语表示诙谐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不应该视为错误。

       第三个问题:成语的形式

       成语以四个字居多,但是并不是说只有四个字的才是成语。四个字的成语争议最少

       ,其他字数的多少都有些争议。

       两个字的比较少,但是也有一些,例如:斧正,推敲。在古代汉语中,除了联绵词

       ,以单音节词为多,双音节词比较少。所以这类有著名典故的双音节词通常也被视为成

       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四字成语可以简化为二字词语,例如:蛇足,效颦等等。这

       种情况只是成语的简化,并不是二字的成语。

       三个字的例如:风马牛,东道主,执牛耳,莫须有等等。

       超过四个字的情况也不少见,比如:“五十步笑百步”,“小巫见大巫”,“冒天

       下之大不韪”,“是可忍,孰不可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等。

       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是很多人喜欢随意的打乱四字成语的顺序,不知道是为了表示与

       众不同还是有才学。比如把“美轮美奂”说成“美奂美轮”,把“朝秦暮楚”说成“暮

       楚朝秦”。我们承认有一部分成语是两种说法都有,但是大部分成语还是有固有形态而

       不能生拉硬造的。有种极端的情况是为了保持平仄对仗或者押韵而把成语“倒装”,这

       种现象我是极度不赞成的,就是一种明显的“以文害辞”。例如《红楼梦》第89回回目

       :“人亡物在公子填词,蛇影杯弓颦卿绝粒”。这里人亡物在是“平平仄仄”,杯弓蛇

       影是“平平平仄”,为了做到偶数字平仄相对而将杯弓蛇影倒过来写成了“蛇影杯弓”

       。

       成语的问题一箩筐,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如何解决。不知道这种混乱的状态何时才

       能结束。

成语,成语典故,词语这三者的区别?

       成语:

       1.

       骑(其)乐无穷——某摩托车广告语

       2.

       “咳”不容缓——某止咳药广告

       3.

       一步到胃(位)——胃药广告

       4.

       天尝(长)地酒(久)——某酒类广告语

       5.

       默默无蚊(闻)——某蚊香店广告

       6.

       食(十)全食(十)美——某酒店广告语

       7.

       百衣(依)百顺——某名牌服装广告语

       8.

       无胃(微)不至——某治胃药广告语

       9.

       随心所浴(欲)——热水器广告

       俗语:

       1.

       迪比尔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

       2.

       理发店广告:虽为毫发技艺,确是顶上功夫。

       3.

       非常可乐:非常可乐,非常选择。

       4.

       奥妮洗发水:国货当自强。

       5.

       奔驰: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驰。

       6.

       丰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成语和俗语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成语的定义如下:“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

       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显然这个定义是非常

       宽泛的,以致于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界定一个短句究竟是不是成语。

       第一个问题:如何界定成语和俗语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俗语的定义如下:“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

       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从这个解释

       可以看的出,《现代汉语词典》的编著者认为成语和词语的最大区别就是成语有出处,

       而俗语则没有出处,来自民间。然而成语和俗语的区别真的是这样么?

       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成语来源于俗语。例如指桑骂槐,就是一

       个无从考证出处的俗语,由于使用得广泛而变成了成语。又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很多成语辞典说这句出于《容斋随笔》,可是《容斋随笔》里原文是:“信之为大将军

       ,实萧将军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显

       然在洪迈之前便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并不是洪迈的原创。这里的俚语就是现在

       的俗语之意。

       有些是很容易区分界定的,比如:贼头贼脑一看就是俗语,但是贼眉鼠目就不太好

       说究竟是成语还是俗语。特别是一些有出处的“俗语”,更是很难分清楚。比如“风马

       牛不相及”作为成语异议不大,但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很难说究竟算不算

       成语。

       俗语可以分为三类: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这三类都和成语有交叉。

       第一类:谚语。谚语的形式通常为完整的一句话,而不是一个词组。很多谚语和成

       语的界限并不明显,而事实上也有很多成语来自于谚语。《战国策·楚策》有“臣闻鄙

       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之语,也就是“亡羊补牢

       ,未为迟也”本身是一个谚语,虽然现在我们常用前四个字,但是使用者都知道其含义

       是“未为迟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论赞:“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究其来源,《楚辞·卜居》中有“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

       不同。”。可见这应该是在战国时期就流传在楚国的谚语。

       还有一些在边缘地带游荡的谚语,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坐山观虎斗”

       ,“挂羊头卖狗肉”,“驴唇不对马嘴”这些谚语也是沿用数百年,但是很多成语辞典

       也会收入这些谚语。

       第二类:歇后语。歇后语的形式类似谜语,前半句出一个谜面,后半句作出解释,

       经常使用谐音谐意等形式。可以说歇后语和成语交叉不大,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例如

       “打破砂锅璺(问)到底”,这是一个标准的歇后语,但是也常常被作为成语对待。类

       似的还有“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天下乌鸦一般黑”,“开门七件事,柴米

       油盐酱醋茶”等等。

       第三类是惯用语。这部分照理说是最不容易和成语混淆的,事实上却是十分混乱。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四字的惯用语特别多,例如:春夏秋冬,东西南北。个人感觉

       大部分的成语辞典对于这部分的处理也是众说纷纭。

       第二个问题:成语含义的变迁

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等有什么区别

       成语和俗语都是语言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成语是经过长时间沉淀和积累而形成的固定词组,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如卧薪尝胆、事半功倍等。成语的意义往往不是字面上的简单组合,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引申意义。它们具有言简意赅、含义深远的特点,能够精确地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概念。

       俗语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口头用语,通常是由简单易懂的语言组成,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俗语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生动的表现力,能够形象地传达人们对于生活和社会的理解和经验。俗语往往富含哲理,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和智慧,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成语和俗语的共同点:

       1、都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成语和俗语都是世代相传、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经验的文化载体。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和社会心理,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2、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成语和俗语都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经常使用这些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得它们能够流传至今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

       3、都具有言简意赅、凝练概括的特点:成语和俗语都以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形式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它们能够用简洁的语言传达丰富的内容,具有很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都能够形象地传达文化内涵:成语和俗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形象表达。它们通过象征、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内涵。

格言,谚语,成语,歇后语,俗语 有什么不一样

       1、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收到广泛应用。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3、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4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为歇后语。

       有心栽花花不放,无心插柳柳成荫 应该是俗语

熟语与成语有什么区别?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例如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熟语与成语的区别:指代不同、出处不同、侧重点不同

       一、指代不同

       1、熟语:固定的词组,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

       2、成语: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二、出处不同

       1、熟语:叶圣陶 《未厌集·夜》:“孩子于尚未解悟姓的意义的时候,自己的姓往往被教练成口头的熟语,同叫爹爹妈妈一样的习惯。”

       2、成语:鲁迅?《坟·我之节烈观》:“不节烈( 中国称不守节作‘失节’,不烈却并无成语,所以只能合称他‘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

       三、侧重点不同

       1、熟语:指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形式(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

       2、成语:指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好了,今天关于“成语和俗语的区别有哪些”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成语和俗语的区别有哪些”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