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成语有哪些带原句_论语成语有哪些带原句的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论语成语有哪些带原句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出自论语的173个成语
2.出自论语的成语
3.《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4.出自《论语》里面的成语有哪些?
5.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有哪些
6.求论语中的成语,要有出处,还有释义,不少于120条
出自论语的173个成语
一:《学而》篇 (16个)
1.1.1 学而时习之 《新成》P504
1.1.2 不亦乐乎 《成》 P67
1.2.3 犯上作乱 《成》 P176
1.3.4 巧言令色 《成》 P478 (重出,参后5.25)
1.4.5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成》 P806 (朱熹批注)
1.6.6 行有余力 《新成》P496
1.7.7 言而有信 《成》 P727
1.8.8 知过必改 《新成》P591 (此篇与后篇9.25重出)
1.9.9 慎终追远 《新成》P380
1.10.10 过化存神 《成》 P241
1.10.11 温良谦恭让 《新成》P457 (朱熹批注;另见<孟子.尽心上>)
1.12.12 小大由之 《成》 P695
1.14.13 贫而乐道 《新成》P306
1.15.14 切磋琢磨 《成》 P479 (原句出于<诗经.卫风.淇澳>)
1.15.15 精益求精 《成》 P327 (朱熹批注)
1.15.16 告往知来 《新成》P148
二:《为政》篇 (15个)
2.1.1 北辰星拱 《新成》P18
2.1.2 众星拱北 《新成》P602
2.2.3 一言以蔽之 《成》 P768
2.4.4 而立之年 《新成》P115
2.4.5 不惑之年 《成》 P51
2.4.6 知命之年 《成》 P838
2.4.7 从心所欲 《成》 P117
2.5.8 因材施教 《成》 P789 (朱熹批注;另参后6.21也为朱熹批注)
2.11.9 温故知新 《成》 P654
2.14.10 周而不比 《成》 P854
2.11.11 比而不周 《成》 P30
2.16.12 异端邪说 《新成》P548
2.19.13 举直错枉 《成》 P335 (与<颜渊>篇12.22中同出)
2.22.1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新成》P344
2,24.15 见义勇为 《成》 P304
三:《八佾》篇 (9个)
3.1.1 是可忍,孰不可忍 《新成》P396
3.9.2 杞宋无征 《成》 P462
3.11.3 了如指掌 《新成》P254
3.16.4 力不同科 《成》 P365
3.17.5 告朔饩羊 《成》 P228
3.20.6 乐而不* 《成》 P336
3.21.7 成事不说 《成》 P95
3.21.8 既往不咎 《成》 P292
3.25.9 尽善尽美 《成》 P322
四:《里仁》篇 (13个)
4.5.1 颠沛流离 《成》 P146 (也作流离颠沛,参〈成〉P379)
4.6.2 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成》P492
4.7.3 观过知仁 《成》 P232 (另参<新成>P160)
4.8.4 朝闻夕死 《成》 P831
4.9.5 恶衣恶食 《成》 P167 (另参<新成>P115)
4.15.6 一以贯之 《成》 P769
4.17.7 见贤思齐 《成》 P303
4.17.8 反躬自省 《新成》P121
4.18.9 劳而不怨 《成》 P357 (参后<尧曰>篇-2,相同,以后不再出)
4.19.10 父母在,不远游 《新成》P131
4.19.11 游必有方 《新成》P560
4.20.12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成》 P770
4.24.13 讷言敏行 《新成》P291
五:《公治长》篇 (8个)
5.10.1 朽木不雕 《成》 P714
5.10.2 朽木粪土 《成》 P714
5.15.3 不耻下问 《成》 P47
5.17.4 善与人交 《新成》P372
5.20.5 三思而行 《成》 P531
5.21.6 愚不可及 《成》 P809
5.23.7 不念旧恶 《成》 P58
5.24.8 掠美市恩 《成》 P391 (朱熹批注)
六:《雍也》篇 (16个)
6.3.1 迁怒与人 《新成》P321
6.4.2 裘马轻肥 《新成》P337
6.11.3 一箪一瓢 《成》 P747
6.11.4 箪食瓢饮 《成》 P133
6.11.5 泰然处之 《新成》P416 (朱熹批注)
6.11.6 处之泰然 《成》 P106
6.12.7 中道而废 《新成》P599
6.14.8 行不由径 《新成》P495
6.18.9 文质彬彬 《成》 P656
6.22.10 敬而远之 《成》 P329
6.22.11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成》 P60
6.22.12 先难后获 《成》 P685
6.22.13 乐山乐水 《成》 P740
6.26.14 从井救人 《成》 P116
6.29.15 中庸之道 《新成》P599
6.30.16 能近取譬 《成》 P429
七:《述而》篇 (19个)
7.1.1 述而不作 《成》 P580
7.1.2 信而好古 《新成》P494
7.2.3 学而不厌 《成》 P719
7.2.4 诲人不倦 《成》 P277 (后7.34同出,不重复)
7.8.5 举一反三 《成》 P335
7.8.6 一偶三反 《成》 P769
7.11.7 用行舍藏 《成》 P799
7.11.8 暴虎冯河 《成》 P25 (原出<诗经.小雅.小旻>)
7.11.9 死而无悔 《新成》P408
7.11.10 临事而惧 《新成》P254
7.14.11 不知肉味 《新成》P47
7.15.12 求仁得仁 《成》 P495
7.16.13 富贵浮云 《成》 P203
7.19.14 发奋忘食 《成》 P171
7.19.15 乐以忘忧 《新成》P246
7.20.16 生而知之 《新成》P381
7.20.17 怪力乱神 《新成》P159
7.22.18 三人行必有我师 《成》 P530
7.22.19 择善而从 《成》 P824
八:《泰伯》篇 (12个)
8.3.1 战战兢兢 《成》 P827 (原出<诗经.小雅.小旻>)
8.3.2 临深履薄 《成》 P375 (原出<诗经.小雅.小旻>)
8.5.3 犯而不校 《成》 P176
8.6.4 六尺之孤 《成》 P380
8.6.5 大节不夺 《新成》P87
8.7.6 任重道远 《成》 P513
8.7.7 身体力行 《成》 P548
8.7.8 一息尚存 《新成》P534
8.7.9 死而后以 《成》 P585
8.9.10 家喻户晓 《成》 P295
8.13.11 守死善道 《成》 P575
8.14.12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成》 P68 (另参14.26,同出)
九:《子罕》篇 (17个)
9.5.1 斯文扫地 《新成》P407 (另参<成>P588,成语相同而出处不同)
9.8.2 空空如也 《成》 P346
9.11.3 循循善诱 《成》 P722
9.11.4 欲罢不能 《成》 P813
9.13.5 善贾(价)而沽 《成》 P540
9.14.6 待价而沽 《成》 P131
9.17.7 逝者如斯 《新成》P396
9.17.8 川流不息 《成》 P108
9.17.9 不舍昼夜 《新成》P41
9.19.10 积少成多 《成》 P285 (朱熹批注,原出<尚书>)
9.22.11 苗而不秀 《成》 P407
9.22.12 秀而不食 《成》 P715
9.23.13 后生可畏 《成》 P260
9.23.14 年富力强 《成》 P431 (朱熹批注)
9.26.15 匹夫不可夺志 《成》 P446
9.28.16 岁寒松柏 《成》 P597
9.29.17 勇者不惧 《新成》P558
十:《乡党》篇 (4个)
10.0.1 待人接物 《成》 P131 (朱熹对<乡党>篇的评价批注,故编为10.0.1)
10.2.2 侃侃而谈 《成》 P341
10.8.3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新成》P390
10.8.4 适可而止 《成》 P572
十一:《先进》篇 (9个)
11.14.1 一仍旧贯 《成》 P760
11.14.2 言必有中 《成》 P727
11.15.3 升堂入室 《成》 P552 (另参“登堂入室”〈成〉P142)
11.16.4 有过之而无不及 《新成》P561
11.16.5 过犹不及 《成》 P242
11.17.6 鸣鼓而攻之 《成》 P416 (也作“群起而攻之”,<成>P502)
11.25.7 理屈词穷 《成》 P364 (朱熹批注)
11.26.8 一日之长 《新成》P531
11.26.9 舍己为人 《成》 P545 (朱熹批注)
十二:《颜渊》篇 (16个)
12.1.1 克己复礼 《成》 P344
12.2.2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成》 P291
12.4.3 内省不疚 《成》 P429
12.5.4 死生有命 《成》 P589
12.5.5 四海之内皆兄弟 《成》 P590
12.7.6 足食足兵 《新成》P616
12.7.7 必不得已 《成》 P31
12.8.8 驷不及舌 《成》 P592
12.8.9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新成》P535
12.9.10 通力合作 《成》 P621 (朱熹批注)
12.12.11 片言折狱 《成》 P448
12.16.12 成人之美 《成》 P92
12.19.13 草偃风从 《成》 P79
12.19.14 风行草偃 《成》 P190
12.20.15 察言观色 《成》 P81
12.24.16 以文会友 《成》 P782
十三:《子路》篇 (10个)
13.3.1 名正言顺 《成》 P412
13.7.2 鲁卫之政 《成》 P384
13.15.3 一言兴邦 《成》 P768
13.15.4 一言丧邦 《成》 P767
13.16.5 近悦远来 《成》 P323 (另同“悦近来远”,<成>P819)
13.20.6 行已有耻 《新成》P496
13.20.7 言必信,行必果 《成》 P726
13.20.8 斗箾之器 《成》 P155
13.23.9 和而不同 《成》 P253
13.27.10 刚毅木讷 《新成》P145
十四:《宪问》篇 (18个)
14.3.1 危言危行 《新成》P451
14.7.2 禽犊之爱 《成》 P481 (朱熹批注;另参〈成〉P572舐犊情深,舐犊之爱、舐犊之私)
14.12.3 见利思义 《成》 P302
14.12.4 见危授命 《成》 P303
14.16.5 忍心害理 《成》 P512 (朱熹批注)
14.17.6 匹夫匹妇 《成》 P446
14.20.7 大言不惭 《成》 P129 (朱熹批注)
14.26.8 思不出位 《成》 P589
14.32.9 栖栖惶惶 《成》 P677
14.34.10 以德报怨 《成》 P777
14.34.11 以直报怨 《成》 P784
14.34.12 以德报德 《成》 P777
14.35.13 怨天尤人 《成》 P817
14.35.14 循序渐进 《成》 P722 (朱熹批注)
14.38.15 知其不可而为之 《成》 P839
14.39.16 硁硁之愚 《新成》P235
14.39.17 深厉浅揭 《成》 P549 (原出<诗经.邶风.匏有枯叶)?
14.42.18 如斯而已 《成》 P578
十五:《卫灵公》篇 (22个)
15.2.1 在陈之厄 《成》 P82
15.2.2 穷斯滥已 《成》 P492
15.5.3 无为而治 《成》 P467
15.9.4 成仁取义 《成》 P92
15.9.5 杀身成仁 《成》 P537
15.9.6 志士仁人 《成》 P846
15.10.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成》 P217
15.12.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成》 P509
15.17.9 言不及义 《成》 P727
15.17.10 好行小惠 《成》 P250
15.21.11 求人不如求己 《新成》P337
15.22.12 群而不党 《新成》P341
15.23.13 不以人废言 《成》 P66
15.23.14 以人废言 《成》 P780
15.23.15 因人废言 《成》 P790
15.25.16 直道而行 《成》 P841
15.27.17 小不忍则乱大谋 《成》 P695
15.34.18 大受小知 《成》 P128
15.36.19 当仁不让 《成》 P135
15.39.20 有教无类 《成》 P503
15.40.21 道不同不相为谋 《成》 P138
15.40.22 不相为谋 《新成》P44
十六:《季氏》篇 (8个)
16.1.1 社稷之臣 《新成》P376
16.1.2 危而不持 《新成》P451
16.1.3 虎兕出柙 《成》 P265
16.1.4 既来之则安之 《成》 P292
16.1.5 祸起萧墙 《成》 P281
16.1.6 衅起萧墙 《成》 P707
16.4.7 和颜悦色 《新成》P172
16.7.8 血气方刚 《成》 P721
十七:《阳货》篇 (14个)
17.1.1 时不我与 《成》 P563
17.4.2 割鸡焉用牛刀 《成》 P213 (另参<成>P536“杀鸡焉用牛刀”)
17.7.3 涅而不缁 《成》 P433
17.7.4 匏瓜悬空 《新成》P301
17.10.5 面墙而立 《成》 P406
17.12.6 色厉内荏 《成》 P535
17.13.7 同流合污 《成》 P622 (朱熹批注)
17.14.8 道听途说 《成》 P139
17.15.9 患得患失 《成》 P271
17.15.10 无所不至 《新成》P466
17.15.11 吮痈舔痔 《成》 P584
17.18.12 恶紫夺朱 《成》 P676
17.22.13 饱食终日 《成》 P22
17.22.14 无所用心 《成》 P668
十八:《微子》篇 (7个)
18.2.1 父母之邦 《成》 P201
18.2.2 枉道事人 《新成》P449
18.5.3 来者可追 《新成》P241
18.7.4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新成》P591
18.8.5 降志辱身 《成》 P307
18.8.6 无可无不可 《成》 P665
18.10.7 故旧不弃 《新成》P157
十九:《子张》 (5个)
19.6.1 博学笃志 《成》 P44
19.8.2 文过饰非 《新成》P457
19.12.3 有始有终 《新成》P563
19.13.4 学而优则仕 《新成》P504
19.25.5 生死荣哀 《成》 P554
二十:《尧曰》 (4个)
20.1.1 兴灭继绝 《成》 P707
20.2.2 惠而不费 《成》 P277
20.2.3 望而畏之 《新成》P450
20.2.4 不教而诛 《成》 P52
出自论语的成语
言而有信:指和朋友交往的时候,说话要有信用,要说到做到。语出《论语·学而》:“子夏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温故知新:指温习旧的知识,获得新的体会。语出《论语·为政》:“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原指“如果能通过温习旧的知识而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见义勇为:指见到合乎正义的事情就勇敢地去做。语出《论语。为政》:“子日:‘见义不为,无勇也。”’义,符合道义的事;为,做。原指“见到符合道义的事情却不去做,是没有勇气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指绝不容忍。 语出《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这个;孰,什么。八佾之舞,是只有周天子才能欣赏的,而季氏作为大夫,却在家里欣赏这种舞蹈,这是对天子的大不敬,孔子对此极为愤怒。 既往不咎:指对过去做错的事情不再追究。 语出《论语·八佾》:“子日:‘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既,已经;往,过去;咎,责备,加罪。原指“事情已经成功,就不要再去解释了;事情已经做到,就不要再去劝止了;事情已经过去,就不要再追究了”。 尽善尽美:好极了,美极了。 语出《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韶》,乐曲名。这是孔子赞美《韶》的话。 见贤思齐:指见到贤明的人,就应该想向他看齐。语出《论语·里仁》:“子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思,想要;齐,看齐。原指“见到贤明的人就应该向他看齐,见到不贤明的人就应该在内心反省自已(是否有和他相同的缺点)”。 朽木粪土:比喻不堪造就的人或无用的东西。 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枵也。”’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臭泥。原指“孔子看到学生宰予白天睡觉,(一气之下)说:‘烂木头是不能被雕琢的,脏土烂泥垒成的墙是不能被粉刷好的。’” 三思而后行:指经过多次考虑才去做。 语出《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季文子,孔子的学生。 文质彬彬:用于形容举止文雅。 语出《论语·雍也》:“子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文采;质,实质。野,鄙俚;史,浮夸;彬彬,配合得当。原指“质朴胜过文采,就会鄙俗;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夸,文采与质朴要配合适当(既不鄙俗,也不浮夸),这样以后才能成为君子”。 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语出《论语·述而》:“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类推;隅,角。原指“如果学生没有达到内心想理解却不能理解,口中想表达却无法表达的状态,孔子是不会开导启发他的。孔子教人认识四个角的东西,举一个角的东西为例。让他类推另外三个角,如果他不能类推,就不再教他”。乐以忘忧:指高兴就忘记了忧愁。 语出《论语·述而》:“子日:‘发愤患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原指“因发愤学习而忘记吃饭,因高兴快乐而忘记忧愁,连自己将要老去都感觉不到”。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语出《论语·泰伯》:“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待价而沽:旧时比喻文人等待时机出来做官,现在泛指等待高价出售。语出《论语·子罕》:“子贡日:‘有美玉于斯,匮而藏诸?求善价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沽,出售。原指“子贡问孔子:‘现在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放在匣子里珍藏起来呢,还是等待高价卖出去?’孔子说:‘卖了吧!卖了吧!我等着买家呢。”’ 后生可畏:青年人敢想敢做,可以超过他们的前辈,值得敬畏。 语出《论语·子罕》:“子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生,后辈;畏,敬畏。原指“年轻人值得敬畏,哪里知道后来的人不如现在的人呢?” 侃侃而谈:现在用来形容说话从容不迫。 语出《论语·乡党》:“孔子……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侃侃,说话和颜悦色的样子。原指“孔子在朝廷上,与地位稍低的大夫说话时,和颜悦色”。 过犹不及:做事过分和赶不上一样,都是不好的。 语出《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日:‘师也过,商也不及。’日:‘然则师愈与?’子日:‘过犹不及。”’过,过分;不及,赶不上。原指“子贡问孔子,师和商二人相比哪个更贤惠,孔子说:‘师这个人做事太过火,商这个人做事不充分。’子贡说:‘这么说来师更好一点吧?’孔子说:‘做事过分和赶不上一样。”’ 成人之美:指成全别人的好事善行。后来也指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 语出《论语·颜渊》:“子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美,美德;恶,不好的想法、恶习。原指“君子成全别人的美德,不成全别人的恶习,小人正好相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语出《论语·颜渊》:“子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施,施加。原指“是自己所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察言观色:通过观察别人的言语、脸色来揣摩他的心意。 语出《论语·颜渊》:“子日:‘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达者,通达之人。原指“通达的人,内心正直、崇尚正义,善于通过观察别人的言语、脸色来揣摩他的心意,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欲速则不达:指过于性急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语出《论语·子路》:“子夏问政于孔子,子日:‘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迭,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欲,想要;速,快。原指“学生子夏向孔子询问治国的方法。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只看眼前的小利益。性急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只注重眼前的小利则难成大业。”’ 怨天尤人:指受了挫折或出现问题后,只是一味抱怨天,归罪于别人。 语出《论语·宪问》:“子日:‘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尤,归咎,归罪。原指“不被当世者重用却不抱怨上天,不被当权者所知却不怪罪他人。下学人事,上知天命,只有天能了解我啊!”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指没有长远的打算,随时都会发生忧患。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小不忍则乱大谋:指如果在小事情上不忍耐就会破坏大的计划。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日:‘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原指“花言巧语会败坏德行道义,小事情上不忍耐就会破坏大的计划”。 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不谦让。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日:‘当仁不让于师。”’当,面对。原意是指(学生本应该对老师谦让)如果遇到仁义的事情就要抢着去做,不用谦让老师。 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原则信仰不一一样,就不必在一起商议。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原则、信仰;谋,商议。 既来之,则安之:指(自己)既然来了,就要安下心来。 语出《论语·季氏》:“子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指“远方之人如果不服从统治,就通过加强本国的文教道德把他们吸引过来。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心”。 血气方刚:指年轻人精力旺盛,容易冲动。 语出《论语·季氏》:“子日:‘君子有三戒,……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方,正在;刚,直,这里指容易;中动。原指“君子有三种行为必须克制……等他到了壮年,正是容易冲动的时候,就要克制自己不争斗”。 道听途说: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说法。 语出《论语·阳货》:“子日:‘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通“途”,道路。原指“在路上听到的说法,又在路上传给别人,这是有德之人所鄙弃的”。 患得患失:指对个人利害得失看得太重。 语出《论语·阳货》:“子日:‘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患,害怕。原指“鄙夫在官职还没有得到的时候,生怕得不到,得到后又怕失去。如果他怕失去官位,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出自《论语》的成语还有:不亦乐乎;巧言令色;三省吾身;君子不器;周而不比;多闻阙疑;述而不作;诲人不倦;用舍行藏;暴虎冯河;三月不知肉味;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克己复礼;和而不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以贯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教无类;分崩离析;祸起萧墙;色厉内荏;饱食终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
《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成语及出处:
1、 文质彬彬 《雍也》
2、 先难后获 《雍也》
3、 行不由径 《雍也》
4、 一箪一瓢 《雍也》
5、 衣轻乘肥 《雍也》
6、 周贫济乏 《雍也》
7、 善为我辞 《雍也》 中道而废 《雍也》
8、 中庸之道 《雍也》
9、 不悱不发 《述而》
10、不愤不启 《述而》
11、不知肉味 《述而》
12、发愤忘食 《述而》
13、浮云富贵 《述而》
14、富贵浮云 《述而》
15、怪力乱神 《述而》
16、诲人不倦 《述而》
17、举一反三 《述而》
18、乐以忘忧 《述而》
19、乐在其中 《述而》
20、临事而惧 《述而》
21、求仁得仁 《述而》
22、三人行,必有我师 《述而》
23、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
24、生而知之 《述而》
25、述而不作 《述而》
26、死而无悔 《述而》
27、信而好古 《述而》
28、学而不厌 《述而》
29、一隅三反 《述而》
30、饮水曲肱 《述而》
31、用舍行藏 《述而》
32、用行舍藏 《述而》
33、择善而从 《述而》
34、执鞭随蹬 《述而》
35、暴虎冯河 《述而》
36、一隅之见 《述而》
37、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
3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泰伯》
39、大节不夺 《泰伯》
40、笃信好学 《泰伯》
41、犯而不校 《泰伯》
42、六尺之孤 《泰伯》
43、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泰伯》
44、任重道远 《泰伯》
45、死而后已 《泰伯》
46、一息尚存 《泰伯》
47、不敢问津 《泰伯》
48、战战兢兢 《泰伯》
49、如临深渊 《泰伯》
50、如履薄冰 《泰伯》
51、而今而后 《泰伯》
52、为之动容 《泰伯》
53、学如不及 《泰伯》
54、不舍昼夜 《子罕》
55、待价而沽 《子罕》
56、后生可畏 《子罕》
57、空空如也 《子罕》
58、喟然长叹 《子罕》
59、苗而不秀 《子罕》
60、年富力强 《子罕》
61、善贾而沽 《子罕》
62、逝者如斯 《子罕》
63、斯文扫地 《子罕》
64、松柏后凋 《子罕》
65、岁寒知松柏 《子罕》
66、秀而不实 《子罕》
67、循循善诱 《子罕》
68、仰之弥高 《子罕》
69、勇者不惧 《子罕》
70、欲罢不能 《子罕》
71、韫椟而藏 《子罕》
72、知过必改 《子罕》
73、凤鸟不至 《子罕》
74、河不出图 《子罕》
75、喟然而叹 《子罕》
76、博闻约礼 《子罕》
77、卓尔不凡 《子罕》
78、卓尔不群 《子罕》
79、各得其所 《子罕》
80、功亏一篑 《子罕》
81、衣蔽蕴袍 《子罕》
82、侃侃而谈 《乡党》
83、敛容屏气 《乡党》
84、屏气凝神 《乡党》
85、屏声息气 《乡党》
86、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乡党》
87、适可而止 《乡党》
88、鱼馁肉败 《乡党》
89、每事问 《乡党》
90、春风沂水 《先进》
91、登堂入室 《先进》
92、过犹不及 《先进》
93、理屈词穷 《先进》
94、鸣鼓而攻之 《先进》
95、群起而攻之 《先进》
96、三复斯言 《先进》
97、舍己为人 《先进》
98、升堂入室 《先进》
99、言必有中 《先进》
《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为政篇第一》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论语?学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论语?学而》(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2、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论语?学而》(1?10):?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论语?学而》(1?1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论语?学而》(1?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5、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论语?学而》(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论语?学而》(1?15):?《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论语?学而》(1?15):?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篇第二》
2-1、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论语?为政》(2?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8、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9、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10、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论语?为政》(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11、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论语?为政》?子游问孝?(2?7)、?子夏问孝?(2?8)。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12、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论语?为政》(2?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3、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成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单一用途的人。《论语?为政》(2?12):?君子不器。?
2-14、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论语?为政》(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学习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论语?为政》(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论语?为政》(2?16):?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论语?为政》(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多闻阙疑--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论语?为政》(2?1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2-19、言寡尤,行寡悔--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论语?为政》(2?18):?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20、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论语?为政》(2?19):?举枉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论语?为政》(2?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2、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论语?为政》(2?24):?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篇第三》
3-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论语?八佾》(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杞宋无征--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论语?八佾》(3?9):?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3-3、了如指掌了若指掌如指诸掌--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论语?八佾》(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3-4、告(g?)朔饩(x?)羊--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3-5、爱礼存羊--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6、乐而不*--快乐而不过分。指表现的情感有节制。《论语?八佾》(3?20):?《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3-7、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论语?八佾》(3?20):?《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3-8、成事不说--说:解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9、既往不咎不咎既往--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3-10、尽美尽善--尽:极。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无缺。同?尽善尽美?。《论语?八佾》(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里仁篇第四》
4-1、里仁为美--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论语?里仁》(4?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造次颠沛--流离失所,生活困顿。《论语?里仁》(4?5):?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3、观过知仁--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论语?里仁》(4?7):?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论语?里仁》(4?8 ):?朝闻道,夕死可矣。?
4-5、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论语?里仁》(4?9 ):?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6、无适无莫--适:厚;莫:薄。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论语?里仁》(4?10):?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4-7、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论语?里仁》(4?15):?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4-8、见贤思齐--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论语?里仁》(4?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9、游必有方--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论语?里仁》(4?1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10、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论语?里仁》(4?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11、讷言敏行--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论语?里仁》(4?2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公冶长篇第五》
5-1、瑚琏之器--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论语?公冶长》(5?4):?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5-2、闻一知二--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论语?公冶长》(5?9):?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5-3、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论语?公冶长》(5?9):?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5-4、朽木不雕朽木难雕朽木不可雕--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论语?公冶长》(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5-5、朽木粪土朽木粪墙--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论语?公冶长》(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5-6、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论语?公冶长》(5?10):?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5-7、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论语?公冶长》(5?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8、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论语?公冶长》(5?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9、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论语?公冶长》(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5-10、三思而行三思而后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论语?公冶长》(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5-11、愚不可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论语?公冶长》(5?21):?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12、斐然成章--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论语?公冶长》(5?22):?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13、不念旧恶--念:记在心上。不计较过去的怨仇。《论语?公冶长》(5?23):?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5-14、安老怀少--安:安顿;怀:关怀。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论语?公冶长》(5?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15、计过自讼--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论语?公冶长》(5?27):?已矣乎,吾未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出自《论语》里面的成语有哪些?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8.名正言顺[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孔子因不满鲁定公沉迷酒色,带领学生来到卫国,因卫灵公言而无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带领其他学生离开卫国。卫出公继位后,让子路去请孔子来卫国辅政。孔子说:“只有名义正当,说话合理,才能干成大事。”
9.祸起萧墙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释义>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10.分崩离析[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到各国去游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没有人接受并重用他,他并不灰心。弟子子贡以得到美玉如何处理问孔子,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待识货的人出现呢。”
12.欲速不达[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有很多,意在告诫别人稳重行事。
13.一言兴邦[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春秋时期,鲁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可使国家昌盛吗?'孔子说:'君主爱护臣子,关心他们,上下一心,国家可以兴旺。'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吗?'孔子说:'不全对,君主一句话下边不提反对意见,久而久之就会走向灭亡。'
14.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释义>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
15.择善而从[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释义>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春秋时期,执政大臣魏献子把祈氏的领地分为7县,把羊舌氏的领地分为3县,委派与提拔一些地方长官。他想启用魏戊,担心人家说他偏私,问大夫成传,成传认为只要有才德,就不论亲疏,关键看能不能择善而从,能不能赏罚分明。
16.三省吾身[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释义>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三省吾身,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17.当仁不让[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释义>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18.杀身成仁[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释义>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9.文质彬彬[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释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文质彬彬'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
20.成人之美[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释义>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明朝有一人名唤谢榛,瞎了一只眼,但他善作歌词,所作的歌词在民间流唱甚广。谢榛到彰德,孙穆王亲自接待他,孙穆王见两人如此投机,便在次年元旦将贾氏及一些丰厚的礼品送给谢榛。世称孙穆王成人之美,有君子风度;但也反映了古时女子的卑贱,被当作礼品送来送去。
21.既往不咎[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释义>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22.过犹不及[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释义>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23.三思而行[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释义>反复考虑后再做。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24.无所用心[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释义>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春秋时期,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用心读书。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干,不去用心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下棋的人虽然悠闲但也要用心,比起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来要强多了。
25.察言观色[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释义>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眼色”是“脸色”中最应关注的重点。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诉我们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装同样有助于我们现人于微,进而识别他人整体,对其内心意图洞若观火。
26.后生可畏[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释义>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欧阳修,一向治学严谨,直至晚年,不减当初。他常将自己平生所写的文章,清理出来进行修改,每字每句反复推敲,甚是认真。为此,他整天辛苦劳累,有时直忙到深夜。夫人见他年岁已高,还如此尽心费神,恐其操劳过度,影响健康,十分担心,目前制止。她关切地对丈夫说:'官人,何必如此用功,不惜贵体安康,为这些文字吃这样多的苦头,官人已年迈致仕(退休),难道还怕先生责难生气吗?'欧阳修回答说:'不怕先生生气,只怕后生生讥,后生可畏耶!'
27.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释义>快乐得忘了忧愁。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来到楚国叶邑,叶公沈诸梁接待了他,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以后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有哪些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
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
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如《学而篇第一》就是取“子曰:‘学而时习之’”的“学而”。
《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但是,社会的发展,各种现实的原因,对他也不无影响。《论语》也记下了他思想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例如薄赋敛、举贤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有教无类、不信鬼神等。尤其是他的教育经验、学习经验、写作经验、生活经验和诗论,更值得我们重视。《论语》中许多十分精辟的格言,正是这些可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论语》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它的文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往往用极简练的言词写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
求论语中的成语,要有出处,还有释义,不少于120条
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有:温故知新、三十而立、择善而从、不舍昼夜、一日三省等等。1、温故知新
意思意思是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2、三十而立
意思指人在三十岁前后建立自己人生稳定的价值观,做事做人的原则,如孔子三十立于礼。现代则多指有所成就。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3、择善而从
意思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4、不舍昼夜
意思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5、一日三省
意思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字斟句酌 斟、酌:反复考虑。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众星环极 〖解释〗比喻众物围绕一物或众人拥戴一人。
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志士仁人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直道而行 比喻办事公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知过能改 〖解释〗认识到自己错了就能够改正。
择善而从 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造次颠沛 流离失所,生活困顿。
允执其中 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悦近来远 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
怨天尤人 怨:怨恨;天:命运;尤:责怪,归罪。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怨天忧人 怨:怨恨;天:命运;忧:责怪。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
欲速则不达 速:快;达:达到。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欲速反迟 〖解释〗速:快;迟:慢。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很快达到目的。
欲速不达 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欲罢不能 欲:想;罢: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玉毁椟中 比喻因主管人员失职而造成重大损失。
愚不可及 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则:就;加:加以。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有勇知方 有勇气且知道义。
有头有尾 有开头,有结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有始有终 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有教无类 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有过之无不及 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没有赶不上的。
用行舍藏 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用舍行藏 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勇者不惧 惧:害怕。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隐居求志 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
饮水曲肱 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因材施教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以紫乱朱 比喻将奸佞小人当作廉洁公正的君子。
以直报怨 以公道对待有怨恨的人。
以文会友 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以身作则 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以德报怨 〖解释〗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衣马轻肥 〖解释〗穿着轻暖的皮袍,坐着由肥马驾的车。形容生活的豪华。
一隅三反 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一以贯之 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一言以蔽之 蔽:掩覆,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一息尚存 息:呼吸,气息;尚:还。还有一口气。指生命的最后阶段。
一日三省 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一仍旧贯 一:都,全;仍:因袭,依照;贯:习惯的办法。执照老规矩办事,没有丝毫改变。
仰之弥高 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洋洋盈耳 〖解释〗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言而有信 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言不及义 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言必有中 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言必信,行必果 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循循善诱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循序渐进 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血气方刚 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学而不厌 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秀而不实 秀:庄稼吐穗开花;实:结果实。开花不结果。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
朽木粪土 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
朽木粪墙 朽坏的木头,污秽的土墙。比喻没有培养前途的人。
朽木不雕 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上进,无法成材。
行不由径 径:小路,引伸为邪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兴灭继绝 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
兴观群怨 〖解释〗兴:联想;观:观察;群:合群;怨:怨恨。古人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后泛指诗的社会功能。
心有余而力不足 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小德出入 〖解释〗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小大由之 指用途可大可小。
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贤贤易色 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先难后获 难:艰难,劳苦;获:收获。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
下愚不移 〖解释〗移:改变。下等的愚人,决不可能有所改变。旧时儒家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也指不求上进,不想学好。
下学上达 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五谷不分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无所用心 用心:动脑筋。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
无所措手足 手脚没有地方放。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
无所不至 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无可无不可 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无可非议 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
无动于中 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闻一知十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闻一知二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文质彬彬 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文武之道 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温良恭俭让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温故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危言危行 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望而生畏 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
通力合作 通力:一起出力。不分彼此,一齐出力。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天理昭昭 〖解释〗昭昭:明显。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岁寒知松柏 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岁寒松柏 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岁不我与 年岁是不等人的。表示应该及时奋起,有所作为。
松柏后凋 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
驷不及舌 一句话说出口,驷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形容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四体不勤 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解释〗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
死而后已 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司马牛之叹 〖解释〗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顺理成章 顺:依顺;理:条理;章:章法。指写文章或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述而不作 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手足无措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逝者如斯 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适可而止 适可:恰好可以。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诗礼之训 子女遵承父亲的教诲。
生荣死衰 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生荣死哀 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升堂入室 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慎终追远 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舍己为人 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杀身成仁 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杀鸡焉用牛刀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色仁行违 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
色厉内荏 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三思而行 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任重道远 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群起而攻之 大家都起来攻击它,反对它。
犬马之养 供养父母的谦辞。
求仁得仁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轻裘肥马 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
千方百计 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
杞宋无征 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片言折狱 片言:极少的几句话;折狱:判决诉讼案件。原意是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判决讼事。后指能用几句话就断定双方争论的是非。
披发左衽 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匏瓜空悬 孔子比喻自己无法像匏瓜那样系悬着而不让人食用,应该出仕为官,有所作为。后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却不为世所用。
涅而不缁 涅:矿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缁:黑色。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念念不忘 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年富力强 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能近取譬 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讷言敏行 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
鸣鼓而攻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明鼓而攻之 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名正言顺 指名分正当,说话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名不正,言不顺 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敏于事,慎于言 〖解释〗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苗而不秀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开花结果。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就不幸夭折
门墙桃李 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
陋巷箪瓢 陋:简陋,窄小;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住在陋巷里,用箪吃饭,用瓢喝水。形容生活极为穷苦。
六尺之孤 指没有成年的孤儿。
临危致命 在遇到危难时肯豁出性命。
临危授命 面对危急时勇于献出生命
临事而惧 临:遭遇,碰到;惧:或惧。遇事谨慎戒惧。
了如指掌 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立人达人 立:建树,成就;达:发达,显贵。旧指帮助人建立功业,提高地拉。
理屈词穷 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乐在其中 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乐以忘忧 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乐而不* 快乐而不放荡
老而不死是为贼 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来者可追 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
空空如也 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克己复礼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侃侃而言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侃侃谔谔 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谔谔:说话正直。说话正直,理直气壮。
开柙出虎 柙:关猛兽的木笼。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举直措枉 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
举一反三 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举枉措直 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措:罢黜;直:正直,比喻正直的人。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
鞠躬屏气 指弯腰曲体,屏住呼吸,一副恭谨畏葸的样子
居下讪上 〖解释〗指属员背地里讥笑上级。
敬而远之 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
精益求精 精:完美;益:更加。已经好了还要求更加好
浸润之谮 指中伤他人的谗言逐渐发生作用
近悦远来 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尽美尽善 〖解释〗尽:极。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无缺。同“尽善尽美”。
节用爱民 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降志辱身 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指与世俗同流合污。
见义勇为 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见危授命 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见利思义 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简在帝心 〖解释〗指能被皇帝所知者。
既往不咎 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既来之,则安之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
季孟之间 这里指春秋时鲁国三家大贵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和势力最弱的孟氏。指在季、孟两者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计过自讼 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祸起萧墙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惠而不费 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患得患失 患:忧患。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怀宝迷邦 怀宝:具有才德;迷邦:让国家迷乱。旧指有才德而不出来为国家效力。
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红紫乱朱 古以朱为正色,紫为杂色。红紫乱朱指杂色混乱正色。比喻邪道取代正道
和颜悦色 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霭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和而不同 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好色之徒 喜欢女色、玩弄女性之人。
过犹不及 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龟玉毁椟 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
观过知仁 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怪力乱神 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故旧不弃 故旧:旧交,旧部下;弃:抛弃。不轻易抛弃老朋友、老部下。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论语成语有哪些带原句”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