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_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的问题。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同时分享一些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希望这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1.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2.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哪些成语是有历史典故的

3.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4.含有历史典故的成语

5.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6.来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_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有:

       完璧归赵、围魏救赵、退避三舍、毛遂自荐、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一鼓作气、千金买骨、讳疾忌医、卧薪尝胆、杀妻求将、惊弓之鸟、高山流水、一字千金、指鹿为马、焚书坑儒、

       图穷匕见、悬梁刺股、四面楚歌、约法三章、孺子可教、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手不释卷、金屋藏娇、暗渡陈仓、十面埋伏、

       投笔从戎、马革裹尸、多多益善、老当益壮、鞠躬尽瘁、三顾茅庐、煮豆燃萁、刮目相看、乐不思蜀、七步成诗、言过其实、七擒七纵等等。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哪些成语是有历史典故的

       有历史典故的成语如下:

       1、鞠躬尽瘁(诸葛亮):

       出自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释义: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1、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2、负荆请罪[fù jīng qǐng zuì]: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3、亡羊补牢[wáng yáng bǔ láo]: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4、滥竽充数[làn yú chōng shù]:滥:失实的,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廓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效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含有历史典故的成语

       

        1、望梅止渴

        典故: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

        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2、三顾茅庐

        典故: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3、四面楚歌

        典故: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

        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

        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4、卧薪尝胆

        典故: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

        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

        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

        公元前4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

        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

        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

        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

        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

        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

        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

        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

        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5、背水一战

        典故: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

        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

        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

        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

        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

        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

        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

        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

        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

        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含有历史典故的成语:

       卧薪尝胆 安居乐业 杯弓蛇影 唇亡齿寒 背水一战 草木皆兵 鞭长莫及 望梅止渴 四面楚歌?

       百折不挠 退避三舍 江东父老 悬梁刺股 围魏救赵 完璧归赵 三顾茅庐 破釜沉舟 出尔反尔?

       负荆请罪 鞠躬尽瘁?一字千金?一字之师?东山再起?一饭千金?图穷匕见?纸上谈兵?接竿而起

       1、鞠躬尽瘁(诸葛亮)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释义: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来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1、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

        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

        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2、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3、草木皆兵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出兵攻晋,前锋在安徽寿春洛涧被晋军打败。

        苻坚登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

        后来就用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4、完璧归赵

        战国时代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璧。

        赵王派蔺相如带着璧去换城。

        相如到秦国献了璧,见秦王没有诚意,不肯交出城池,就设法把璧弄回,派人送回赵国。

        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5、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

        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

        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

        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

        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

        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

        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1、负荆请罪

       拼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释: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举例造句: 我今特来寻贤弟,负荆请罪。

       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有两位重臣蔺相如与廉颇,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社稷,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负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2、望梅止渴

       拼音: wàng méi zhǐ kě

       解释: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举例造句: 鸾拆书看了,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典故: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途中没有水,带的水也早已喝完,士兵们渴得要命,纷纷停下乘凉,派出去找水的人也没发现水源,曹操急中生智,传令下去说前边有一梅林,时下正是产梅子的季节可以用梅子解渴,士气大振而快速前进。

       3、破釜沉舟

       拼音: pò fǔ chén zhōu

       解释: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举例造句: 只要我们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典故: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4、卧薪尝胆

       拼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释: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举例造句: 中国足球要想冲出亚洲,必须卧薪尝胆,刻苦训练。

       典故: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5、四面楚歌

       拼音: sì miàn chǔ gē

       解释: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举例造句: 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典故: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好了,关于“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