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成语故事四字成语有哪些_经典的成语故事四字成语有哪些呢
好的,现在我来为大家谈一谈经典的成语故事四字成语有哪些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答大家的疑惑。关于经典的成语故事四字成语有哪些的话题,我们开始说说吧。
1.中国成语故事有四个成语都有哪些?
2.名人经典四字成语故事
3.成语故事四字成语大全
4.四个字的经典成语故事大全
5.精选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三篇
中国成语故事有四个成语都有哪些?
1、《孔融让梨》
从前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懂事。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不少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们让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盘中的梨,发现梨有大有小,但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这个故事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讲给孩子听后,可以告诉他们要懂得谦让,礼让他人。
2、《守株待兔》春秋时期的时候,在宋国,有一位农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田里工作,一直到太阳下山才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有一天,农夫正在田里辛苦的工作,突然却远远跑来一只兔子。这只兔子一看到农夫就跑得又急又快,一个不小心,撞上了稻田旁边的大树,把自己的颈部撞断了,兔子当场倒地死亡。一旁的农夫看到之后,急忙跑上前将兔子一手抓起,然后开心地收拾农具把这只兔子带回家里,晚上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个人饱餐一顿。第二天,农夫继续到田里干活,可是他却没有以往专心了,一直东望望,西望望,希望再捡到兔子。农夫心想,天底下既然有这么好的事,自己又何必每天辛苦的耕田?从此以后,他整天守在大树旁,希望能再等到不小心撞死的兔子。可是许多天过去了,他都没等到撞死在大树下的兔子,反而因为他不处理农田的事,因此田里长满了杂草,一天比一天更荒芜。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明白想要收获,不能光等着坐享其成,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否则终将一无所获。
3、《狐虎威》从前有一座美丽的大森林。这里大树茂密,还有绿油油的草地,颜色鲜艳的花朵,小鸟在枝头歌唱,小动物在草地嬉戏玩闹。而狐狸也住在这片美丽的森林里。有一天清晨,狐狸睡醒以后,发现肚子很饿,便出门到处觅食。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正准备垂头丧气回家时,发现身后竟然出现了一只大老虎。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森林里的野猪啦,小鹿啦,兔子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跟往常很不一样,都很纳闷。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老虎信以为真。其实他受骗了。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这则故事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不过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一旦把戏被刺穿,它不仅会被野兽围攻,还会被被欺骗的老虎吃掉。
4、《掩耳盗铃》春秋时期,有一个人特别爱占便宜,甚至为了得到别人的东西,去偷盗。有一天,他路过一家人门前,发现门前挂着一个漂亮的铃铛,可是要怎么才能拿到呢?直接去拿的话,别人肯定会听到,如果别发现,就惨了。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他认为很好的办法。把自己的耳朵塞住,不久听不见声音了吗?于是,到了晚上,他就把棉花塞住耳朵,偷偷摸摸地跑来准备偷走铃铛。结果他的手一碰到铃铛,就被主人听见了,跑出来将他当场抓住!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自欺欺人。弄虚作的人虽然能够蒙混一时,但无法蒙混一世,他们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最终还是会露出马脚的。5、《拔苗助长》宋国的时候,有一位农夫,嫌自己种的秧苗长得太慢,整天忧心忡忡。有一天,他又如往常一样去田里干活,看着这些秧苗,似乎一点没长,于是他开始冥思苦想,要用什么办法使地里的秧苗长得快一些呢?忽然他灵机一动,跑到田里把禾苗一个个地拔高,看着地里的秧苗一下子长高了不少,他开心极了。收拾好农具就准备回家。一到家就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干了不少活,总算让田里的秧苗长高了一大截。家人觉得奇怪,赶紧跑到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全都枯萎了。宋国人知道后一脸懊悔。很多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一味地求快,反而忽略了其根基。不该急于求成,否则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名人经典四字成语故事
1、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2、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3、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4、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5、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6、一字千金
战国时期,秦王嬴政年幼继位,由相国吕不韦辅政,为了笼络人心,增强实力,吕不韦组织人编写《吕氏春秋》,并把这一部10多万字的书挂在咸阳的门市上,宣布谁能指出书中不足,增加或删除其中一字者,赏给其千金。7、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8、一鼓作气
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9、暗度陈仓
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10、悬梁刺股
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到秦国游说失败,为博取功名就发愤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
11、背水一战
西汉三年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刘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用计将其引至河边,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刘歇,消灭赵国。12、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明,让光明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慨,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13、刻舟求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也可称为路过江的人),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匆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本来的地方。
14、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爱好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爱好龙,就来到叶公家访问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匆忙躲起来。本来,叶公爱好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龙。
15、沧海桑田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现在海水又退了一半。
16、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清朝思想家龚自珍面对腐败的清,主张改革,提倡禁烟,得不到朝廷重用。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诗一首:“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7、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称为“_”礼。很多人对_礼不理解,向孔子请教。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_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
18、长风破浪
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19、拔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20、一叶障目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妻子气愤说看不见。他就拿这片树叶去街上行窃,被抓后说:“我一叶障目,你们能看见吗?”
成语故事四字成语大全
名人经典四字成语故事历史上的成语故事非常具有可读性,以下是我收集的成语故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名人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一
成语: 胸有成竹
拼音: xiōng yǒu ch?ng zh?
解释: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有一位学问好、品格高尚的人叫文同,他很喜欢竹子,经常在竹林中散步,仔细观察竹子生长的情况、枝叶伸展的姿态、竹笋成长的细节以及在四季中的变化。他对竹子非常熟悉,闭上眼都能想出竹子的样子,一有时间就在家里画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远近闻名,许多人千里迢迢地赶来请他画竹。
晁补之是文同的知心朋友,常和文同喝酒赏竹,最爱看他画竹。有一位年轻人想向文同学习画竹,先向晁补之请教文同画竹的秘诀,晁补之说:当他画竹时,已经心里面有竹的影子了,这就是他独到的地方。
名人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二成语: 行将就木
拼音: x?ng jiāng ji? m?
解释: 行将:将要;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
成语故事:
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硼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死。骊姬还要陷害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公子重耳和夷吾。他俩只得逃走。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兵闻讯而来。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说服他们别这样做,并且逃往狄国。跟他一起去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赵衰等人。狄国出兵攻打一个部落,俘获了叔隗和季隗姐妹俩,随即把她俩都送给了重耳。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条、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后来,从晋国秘密传来一个坏消息:晋国的主公要派人谋刺重耳。原来,与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献公去世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他怕兄长重耳回国争位,派出刺客谋害重耳。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逃到齐国去。临走前的晚上,他对妻子季隗说:夷吾派人来谋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齐国去。你留在这里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季隗伤心地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还嫁什么人!我一直在这里等待你就是了。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一位姓姜的姑娘嫁给他,还赠给他二十辆用四匹马驾的大车。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但跟随他的人都认为不该老呆在这里,姜氏也认为重耳应该离开。她和狐偃商议后、把重耳灌醉,载上车送出齐国。一行人到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都没有被接纳下来。后来到秦国,秦穆公热情接持了他们,并把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恰好这一年夷吾生病死去,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名人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三成语: 兴高烈
拼音: x?ng gāo cǎi li?
解释: 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原指神,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成语故事:
稽康,字皮夜,他是魏晋之间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风度翩翩,文才超群,当时便有许多人倾慕他。稽康一生写了不少诗和论文。他在诗中曾一再提到环境的险恶。?鸟尽良弓藏,谋极身心危,吉凶虽在己,世路多险峨。?这些诗句对当时的现实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的论文,则观点鲜明,论点集中,具有根强的论辩力,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揭露和对礼法之士的批判。如他在《养生论》中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批判士族中的人过着?声色是耽?的纵欲生活,尤其对又想长寿又要享乐这类人的心理刻画更是特别精。他说,这类人?欲之患其得,得之惧其失,苟患失之所不至矣。在上何得不骄,持满何得不溢,求之何得不苟,得之何得不失那!?稽康就是这样,把魏晋士大夫那种得失急聚、生死无常所产生的极为贪婪的变态心理一语破的,刻划得淋漓尽致。
四个字的经典成语故事大全
四字成语故事:画蛇添足、守株待兔、胸有成竹,其有关内容如下:1、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负面作用。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故事中一个门客为齐王画蛇,但他在蛇的身上画了许多花纹,反而使得蛇变得不伦不类,失去了蛇的灵动和神韵。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那些不必要的修饰和夸张。
2、守株待兔:比喻固守旧有经验或方法,不思进取。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物》,故事中一个农夫在固定的地方栽种,偶然捉到一只兔子后便不再工作,等待更多的兔子自己送上门来。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过于依赖旧有的经验或方法,而忽略了变化和创新的人或事物。
3、胸有成竹:比喻做事前已有周密的准备和安排。这个成语出自《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事中描述了文与可在画竹子前,先对着竹子仔细观察和琢磨,直到完全把握了竹子的形态和神韵,才动笔绘画。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做事有、有准备的人或事物。
成语的相关内容
1、成语的起源和形成: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典籍、历史、民间故事等。在中国古代,成语主要来源于经典文献、历史、民间故事等,如“画蛇添足”、“守株待兔”、“胸有成竹”等。这些成语经过长期的演变和流传,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形式和含义。
2、成语的意义和特点:成语的意义和特点也是其独特之处。首先,成语的含义深刻而富有哲理,往往能够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道理或思想。其次,成语具有形象化的特点,其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增强其表现力和感染力。
3、成语的应用和影响:成语在汉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首先,成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进行语言交流和写作的重要工具。其次,成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精选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三篇
篇一四个字的经典成语故事
趋炎附势
宋真宗时,聊城人李垂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著作郎、馆阁校理等官职。
李垂很有才学,为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作风非常反感,因此得不到重用。
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用阿谀奉承的卑劣手法获取真宗欢心的。他玩弄权术,独揽朝政。许多想升官的人都不住地吹捧他。
有人对李垂不走丁谓的门道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从未去拜谒过丁谓。
李垂说:“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公正处理事务,而且仗势欺人,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他?”
这话后来传到了丁谓那里,丁谓非常恼火,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当官。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了台,李垂却被召回京都。
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想推举你当如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等官员)。不过,当今宰相还不认识你,你何不去拜见一下他呢?”
李垂冷静地回答说:“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我年纪大了,见到有的大臣处事不公正,就常常当面指责他。我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来换取他们的荐引和提携呢?”
他的这番话又传到了宰相耳里。结果他再次被挤出京都,到外地当州官。
后来,“趋炎附势”这一成语用来形容走权门,或奉承和依附有权势的人。
篇二四个字的经典成语故事
千虑一得
晏婴是齐国的大夫。他父亲死后,由他继任齐国的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王朝的相国。晏婴为人正直,当官清廉,生活非常俭朴,上至君主、下至百姓,对他都很尊敬。
一天,晏婴正要吃午饭,刘景公派了一个人来见他。晏婴因为对方是君王派来的而特殊款待,当场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请来人共进午餐。当然,他这顿饭没有吃饱。
景公知道这件事后,感叹地说:“相国家里竟然如此贫困,我一直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
说罢,景公命人给晏婴送去千金,以供他接待宾客之用。不料,晏婴不愿接受,叫来人带回。景公命人再送,他仍然不肯收下。
当景公命人第三次送来时,晏婴对来人说:“请禀报大王,我并不贫困。大王给我的俸禄,不仅足够我供养家人、接待宾客之用,还可以用来接济穷苦百姓。所以,我不能接受大王额外的赏赐了!”
送金的人也感到非常为难,对晏婴说:“相国,我是奉命办这件事的。您这次又不愿接受,叫我如何去回报大王呢?”
晏婴想了想,说:“既然如此,我和你一起进宫,让我当面向大王辞谢。”
晏婴见了景公,感谢他对自己的厚爱,并表达了作为一个臣子,能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不能有过多的财富的想法,请求他不要勉强让自己接受额外的赏赐。
景公听了这番话,对晏婴更敬重了,但还是要把千金赐给他。景公还举了一个例子:齐国以前的贤相管仲,为齐桓公成为当时各诸侯国第一个盟主立了大功。桓公赏给他许多封地,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晏婴为什么要推辞?
晏婴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圣人千百次考虑,总有一次失误;笨人千百次考虑,总有一次正确。也许管仲考虑这件事有失误;而我虽然笨,这件事处理得可能正确。”
景公听他说到如此地步,只好作罢。
篇三四个字的经典成语故事
完璧归赵
战国时期,美玉“和氏璧”由于质地优良,因此扬名天下,成为都想一睹的至宝。后来,这块宝玉被赵惠文王所拥有。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听说此事,便想霸占此玉,并借机欺辱赵王。于是,秦王提起笔来给赵王写了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
赵王接到这封信件,明知这是秦王使诈,想将美玉骗到手,可是要是不把玉给他,他又会把此事当做借口,攻打赵国。而当时秦强赵弱,一打起仗来,赵国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赵王对此事无法决断,因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愁得不行。
这时,有人对赵王说,平民蔺相如是个饱学之士,经常帮人解决难题,如果请他到宫殿上商议,或许能出个好主意。赵王听说赵国有此奇人,心中非常高兴,忙派人宣蔺相如来见。
蔺相如见到赵王后,就请求由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走一趟。他说:“如秦国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那么这笔买卖也挺合算,我就把玉留在秦国;如果他们没有献城的诚意,我再把玉完整无缺地送回我邦。”
赵王虽然觉得这样做也太冒险了,但又想不出别的主意,只好拜蔺相如为使者,命他到秦国去献和氏璧。
蔺相如到了秦国,来到秦王宫中,把和氏璧双手奉上。秦王将美玉捧在手中,喜不自胜,根本不提用十五座城交换的事情。
蔺相如看秦王并无献城之意,便赔着笑脸对秦王说:“这块美玉上有一块瑕疵,不注意看还真看不出来,待小臣指给您看一看。”
秦王虽然狡诈,也中了蔺相如之计。他一心想看瑕疵到底在何处,就把美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手捧美玉,靠在柱子之上,怒气冲冲地说:“依我看来,您并不想把十五座城交给赵邦,只想欺辱我国,让天下人看我家大王的笑话!所以我用计调回宝璧。您如果逼迫我,我的脑袋和美玉就在柱子上一块碎了!”
秦王一心想得到美玉,生怕有所损坏,急忙从旁劝阻。他一面表示绝不食言,一面答应斋戒几日后举行迎璧大典,让蔺相如将和氏璧正式献上。
蔺相如根本信不过秦王,回到住处后就将和氏璧交给随从,让他将璧送回赵国。
到了秦王举行典礼的那天,蔺相如严肃地对秦王说:“我已派人将和氏璧送回我国,您如果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献与我国,我国大王一定会将和氏璧给您送来。如果不这样,您即使把我杀死也无济于事。因为天下之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义的!”
秦王勃然大怒,但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得放蔺相如回国。
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下盖世奇功,赵王就将他由一介平民封为“上大夫”,位列朝堂之中,专门为君王出谋划策。
篇四四个字的经典成语故事
百折不挠
桥玄,字公祖,乐汉睢阳(今河南商丘)人。他性情刚直,嫉恶如仇,敢于同坏人坏事斗争。
桥玄年轻的时候,在本县当功曹。有一次,豫州刺史周景来到睢阳,他向周景揭发了豫州“陈国相”羊昌的罪恶,请求周景派他去查办。周景同意后,桥玄首先把羊昌的宾客全部抓起来,详细调查羊昌的罪行。
羊昌的靠山、当朝大将军梁翼知道这个消息,派人飞马传来檄文搭救羊昌,周景也接到圣旨,要他召回桥玄。桥玄退还檄文,更加抓紧办案,终于使羊昌受到惩罚。桥玄也由此出了名。
汉灵帝时,桥玄当上了尚书令,他掌握了太中大夫盖升仗着与灵帝有交情,在做南阳太守时大肆收受贿赂、搜括大量财富的事实,就向汉灵帝上奏,要求罢免盖升,抄没他搜括来的财产。汉灵帝不但不查办盖升,反而升了盖升的官。桥玄于是托病辞职,回了老家。
桥玄在京城任职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十岁的小儿子在门口玩,突然有三个强盗劫持了孩子,冲到楼上,向桥玄勒索财物。消息传开,校尉阳球向河南府尹、洛阳县令带兵包围了桥玄的家。
阳球等怕动手时伤了孩子,不敢进攻,桥玄大声喝道:“强盗无法无天,难道能为了我的孩子而放纵这些恶贼吗!”
他催促阳球等发动进攻,杀死了强盗,他的小儿子也因此丧生。
桥玄死时,家里没有什么遗产,殡葬也非常简单,他坚毅果断、勇往直前的精神,受到人们的赞扬。东汉文学家蔡邕在《太尉桥玄碑》中说:“他的性情严肃,嫉恨奢华,崇尚俭朴,有百折不挠、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决不改变自己的意志的气概。”
篇五四个字的经典成语故事
胆小如鼠
南北朝时,有一个十分胆小的人,名叫元庆和,他本来是北魏时期的官员,担任刺史一职。
一天,他的手下找到他:“大人,敌人已经攻到城下了,我们是不是要跟他们决一死战?”
而他双手发抖的说道:“不,不...,,传令下去,让所有的将士放下兵器,准备投降..."虽手下极力劝阻,可他好像心意已定,出城投降。
从此,他所掌管的区域全部划入了梁朝的版图。
梁武帝得知此事倍感诧异:”元庆和竟然投降,就封他为‘魏王’吧!
几年后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又一次元庆和奉了梁武帝的命令,带领梁朝的将士去攻打东魏的项城。
他的士兵报告道:”报告王爷,大军已经到达项城了,听闻东魏的大军没多久也会到达那里。”
元庆和谨慎地说道:“你知道东魏的大军多少人吗?”士兵信心满满地说“大约有三万人!”
元庆和如晴空霹雳一般,被彻底惊到了。神色慌张地说道:“快,,快传令下去,马上撤退。”士兵们不情愿的按照他的旨意照做了。
梁武帝得知,大怒,立刻传元庆和!骂道:“岂有此理!你这样就退兵!胆子简直小得像老鼠一样!看来,你不适合替‘朕’打天下,‘朕’要把你贬农村养猪去!成语也就由此而来了。
凿壁借光
汉朝时,有个少年时叫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吴市吹萧
春秋时,楚平王听信谗言,将太子建的师傅伍奢及其长子伍尚杀死,又派人去抓逃亡的伍奢的次子伍员(即伍子胥),并在各关口接着伍员的画像,以便捉拿归案。在离昭关不远的地方,伍子胥遇到了一个名叫东皋公的老人。他非常同情伍子肯的不幸遭遇,便让伍子胥在他家住下,等待时机,设法混出昭关。几天后。东皋公找了一个容貌与伍子胥差不多的人,让他穿上伍子胥的服装出关。过关口时,故意装得慌慌张张,结果被守关将士抓住。关口士兵以为伍子胥已经抓住,放松了警惕。就在这时候,伍于胥扛着一只装载行李的大口袋,在东皋公的掩护下,混出了昭关。等守将发觉抓错了人,伍子胥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到吴国的都城时,他已没有吃的东西。于是他披发赤膊,装成要饭的,在吴都热闹的街市上,鼓起腹吹萧唱曲,以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他悲哀地唱道:“呜,呜,呜天大的冤屈无处诉。宋国、郑国一路跑;孤苦伶订谁帮助?杀父大仇不能报,哪有脸面做大夫?到如今吹萧要饭泪纷纷,定要吹出有心人。”
缘木求鱼
公元前319年,孟子周游列国,第二次来到齐国。这时候,齐宣王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正准备攻打邻国。孟子反对战争,想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可怎么才能说服固执的齐宣王呢?于是,孟子与齐宣王进行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孟子问:“大王心中的愿望是什么?”齐宣王知道孟子要来说服自己,所以他笑而不答。孟子接着问:“是因为食物不够肥美,衣服不够轻暖,还是色彩不够艳丽,音乐不够美妙?要不就是因为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吧?这些,臣子们都全部能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接着说:“那您最想要的,一定就是开拓疆土,收服秦国、楚国,统治中国,安抚边疆。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就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啊(原文是:‘犹缘木而求鱼也’)。”齐宣王吃了一惊,忙问:“为什么?” 孟子连忙说:“大王想一统天下,是以弱击强,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可如果大王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里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这样,天下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成语“缘木求鱼”意思是爬到树上去找鱼,它常被用来比喻做事情时,如果方向、方法错误,就一定达不到目的。缘,沿着,顺着。好了,今天关于“经典的成语故事四字成语有哪些”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经典的成语故事四字成语有哪些”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