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

2.治国平天下前一句是啥论语?

3.“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4.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意思

5."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6.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意思

7.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哪里?

治国齐家平天下_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意思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一句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出处《礼记·大学》

修身,简单地说,就是修身养性。使自己的心境修为在常人之上,而不单单是有一技之长。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齐家,家为社会的最小整体单位,如何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同样是一门大学问。

治国平天下,其实这为两个词,治国是指治理诸侯国,平天下是指使天下黎民百姓安居乐意,但是现代我们可以把它合并说来。

扩展资料: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思想相结合。

《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大学》里的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只有这样,他们无生产能力的剥削生活才能得以巩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

意思是先修养品性,才能管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才能使天下太平。

修身:简单地说,就是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

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效仿学习的样板。

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1、原文白话翻译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治国平天下前一句是啥论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指一个人能完善自己,就能经营好自己的家。自己的家也能经营的不错的人,也能把国家治理好。连国家都能治理好,那么他也一定能帮助统治者平定天下。

一、释义:

1、修身: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

2、齐家:就是管理好卿、大夫的邑。

3、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4、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二、出处

选自南宋的曾参《礼记·大学》。

三、分类

儒家经典。

四、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时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邑;要想管理好自己的邑,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邑;邑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文赏析:

全文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性: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

儒家"平天下"的意思是指要达到天下均平的社会理想状态,更多的是指一种在等级秩序基础上的平等和公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处:《礼记·大学》。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

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和智力修养到完成一项外在的事业,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立足于修身、修身、至诚、至诚和修身。

格物:在阅读和实践中寻求知识,然后明辨是非。致知:从推理的原因出发,去探索原始知识。

诚意:诚信是诚实的思考。老实说就是消除各种不安情绪,不要被物质欲望所掩盖,并使心灵安静。修身: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修养。齐家: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治国:以德治国,实行德治和以仁慈治国。

从儒家思想来看,这些都是一个君子所必备的品质。

出自《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这是大学的八项:考虑事情,给予知识,真诚,诚实,培养修养,维系家庭,治理国家,平衡世界。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提高 自身 修养 ,理好家政,治理好 所在 的地区,最后使全国 安宁

成语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 天下 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近义词: 治国齐家

成语语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意思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原文: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注释:

从“物格而后知至”到“国治而后天下平”,则是反向逆推。指出在一个前提得以实现的情况下会产生的结果。天下的万事万物,如果能够推究出其内在的“理”,就会真正地丰富人的知识,人的知识得到丰富了,就套使得意思所发,自然诚实无欺章思诚实了,心便有了主干,也就不会偏颇邪僻了。心志端正而不受外物诱惑,身子自然便会修洁。

“物格”意即得到“圣人的教化”,此即“读圣贤书”。南宋文天祥在《正气歌》里提到:“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最后又在《绝笔文》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孰几无愧!”读圣贤书,就是要学作圣人,这就是《大学》的意旨啊!

要学作圣人,就要接受圣人的教化。接受圣人的教化,即可获得致善恶是非的标准。懂得善恶是非的标准,才能真诚地看待自己心思的正邪,学做圣人的过程,就在于秉持圣人之教,以遏恶意之既萌,以扬善念之未生。未生已生,则心无偏邪。心无偏邪,才能明见自己的“明德”。明见自己的“明德”,就是“身修”。

本节所说的是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到“致知在格物”,再从“物格而后知至”开始的循环往复的文字。这种将上一节话的反复说明,迭相诠释,极堪玩味。《周易·咸彖》上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周易·咸象》又说:“咸,君子以虚受人。”《孟子》则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这些话的意思是说只有虚才能通,通则感,感则善。圣人之所以和平天下者,能感人心而已。

身修之后,足以为一家表率,这样家庭便自然而然地会治理好。在家齐的基础上,国治与天下平也扰不是难事了。这便是古人幻想的治平道路。即全从自身做起,从而推己及人,以道德的力量、教化的力量去影响他人,感化他人,从而达到最高的治平政治理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用功修身的人所必经的自修阶段。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身修之后所产生的良好效果。所以作者坚信在八条目中,修身是最关键的一环,是普天之下,不分贵贱都应遵守的真理。

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赖于明明德于一己之身,一己之身尚且昏暗而不能自主,又如何要求他人明其明德呢?其他人不能明其明德,不要说治国、平天下,连齐家都起不了。所以下文要接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哪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是:先修养品性,才能管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才能使天下太平。此句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敏返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耐猛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先进行自我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桥亩饥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平民,一切都以修身为根本。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释义: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原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扩展资料

一、成书背景

《礼记·大学》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理解,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

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二、赏析

思想政治教育类似的概念的出现及精确概念的出现历史并不久远,但思想政治教育却是一个久远的话题。随着阶级统治的出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并发展。这种教育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思想家及其经典著作中凸显出来,《大学》就是一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著作。

《大学》着重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亦称为“三纲领”。

《大学》将个人的学习、教人、政治等几个过程自然地联系起来,以道德观念的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使得八条目实际上成为一个过程和整体,构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

它的基本思想是教育要服从于封建道德和政治,因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宋以后,被收入“四书”,成为封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

百度百科-礼记·大学

百度百科-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