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优秀教案_成语故事优秀教案设计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它的今日更新更是备受瞩目。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成语故事优秀教案的最新动态,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1.成语故事守株待兔教案

2.铁杵磨成针幼儿园教案

3.《掩耳盗铃》幼儿园教案

4.中班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教案?

5.幼儿园语言课成语故事教案

6.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_成语故事优秀教案设计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守株待兔”的由来。

       2、理解“守株待兔”的寓意,体验不劳而获是不会成功的。

       活动准备:

       1、《守株待兔》动画视频、农夫、兔子的手偶。

       2、“守株待兔”寓意的相关若干幅。

       活动过程:

       一、通过猜测,引出主题,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农人”:“这是谁啊?”(这是一个宋国时期的农人)

       2、教师出示“兔子”:“这是谁啊?”(兔子)

       3、“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么一起来听听看。”

       二、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成语“守株待兔”的由来。

       1、教师讲述故事开头至“等着兔子跑过来撞死”。

       提问:

       (1)“他是在什么地方捡到兔子的?”(树桩旁)

       (2)“兔子是怎么死的?”(自己不小心撞死的,是碰巧,是偶然遇上的)

       (3)“农人捡到兔子后,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5)“你觉得兔子还会再来吗?为什么?可是那个农人一直相信它会再来。”(幼儿猜测)

       2、“他到底有没有等到兔子呢?我们继续往下听这个故事。”教师继续讲述故事至最后。

铁杵磨成针幼儿园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望梅止渴中班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梅止渴中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学习成语故事"望梅止渴"的含义,理解故事内容,理解词语“望、止”“沉思”的含义。

        2、通过故事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3、初步体会成语的结构特点,对成语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梅子每人一颗。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品尝梅子,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1、教师:你吃过梅子吗?你感觉吃梅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请幼儿品尝梅子,说说自己的感觉。)

        2、教师:你听过有一个成语,叫做望梅止渴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

        (如果有幼儿知道这个成语,可以鼓励他说说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二、教师讲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出示挂图,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故事。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

        (2)究竟什么事望梅止渴呢?

        2、教师再次进行讲述故事,边讲述,边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3、请幼儿看着图书,进一步理解故事。

        4、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看着图书,试着说一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三、通过讨论,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它是什么意思?

        四、拓展经验,进一步了解成语。

        1、鼓励幼儿积极说 出自己知道的成语以及含义。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

望梅止渴中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学习成语故事“望梅止渴”的含义,理解故事内容,理解词语“望”“止”“沉思”的含义。

        2、通过故事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3、初步体会成语的结构特点,对成语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梅子每人一颗。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60—44、磁带/CD。

        活动过程

        一、品尝梅子,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师:你吃过梅子吗?你感觉吃梅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请幼儿品尝梅子,说说自己的感觉。)

        师:你听过有一个成语,叫做望梅止渴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如果有幼儿知道这个成语,可以鼓励他说说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二、教师讲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出示挂图,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故事。

        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

        师:究竟什么事望梅止渴呢?

        —教师再次进行讲述故事,边讲述,边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播放故事CD,请幼儿看着图书,进一步理解故事。

        —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看着图书,试着说一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三、通过讨论,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师: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它是什么意思?

        四、拓展经验,进一步了解成语。

        1、鼓励幼儿积极说出自己知道的成语以及含义。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

望梅止渴中班教案3

        活动目标:

        1、学习成语故事"望梅止渴"的含义,理解故事内容,理解词语"望""止""沉思"的含义。

        2、通过故事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3、初步体会成语的结构特点,对成语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梅子每人一颗。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60-44、磁带/cd

        活动过程:

        1、品尝梅子,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教师:你吃过梅子吗?你感觉吃梅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请幼儿品尝梅子,说说自己的感觉。)---教师:你听过有一个成语,叫做望梅止渴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如果有幼儿知道这个成语,可以鼓励他说说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2、教师讲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出示挂图,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故事。

        教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

        教师:究竟什么事望梅止渴呢?

        ---教师再次进行讲述故事,边讲述,边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播放故事cd,请幼儿看着图书,进一步理解故事。

        ---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看着图书,试着说一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3、通过讨论,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它是什么意思?

        4、拓展经验,进一步了解成语。

        ---鼓励幼儿积极说出自己知道的成语以及含义。

        ---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

《掩耳盗铃》幼儿园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铁杵磨成针幼儿园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铁杵磨成针幼儿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走进成语故事,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了解有关学习的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的内涵。

        3、积累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重点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明白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一、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谁来说说看。(指名学生自由回答)

        师: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很多成语还包含着生动有趣的故事呢?

        2、小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了解几个有关学习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

        二、故事一《铁杵成针》

        1、李白是唐朝非常著名的大诗人,可他小时候却非常的顽劣,成绩并不好,是什么事情让李白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变得勤奋好学起来呢?课件。出示思考题。

        2、学生观看视频《铁杵成针》。(思考:是什么事情让李白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变得勤奋好学起来呢?)

        3、指名学生回答。

        4、小结。是呀“铁杵成针”的故事也是对他后期的学习影响很大。也从这个故事中,李白也明白了这个道理。

        (出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学生读后,背一背。

        李白被人称为“诗仙”,是个很有才华的大诗人,但是,连这么有才华的大诗人都需要刻苦的学习,那么作为普普通通的我们,无论我们的天资如何,都应该持之以恒地努力学习。

        三、故事二《悬梁刺股》

        1、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好读书的人有很多,我们再来看看下一个故事,边看边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人读书很勤奋?

        2、学生观看视频《悬梁刺股》,指名回答。

        3、小结:面对学习,古人从来不懈怠,《悬梁刺股》的故事在三字经中也有记录了。

        出示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三字经》

        4、师领读,生齐读。背诵

铁杵磨成针幼儿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铁棒磨成针的道理,懂得不论做什么事,只要有决心,肯下苦功夫,就一定能做好。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止字旁,能读准多音字“朝”的字音,理解“铁棒、诗人、困难、进步、更加、功夫、不论、决心、从此、刻苦”等词语的意思。

        3、能仿照“谁正在什么地方赶什么”的例句,把句子写完整。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第二段中的两句话:“只要功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决心,肯下肯下苦功夫。”

        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要求理解的词语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感知词义,或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启发学生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实物:针、铁棒。问:这是什么?说说针和铁棒的样子。很粗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2、揭示课题:《铁棒磨成针》读题,题目里的生字想个办法记住它。

        二、自学课文,了解大意。

        1、铁棒到底能不能磨成针呢?请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课文共有几段?讲了谁,什么时候的故事?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

        评价、正音:诗、更、决、此

        3、卡片认读字词。

        4、训练朗读句子a、能!一定能!只要功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

        b、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决心,肯下苦功夫。

        5、说说课文讲了李白小时侯的什么故事。

        三、学习第1段。

        1、看文中插图,图中的少年是谁?找到书上写李白的`一段读一读。

        2、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学习后你知道了那些事情?

        3、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指导。

        指名读第二句。问:这里的“他”是指谁?“读书进步不快”指什么?李白读书进步不快?理解“贪玩、困难。”

        教学:困,用“捆”来记。[你在学习中,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对待的?

        4、读第1自然段。

        小结:李白小时侯是一个不努力学习的孩子。他后来改正了吗?你是从哪一段知道的?

        四、学习2-6段。[改为学习2-7段]

        1、自由读2-6段,划出李白和老大娘说的话。

        2、指名分角色读李白和老大娘的话。

        问:课文中两次出现“奇怪”,觉得奇怪的是谁?他为什么觉得奇怪?

        A、看到老大娘在磨铁棒,不知道为什么。(疑惑)

        B、听说老大娘要用铁棒做针。(不可思议,不可能。)

        3、用奇怪的语气读一读李白的问话。

        自由读,试读,指名读,齐读。

        4、老大娘是再怎么回答的呢?

        为什么老大娘说了“能”后,还要说“一定能”,而且用了两个感叹号?引读“只要功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什么是“功夫深”?

        用干脆、坚决的语气读第5段。

        5、听了老大娘的话,李白明白了什么道理?找到读读第6段。[指导朗读] 指名回答,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学生释疑。

        6、从此以后,李白怎样?以读代讲。

        “从此”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起?

        五、学习第7段。

        1、齐读第7段,李白怎么会成为有名的大诗人?他回怎么刻苦学习?

        2、认读“从此”,李白是从什么事情中明白要刻苦学习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3、能用“谁看见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写一句话。

        六、分角色读课文。

        七、总结课文,进一步明白此课文的道理。

        1、齐读全文,李白的两次问话应该读出奇怪的语气。老大娘的话读得干脆、坚决。

        2、启发想象:李白明白了道理后,在后来的学习中,他遇到困难会怎么想,怎么做?

        3、针对学生实际,结合课文中的道理,让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个故事,你在学习上如果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做?

        板书:

        铁棒磨成针

        有决心

        做事情---------成功

        下苦功

中班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掩耳盗铃》幼儿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掩耳盗铃》幼儿园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3、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1、在理 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 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 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掩耳盗铃》幼儿园教案2

活动目标

        1、阅读图书《掩耳盗铃》,感知成语故事的内容。

        2、仔细观察,发现图画中的细节,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

        3、通过专注的阅读和积极的讨论,知道故事主人翁行为的愚蠢可笑。

活动准备

        幼儿入手一本图书,与图书内容相同的幻灯片一套,铜锣一面。

活动过程

        一、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3页。

        1、教师:请小朋友仔细地看图,看过后想想有什么问题或者疑问。

        2、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问题。

        (看幻灯集体阅读图书第2~3页,引发讨论,激发阅读兴趣。)

        二、师生共同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引发第二次猜测、讨论

        1、教师阅读图书第2~3页,让幼儿知道画面的内容。

        2、师生共同阅读第4~5页。教师:小偷看见了什么?大钟漂亮吗?上面的图案怎么样?小偷想怎样?

        (观察画面上钟的图案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丰富词汇:图案精美。)

        3、阅读第6~7页,提问:小偷在干嘛?他将钟推动了吗?小偷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谁来学一学?

        (学一学动作和表情,体会一下小偷想得到大钟的迫切心情,为后面想办法搬走大钟的想象做铺垫。)

        教师:这两个点是什么?(小偷头上的汗珠)

        (这是一个细节的观察,更加明确小偷想偷大钟的意图,另一方面是一个暗示,暗示孩子从图画的细节中会有新的发现。)

        教师:这只钟怎么样?

        (学习词汇:又大又重)

        4、教师:这只钟又大又重,小偷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把它搬回家?请小朋友猜一猜。

        5、引导幼儿观察图书第8页的四幅小图,了解小偷的想法。

        提问:小偷究竟想了哪些办法呢?

        6、教师:小偷想了这么多办法,那他究竟会用什么方法把钟搬回家呢?他能如愿所偿吗?请小朋友接着把书看完。

        三、幼儿自由阅读图书(从第9页至结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

        1、幼儿自由阅读图书。

        (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从书中寻找答案的动机阅读,这样的自主阅读才是有效的。)

        2、师生共同看幻灯,观察了解图书第9页至结束的内容。

        教师:小偷用了什么办法呢?最后有没有如愿所偿呢?我们一起接着来看大屏幕。

        看到10~11页,配班教师敲锣。(敲响锣,让幼儿感受钟声的巨响,体会小偷的做贼心虚。)

        12~13页:教师:从哪里看出小偷吓了一大跳?他慌忙怎样做?

        14~15页:教师:钟声被捂住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小偷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16~17页:教师:这是什么?小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要笑呢?

        18~19页:教师:小偷拿大锤做什么了?

        20~21页:教师:小偷得逞了吗?他是什么下场?(教师针对每一幅画面,有意识地围绕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细节,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准确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四、集体完整阅读图书

        五、寻找图书中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教师:在这本书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地再看一遍书,找一找。

        (黑猫是这本书画面的经典设计,自始至终在画面上出现,能够更加烘托小偷自欺欺人的主题。)

        教师:找到秘密了吗?小偷想偷大钟,自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自始至终都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个小偷……

        (留白的方式诱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成语故事内涵的理解。)

设计思考

        1、改编读本和选材理由。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开展的初期,读本的选择多为国外引进的绘本,随着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感到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有许多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应当以适当的方式把它们传递给孩子,从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南京市部分喜爱读书并致力于幼儿早期阅读教学研究的教师收集了大量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并做了必要的筛选。我们认为针对学龄前阶段幼儿选择的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一是应重视和关注儿童的视角,尽量选择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内容;二是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作品内容是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理解的;三是作品应具有积极的思想情感,对幼儿的成长有正向的陶冶作用。我在教学中慎重地选取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并在文字上进行了精心的改编,努力做到文字表达既充分尊重原作品,又尽量浅显易懂符合大班幼儿认知的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审美性。我还与图画的创作者多次沟通、交流,合作完成了绘本的创作。

        2、朴实、有节奏的活动环节设计。整个活动由五个大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共同观察图书第2~3页,引发第一次猜测、讨论,激发阅读兴趣。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进行第二次猜测、讨论。第三个环节,幼儿自由阅读(从第9页至结束),师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理解。第四个环节,集体完整阅读图书,全面感知图书的内容。第五个环节,寻找图书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纵观整个活动环节,我力求简明而清晰,追求的是孩子和教师一起平静而投入地走进绘本里的阅读状态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考虑到《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故事,具有叙事性,故事情节推进的脉络比较清晰,有前因和后果,因而在活动环节设计上,我关注活动环节的推进合着幼儿感知《掩耳盗铃》故事的节拍,努力追求活动环节组织的节奏与故事叙事节奏的和谐共振,让朴实的活动本身对幼儿产生吸引力,使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自然流露。

        3、简约、生动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艺术以及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我认为阅读是需要阅读者安心、静心、定心的,投入地阅读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组织阅读活动时,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应讲究简约、生动。从课堂的氛围入手,引领幼儿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掩耳盗铃》阅读活动中,我只设计和运用了猜测讨论、动作模仿、自主阅读等为数不多且简便易行的教学策略,并以生动的方式落实这些教学策略,让简约的课堂充满活力。运用猜测讨论的教学策略,是抓住大班幼儿好胜的心理,由猜测引发的讨论,热烈而积极,有效地生成有意义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在观察图画书画面的基础上,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动作,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让孩子与角色间产生通感,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较准确地理解故事的内涵。活动中,教师还提供了一个让幼儿自主阅读图画书的机会。这个机会安排在整个阅读活动的中间,先前的阅读和猜测讨论引起了悬念,此时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寻找答案的期待自主地阅读,孩子们投入而积极,较好地起到了引领幼儿走进图画书静心阅读的作用。

        实践证明,早期阅读活动中简约而生动的教学策略的运用符合阅读活动本身的特质,且符合孩子发展需要。

幼儿园语言课成语故事教案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_成语解释

        拼音:yú gōng yí shān

        释义: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文字

        成语:

        愚公移山

        拼音:

        yú

        gōng

        yí

        shān

        解释: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成语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一座山叫太行,另一座山叫王屋。两座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进出家里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愚公突然对家人说:”我们全家一起合作,把挡在门口的两座大山移开,让门口的路可以直通到外面的大路上,你们看好不好呢?”儿子和孙子一听,都点头赞成说:”好呀!好呀!”。可是愚公的妻子却摇摇头说:”不可能的,你连搬一个土丘的力气都没有,还想搬移大山!就算你搬得动,那些挖出来的泥土石块,你要扔到什么地方去呢?”愚公和孩子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那有什么困难的!我们可以丢到海里面去呀!”

        第二天开始,愚公和他的儿子、孙子,三个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愚公的邻居京城氏和她的小儿子,也兴致勃勃地帮愚公一起做着移山的工作。这时候,有一个叫作智叟的老先生,忍不住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实在太糊涂了。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让你搬到你死掉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开来的!”

        愚公听了他的话,笑笑说:”智叟,你才糊涂呢!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去,只要我们搬掉山的一层,就少一层,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智叟没有话好说,只好走开了。

        后来,山神和海神知道愚公要移山的事情,害怕愚公一家人永不停止的搬下去,会把山搬光,把海填满,就跑去告诉天神,天神一听:”嗯!这个愚公真是有恒心呀!我来帮帮他吧!”天神就派了两个神仙去把王屋山与太行山背走,放到别的地方去,不再挡在愚公家门口了。

        从此以后,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难一直做,我们就说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定会成功的!

        大班成语故事: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清·内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愚公容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

        [近义]持之以恒铁杵磨针精卫填海铁杵成针锲而不舍

        [反义]虎头蛇尾有头无尾

        创作年代:战国时期

        作品出处:《列子·汤问》

        文学体裁:文言文

        作者:列御寇

        类别:古文 寓言故事

        发生地点:河南济源

        作者:列御寇

        寓言成语故事《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成语故事:

        北山愚公,年近九十,因屋前太行、王屋两座大专山阻碍出入,决心把山属铲平。智叟笑他愚蠢。愚公说,我死有子,子又有孙,孙又生子,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每天挖山不止。上帝为之感动,派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

        愚公移山的成语解释:

        成语:愚公移山

        拼音:yú gōng yí shān

        简拼:ygys

        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

        示例: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发扬~的精神。

        近义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始终不渝

        反义词:虎头蛇尾、有头无尾

        语法:作主语、定语、宾语;指人的毅力

        愚公移山 的成语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5)中班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教案扩展阅读

        愚公移山

        成语拼音:yú gōng yí shān

        成语解释: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成语出处:《列子 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愚公移山主谓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正音:愚,不能读作“yū”。

        成语辨形:愚,不能写作“禹”。

        近义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反义词:虎头蛇尾、有头无尾

        成语例子: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愚公移山 成语故事

        在中国。

        故事说的是。他却说。这与故事中的愚公家乡并不相符。

        后来?

        当地人说。难道愚公的故乡并非是在这里吗,人们根据吕三太的事迹,地质运动留下的断裂和褶皱,那只不过是亿万年前,把两头打架的牛分开,村东的这个山拗在很久以前并非眼前的景象。

        愚公移山只是一个传说,行进在

        这雄山大道上,依照地理位置来看,背靠巍巍太行山,人们送给他一个绰号“别倒山”。

        山拗崖壁上的纹理,“出山难、愚公井等所谓的遗迹,但是?

        这是位于王屋山脚下的中华愚公村,因苦于门前太行,那时确实有座从王屋山主峰绵延来的大山梁:“即使我在有生之年不能铲平这座山,脾气倔强。看见这些愚公故居,愚公不是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吗,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苍,生长在太行山区的济源人自古以来确实像愚公一样被行路难的问题所困扰、王屋二山,我们没有一丝山城行路难的体会,村里的人都说这是愚公挖山留下的痕迹:有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名叫愚公?

        传说吕三太是个力大无比的人。他的邻居智叟讥笑他不自量力,酷似曾被人挖过,这里真是愚公的家乡吗,神仙把大山背走了,编写成了那个著名的寓言---愚公移山,这里就是老愚公的家乡。

        扎向太行,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最终把山铲平,许多人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熟知这个故事了。由于他力气大,王屋山全部处于其境内,还有这尊扛锄头的愚公塑像,愚公的故乡确实应该在这里,可是我的子孙后代会继承我的事业、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后来。

        济源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扑入视线的是一条条阳光大道,一路上提速换挡,这里的愚公村也是今天人们为了使这个故事有所依附才命名的。村里人说,一次他一手抓住一个牛头的角,难于上青天”,地质专家却告诉我们?怎么会留有这些遗迹呢,但是,智叟就是在坐这个山头的亭子里冷嘲热讽的,我们不禁心生疑问

        儿童成语故事愚公移山图

        愚公移山成语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一座山叫太行,另一座山叫王屋。两座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进出家里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愚公突然对家人说:”我们全家一起合作,把挡在门口的两座大山移开,让门口的路可以直通到外面的大路上,你们看好不好呢?”儿子和孙子一听,都点头赞成说:”好呀!好呀!”。可是愚公的妻子却摇摇头说:”不可能的,你连搬一个土丘的力气都没有,还想搬移大山!就算你搬得动,那些挖出来的泥土石块,你要扔到什么地方去呢?”愚公和孩子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那有什么困难的!我们可以丢到海里面去呀!”

        第二天开始,愚公和他的儿子、孙子,三个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愚公的邻居京城氏和她的小儿子,也兴致勃勃地帮愚公一起做着移山的工作。这时候,有一个叫作智叟的老先生,忍不住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实在太糊涂了。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让你搬到你死掉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开来的!”

        愚公听了他的话,笑笑说:”智叟,你才糊涂呢!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去,只要我们搬掉山的一层,就少一层,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智叟没有话好说,只好走开了。

        后来,山神和海神知道愚公要移山的事情,害怕愚公一家人永不停止的搬下去,会把山搬光,把海填满,就跑去告诉天神,天神一听:”嗯!这个愚公真是有恒心呀!我来帮帮他吧!”天神就派了两个神仙去把王屋山与太行山背走,放到别的地方去,不再挡在愚公家门口了。

        从此以后,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难一直做,我们就说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定会成功的!

        幼儿成语故事 愚公移山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幼儿园语言课成语故事教案的目的是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成语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园语言课成语故事教案,欢迎阅读。

活动目标:

        1、在理解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园小朋友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2、通过多种形式巩固所学过的'成语,激发幼儿园小朋友对中国丰富的语言文化的兴趣。

        3、丰富幼儿园小朋友的语言,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一至十中文、阿拉伯数字卡;图书、成语字卡若干;

        2、表情类、动物类成语图卡若干。

        3、油画棒、白纸。

活动过程:

        一、通过书的排序,巩固一至十的成语。

        1、幼儿园小朋友选择一本图书,提问:你选择的是什么图书?它的价钱是多少?

        2、请幼儿园小朋友按从最便宜到最贵的价钱顺序给书排序。

        3、引导幼儿园小朋友复习一至十的成语。

二、游戏《成语对对碰》,巩固所学成语。

        每两个幼儿园小朋友为一组选择两张,组成一个成语。游戏进行2~3次。

三、听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1、幼儿园小朋友边看大图书,边猜故事情节。

        2、告诉故事名称,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3、通过探望与讨论,帮助幼儿园小朋友理解故事的寓意,教育幼儿园小朋友遇事要灵活。

        4、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启发幼儿园小朋友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四、通过看,巩固所学成语,并对成语给以分类。

        1、动物类

        2、表情类

        3、其他

五、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园小朋友创造性的表现学过的成语。

        1、教师做动作,幼儿园小朋友猜成语。

        2、个别幼儿园小朋友做动作,幼儿园小朋友猜成语。

        3、教师出示成语字卡,幼儿园小朋友做动作。

        4、在音乐伴随下,幼儿园小朋友自由发挥表演成语。

附:《郑人买履》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尺子。可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却发现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对卖鞋的人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来再买。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张张地跑到集市。这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却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脚。

        寓意: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成语故事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成语故事。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教学重点: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教学过程:一、复习生字词

        填字成词。

        自相( )盾 画龙点( ) ( ) ( )充数 张口( )舌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教案《(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成语故事》。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_____________,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五、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挑战题

        1.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可补充以下几点:

        (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3)当齐泯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A. 小班接成语龙教案

        语文知识、能力整合的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活动主题:成语接龙。

        活动年级:二年级

        活动内容:收集成语。

        活动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教学过程 :

        1、讲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成语和成语故事?把喜欢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好吗?(学生讲故事)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谈感受)许多成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吧!

        2、说成语:今天,我们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成语接龙”(首尾相接)快快开动脑筋,想想你知道那些成语。

        (每组10人,到前面说成语,说不上来即被淘汰,看谁取得最后胜利)

        3、识字:

        1)、出示第一组成语,学生自由读,认识生字。

        2)、出示“寸、益、彰”三个字,读字音,交流识字方法。

        4、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二、三组成语。

        5、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所得。

        6、讲成语故事。

        1)、学生自愿交流。

        2)、听了故事后你知道了什么?

        7、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2)、找出自己觉得不好的字,教师范写指导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自己评评,看看有哪些进步。

        5)、同桌互评,共同进步。

        8、练习:

        1)、把成语填完整。

        ( )苗( )长 ( )到渠成 ( )井( )天 取( )补短

        2)、把你收集到的成语写下来,和同学互换。互相读一读,记一记。

        9、课外阅读指导。

        找成语故事读一读,积累几个你喜欢的成语。

        B. 大家都给介绍一些“带拼音的课外阅读”的书,内容可以是:儿歌、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

        《白色童话》《银色童话》(这一系列)《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这一系列)

        C. 语文《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板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专后都有一个含属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后来被编译成《成语故事》系列图书。

        D. 大家都给介绍一些“带拼音的课外阅读”的书,内容可以是:儿歌、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

        《白色童话》《银色童话》(这一系列)《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这一系列)

        E. 成语故事,阅读感想。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小学生成语故事》,这本书精选了一些最常见、最简单实用的成语,通过故事的形式让读者容易理解当中的意思。每个成语故事除了交待了该成语的由来、含义及背景,并配有“近义词”与“反义词”。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学习到更多的语言知识,熟悉当中的典故,并能从中领悟到不少的道理,一方面在写作时学以致用,提高我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增长了我的课外知识,让我更懂得待人接物。阅读课外书的益处多多,我要在日后的时间多阅读,增长知识,增长阅历。

        F. 成语故事的研究报告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对于成语,我们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我们在阅读和习作中经常遇到成语;说陌生,是因为我们对成语中蕴含的知识知之甚少,或者干脆并不了解.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小组决定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进行研究,初步了解成语中蕴含的古代名人故事和著名历史事件,培养学习成语的兴趣,加深对成语的了解.

        二,研究方法

        1,通过网络,辞典和书籍等渠道,搜集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2,列成表格.

        3,通过调查搜集和整理,从中发现什么,思考今后应当怎样做.

        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成 语

        出 处

        历史时期

        历史

        人物

        历史事件

        成语的意义

        过门不入

        《列子·杨朱》

        夏代

        禹

        禹是鲧的儿子.尧命鲧治水,鲧的治水方法不对头,积土阻水,结果失败.新帝舜命禹继续治水.禹经过整整十三年,终于制服了洪水.

        比喻忠于职守,公而忘私.

        退避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春秋

        晋献公,申生,重耳

        重耳对晋献公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居三舍.

        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洛阳纸贵

        《晋书·卷九十二·文苑传·左思传》

        晋代

        左思

        左思用十年,写成《三都赋》,深获好评,由于当时没有印刷术,人们争相抄写,致使洛阳纸张价格上涨.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草木皆兵

        《晋书 苻坚载记》

        东晋

        谢石,谢玄

        《晋书 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 '怃然有惧色."

        比喻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按图索骥

        《艺林伐山》

        春秋

        孙阳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

        如火如荼

        《国语·吴语》

        春秋

        夫差

        这个成语来源于《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增,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旗,丹甲,朱羽之增,望之如火.

        意思是像火一样红,像茅草的白花一样白,形容军容的盛大.现在常用来比喻气势旺盛..

        望梅止渴

        《世说新语·假谲》

        三国

        曹操

        曹操带兵,众人都渴了,操说:前方有梅林,可以解渴.众人听后,迅速前进.

        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掩耳盗铃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春秋时期

        智伯,范氏

        小偷偷钟,怕众人听见钟声,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图穷匕见

        战国策 燕策二

        战国

        荆轲

        荆轲为燕太子刺秦王,用献燕国督亢的地图为名,先把匕首卷在图里.秦王展开地图,最后露出匕首.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表1

        表2

        成 语

        出 处

        历史时期

        历史

        人物

        历史事件

        成语的意义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

        西汉时期

        李广

        李广带兵,真诚和善,众人拥戴,所向无敌.

        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请君入瓮

        《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唐朝

        武则天,周兴,来俊臣

        来俊臣审问周兴,先向周兴请教如何使人认罪,周兴献计,来俊臣用此计对付周兴.

        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高山流水

        :《列子·汤问》

        春秋末期

        俞伯牙,钟子期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比喻遇见知音.

        胸有成竹

        《文与可可谷偃竹记》

        北宋

        文同

        宋代画家文同(字与可)擅画竹,诗人晁补之说: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

        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

        春秋末期

        晋献公

        晋献公欲攻打虢国,借道虞国,向虞国国君献上礼物,虞国国君不听臣子唇亡齿寒的劝告,答应借道,结果后来虢国灭亡后,被晋献公灭.

        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闻鸡起舞

        《晋书·祖逖传》

        晋代

        祖逖,刘琨

        祖逖听到鸡叫,就起来练剑,准备随时报效国家.

        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指鹿为马

        《史记·秦始皇本纪》.

        隋朝

        赵高

        赵高牵来一头鹿,非说是马.借以排除异己.

        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不寒而栗

        《史记·酷吏列传》

        汉代

        义纵

        义纵任定襄太守时,治安非常混乱,义纵一天就处死四百,致使定襄人不寒而栗.

        比喻非常害怕恐惧.

        不学无术

        《汉书·霍光传》

        汉代

        刘弗陵,刘询承,霍光

        班固评论霍光功过,说他不学无术.

        比喻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鸡鸣狗盗

        《史记·孟尝君列传》

        战国时期

        孟尝君,秦昭,狐白裘

        孟尝君被秦国所拘,靠着手下门客装狗钻洞偷来狐裘献给秦王妃子,说服秦王答应放行,又有门客装鸡叫打开城门,这才逃回了齐国.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枕戈待旦

        《晋书·刘琨传》

        西晋

        祖逖,刘琨

        刘琨睡觉,常枕着兵器入睡,等待天亮,立志杀敌报国.

        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表3

        成 语

        出 处

        历史时期

        历史

        人物

        历史事件

        成语的意义

        势如破竹

        〈晋书·杜预传〉

        三国末年

        司马炎,杜预

        司马炎灭蜀后,夺取魏国政权,欲攻打东吴,部分人不主张打,杜预上书说:现在趁士气高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攻下吴国不会费多大力气.大军在杜预率领下,不久就攻下了吴国.

        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破釜沉舟

        《史记·项羽本纪》

        秦末

        项羽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渡漳河后,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比喻战斗到底的决心.

        四面楚歌

        《史记 项羽本纪》

        秦末

        项羽

        刘邦把项羽围困垓下.项羽夜里听见四面汉军唱起楚地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心情沮丧.虞姬自刎,项羽英雄末路,带残兵逃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三顾茅庐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东汉末年

        刘备

        诸葛亮

        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刘备三次诚心拜访,终于打动诸葛亮,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初出茅庐

        《三国志》

        三国

        诸葛亮.刘备.夏侯沌.

        诸葛亮帮助刘备打败了夏侯沌.

        开始出来工作缺乏经验的自谦.

        暗箭伤人

        《三侠五义》

        春秋时期

        颍考叔.公孙子都

        公孙子都把颍考叔一箭射死,手段卑劣.

        用卑劣.阴险的手段在暗地里伤害他人.

        百闻不如一见

        《汉书 赵充国传》

        西汉宣帝年间

        汉宣帝.赵充国

        赵充国打仗时先侦察在定夺.

        听得再多,不如亲眼看一看可靠.

        班门弄斧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

        春秋

        鲁班

        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

        比喻在行家或高明的人面前卖弄本事.自不量力.

        东施笑颦

        《庄子 天运》

        春秋

        东施.西施.勾践.吴王

        丑女东施效仿美女西施,因西施常常皱着眉头,东施也无病 *** ,装作心痛,反被人嘲笑.

        欲学别人之长,反而越增自身之短.

        表4

        成 语

        出 处

        历史时期

        历史

        人物

        历史事件

        成语的意义

        釜底抽薪

        《为侯景判移梁朝文》

        南北朝时代

        侯景.魏收

        抽薪止沸,斩草除根

        凡是此须从根本解决问题.

        江郎才尽

        《诗品》

        南朝时期

        江淹

        年龄大了,江淹才思减退.

        才思减退

        秋毫无犯

        史记《史记·项羽本纪》:"

        汉朝

        项羽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民的利益.

        同甘共苦

        战国策 燕策

        战国

        燕昭王

        燕昭王继位后,尊郭隗为老师,许多人纷纷来到燕国,为燕昭王效力.燕昭王都委以重任,关心备至.他与百姓同时安乐,共度苦难二十八年,终于治理好燕国.

        同时享受安乐,共同分担愁苦.

        亲痛仇快

        汉 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汉

        朱浮

        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雠者所快."

        亲人痛心,仇人快意.

        前倨后恭

        史记 苏秦列传

        战国

        苏秦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俾而后卑也.'"《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

        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歧路亡羊

        《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战国

        杨子(即杨朱)

        杨子的邻居家跑丢了一只羊.邻人立刻率领亲戚朋友们去追寻,没有找到.邻人告诉杨子"岔路之中又有岔路,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条路去找,所以就回来了."

        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孺子可教

        《史记·留侯世家》

        汉

        张良

        《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三人成虎

        战国策 魏第二

        战国

        庞葱

        魏惠王

        庞葱以"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劝喻魏惠王的故事.

        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投笔从戒

        后汉书 班超传

        汉朝

        班超

        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

        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四.结论

        成语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既有历史名人故事,也有重要的历史事件,还记录着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有的成语赞扬了古人的高风亮节,如"过门不入","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三顾茅庐";有的则讽刺了人的愚蠢和卑劣,如"东施效颦","班门弄斧","指鹿为马","暗箭伤人";有的赞扬了立志成才,如"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投笔从戎";有的反映了人的胆小和怯懦,如"草木皆兵";有的隐含着生活的道理,如"歧路亡羊","唇亡齿寒","三人成虎";还有的成语对世人提出劝戒,如"唇亡齿寒","百闻不如一见"等等.还有的成语反映了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指鹿为马","图穷匕见";有的则记录了历史上的战争,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还有古人生活中的逸闻趣事,如"洛阳纸贵","望梅止渴",等等.成语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它是中国语言艺术的博物馆.

        我们在平时读书时应该多积累成语,养成查辞典的习惯.通过查阅辞典,也可以上网搜索,不但弄懂成语的意思,还可以了解成语的出处,了解成语中所包含着的历史名人故事和历史事件.这样不但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丰富了我们的课外知识,还能让我们从中受到很多的教益,一举多得.成语积累多了,还会丰富我们的语言,使我们的习作锦上添花.

        心动不如行动.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G. 三年级一鸣惊人课外阅读答案成语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成语:一鸣惊人

        拼音:yī míng jīng rén

        解释: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处:《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示例:~,实在是出乎意外。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近义词:一举成名、一步登天、名满天下

        反义词:身败名裂、臭名远扬、丢人现眼

        歇后语:立春响雷;半夜里放炮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表现

        英文:amaze the world with a single brilliant feat

        日文:平凡(へいぼん)だと思(おも)われていた者(もの)が突然(とつぜん)目(め)ざましい成果(せいか)を上(あ)げる

        法文:se faire soudain remarquer

        德文:mit einem Erfolg die Welt überraschen

        成语故事:齐威王沉湎酒色,三年不理朝政,国内混乱不堪。才子淳于髡知道齐威王爱猜谜语,就觐见说王宫里住着一只三年不飞不鸣的鸟。齐威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勤于朝政,励精图治,国威大振

        (一鸣惊人,一鸣惊人)

        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有惊人的表现。

        《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明杨慎《李白墓志》:“白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四:“冯永祥想一鸣惊人,他来提一个大家可以接受的公式。”

       好了,关于“成语故事优秀教案”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成语故事优秀教案”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