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邯郸的成语故事有哪些_关于邯郸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关于邯郸的成语故事有哪些”的话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1.邯郸学步是寓言故事吗?

2.出自邯郸的成语故事话剧

3.邯郸学步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这些成语都是出自什么故事

4.邯郸典故知多少?

关于邯郸的成语故事有哪些_关于邯郸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邯郸学步是寓言故事吗?

       邯郸学步是成语故事还是寓言故事

        邯郸学步,这则成语故事是指到邯郸去学走路的步法。后人用邯供学步的意思和故事来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

        寓言故事邯郸学步 是历史故事还是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

        邯郸学步,也作“学步邯郸”。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姿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记自己的走姿,最后爬著回到了燕国。李白诗曰: 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

       邯郸学步是寓言故事?!!!!

        邯郸学步既是一条成语,也是一个寓言故事。所谓寓言故事就是寓意一定道理的故事。邯郸学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学习别人的东西不要忘记自己本质的东西。

        邯郸学步属不属于历史故事成语?

        不属于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 属于寓言故事 而历史故事成语是由于历史典故而产生

        邯郸学步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做人做事不要按照别人的样子或形态去模仿要不就会迷失自己的原来本性

        自相矛盾,邯郸学步,滥竽充数都是出自寓言故事吗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描述的是: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语出《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后来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滥竽充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邯郸学步寓言故事200字左右

        战国时候,燕国有个青年人,他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特别有风度,他们走起路来,不紧不慢,又潇洒又优雅,那姿势特别好看。于是这位燕国青年决定要去赵国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带上盘缠,跋涉千里,专程赶到邯郸一心要学邯郸人走路的样子。

        他来到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看得他都发了呆,不知该怎样迈开步子。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人,年龄和这位燕国青年相仿,那走路的样子实在令人羡慕。于是等那人走过,燕国青年便跟在他后面摹仿,那人迈左脚,燕国青年也迈左脚,那人迈右脚,燕国青年也迈右脚,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乱了左右,搞得他十分紧张,哪还顾得了什么姿势。眼看那人越走越远,燕国青年渐渐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接着他又盯住了一个年纪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别人身后一步一趋地学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脚步观看,有的人还捂著嘴笑。几天下来,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学去学来总是学不像。

        燕国青年心想,学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来走惯了的老姿势和步法,于是,他下决心丢掉自己原来的习惯走法,从头开始学习走路,一定要把邯郸人的步法学到手。

        可是,一连过了好几个月,燕国青年越学越差劲,不仅连邯郸人的走法没学会,而且还把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带来的盘缠已经花光,自己一无所获,他十分沮丧,于是只好回家了。可是他又忘了自己原来是怎样走路的,竟然迈不开步子了。无奈,燕国青年只好在地上爬著回去,那样子好不狼狈。

        看起来,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不但没学到别人的,反而连自己原有的也给丢了,真是大可不必。

        邯郸学步是不是成语故事

        是成语故事

        据说,赵国的首都邯郸的人走路的姿态很好看,动作非常优雅、轻快。燕国有一个少年听到这个传说,非常羡慕邯郸人,就走了很远的路去赵国,想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办法。

        刚开始,他整天站在街头,仔细研究每个人走路的姿态,再慢慢模仿他们,可是都没有成功。后来,他想可能是受到过去走路习惯的影响,所以,他决定要忘掉以前走路的办法。从那时候起,他更专心研究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不过,再怎么努力他还是学不会,最后他只好放弃。

        可是,因为他把以前走路的办法忘得一干二净,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走路,只好一路爬著回去。当别人看到他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他。

出自邯郸的成语故事话剧

       成语故事一:邯郸学步

       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据说这个地方的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燕国有位少年不辞辛苦来到邯郸要学这里的人走路。他一边观察邯郸人的走路姿势,-边学习模仿。可没有几天,他就坚持不下来了,越学越别扭,越走越不自然。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而且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动作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到了燕国。

       邯郸学步:学步:学走路,比喻生搬硬套地模仿别人,闹出笑话。

       成语故事二:买椟还珠

       战国时,有个楚国商人到郑国卖珠宝。他用上等的木料做成一个盒子,然后用香料来熏烤,再刻上栩栩如生的玫瑰花图案,镶嵌上翡翠、珠玉等装饰物,把这个盒子装扮得无比精致,然后才把一颗极其珍贵的珍珠装在里面。不-会儿,一个买主来了,他看到这个盒子,喜欢极了。于是,他买下了它。可是,这位买主却打开盒子,取出珍珠还给商人,只拿着盒子走了。

       买椟还珠—椟:木匣。比喻舍本逐末,或取舍不当。

       成语故事三:杞人忧天

       古时候,杞国有一个人,老是怕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他担心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吃不香,睡不好。后来,他的朋友开导他:“天不过是一团积聚起来的大气罢了,不用担心它会塌下来。”那个人听后更加担心了,说:“照你这样讲,太阳、月亮岂不都要掉下来吗?”朋友说:“日、月、星辰,不过是大气积聚而成的一些会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伤不到人。”那人听后,又问:“那么地会陷下去吗?”朋友又说:“地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泥土石块罢了,怎么会陷下去呢!”这下,那个人才放下心来。

       杞人忧天—忧:担心。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成语故事四:黔驴技穷

       很久以前,黔地无驴,后来有人从外地买回-头,在当地没什么用,只好放在山下。山里的老虎也没见过驴子,以为是个怪物,根本不敢接近,只是远远地观察。有一次,驴子突然吼叫一声,老虎吓得掉头就跑,但是日子一长,考虑发现驴子没什么本事,就吃了它

       黔驴技穷—黔:今贵州一带。穷,完。比喻炫耀拙劣的伎俩而本事有限。

       成语故事五:郑人买履

       从前,有个郑国人,要买一双鞋子。他先用一根绳子量了量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尺码的绳子放在座位上。可走的时候忘记带了。来到集市上,走进一家某鞋店,这才发现那根绳子忘在家里,赶忙回家去取,可等他回来,集市早已散了,鞋也没买成。有个过路的人知道了这件事后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呢?”那个郑人却说:“我宁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郑:郑国。履:鞋子。讽刺那些只相信教条,不相信客观实际的人。

       成语故事六:自相矛盾

       从前,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在市场上卖矛和盾。他先是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世界上任何锋利的东西都刺不穿它。”见没有人买,就放下盾,拿起矛,又说:“我这把矛锋利无比,无论怎样坚固的盾,它都能刺穿。”周围的人都很纳闷儿,又觉得吹得很可笑,就问:“既然这么说,那么,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这个卖兵器的人被问得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上来。

       自相矛盾—相:相互,比喻自己说话、办事前后矛盾,相互抵触。

       成语故事七:叶公好龙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叶子高,大家都叫他叶公。叶公有个嗜好—喜欢龙。他的武剑上画着龙,屋子内外的墙上绘着龙,柱子上雕着龙,连衣服、被帐上也都绣着龙。有一天,天上的真龙听说了,就来到他家里,把头伸进窗户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叶公看见真龙来了,吓得转身就跑,失魂落魄。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喜欢外表像龙而实际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叶公好龙—好:喜欢。比喻表面上喜欢或赞赏,实际上并不爱好。

       成语故事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相传,吕洞宾等八位神仙去赴西王母的蟠桃会,途经东海的时候,见水深浪高,无法通行。这时,吕洞宾提议 ,他们各自向海投一样东西,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海里,站在上面渡过东海;韩湘子把自己的箫投到海里,箫韩湘子渡海而过;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剑、驴、鼓、玉朝笏、莲花投到海里,站在上面排浪而过。八位神仙各自依靠自己的本领渡过了东海。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互相比赛,各自展示自己的本领。

       成语故事九:百发百中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神箭手名叫养由基。他射箭技艺精湛,在楚晋两国的战斗中,曾一箭射死晋国大将魏錡。于是,有人提出要和养由基比试比试,看看谁能射中百步之外柳树上的叶子。养由基听罢二话不说,选中三片柳叶作为靶子,走出百步,拉弓放箭,三箭都命中了柳叶。一旁观看的人都惊呆了。想和养自基比试的人也连连称赞道:“真是百发百中啊!”

       百发百中—中:射中。比喻射箭或射击技术精湛、高明。

       成语故事十: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有个叫乐(yuè)羊的人,他到邻国求学,准备成就一番事业。可学习不到一年,他就因为想家而弃学回来了。回到家中,妻子正在织布,得知他回来的原因后,妻子拿起一把剪刀,把织布机上的织线全部剪断了,然后说:“布是一丝一丝织成的,如果从中间把它剪断了,那么,前面的功夫不就白费了吗?”乐羊听到这里.明白了妻子的意思,马上告别了妻子,回到邻国继续求学,直到七年后学有所成才回家。

       半途而废—废:停止。比喻工作没做完就停止了。

       成语故事十一: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叫公明仪。他善于弹

       琴,而且弹得非常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在弹琴的时候,抬头看见一头牛正在吃草,于是就决定弹一首曲子给牛听。一曲终了,牛却毫无反应.照样原地吃草。他又弹奏了几首,牛还是不加理会。最后,公明仪明白了,不是牛听不见琴声,而是牛听不懂这种曲调。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大讲道理,白费口舌。

       成语故事十二:比肩接踵

       春秋时,齐国的相国晏子出使楚国。楚王见晏子身材矮小,就傲慢地对他说:“你们齐国难道就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这么矮的人来呢?”晏子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我们齐国的人比肩接踵,伸开袖子可以遮住太阳,挥挥汗水就像下雨一样。不过,我们齐国有个规定,派贤能的出使君主贤能的国家,无才无能的人出使君主无才无能的国家。像我这样其貌不扬的人,只能派来见您。”

       楚王不知

       成语故事十三:病入膏肓

       春秋时,晋国国君景公得了重病,派人去泰国请一位叫缓的医生来看病。当缓还没有到晋国的时候,晋景公在病床上做了个梦,梦见两个小孩儿在谈话。一个说:“来的这个医生很厉害,我们逃到哪里去呢?”另一个说:“我们躲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看他怎样?”缓来后,看了看晋景公的病情,说:“大王的病医治不好了。病魔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药力是达不到的。”不久,晋景公就去世了。

       病入膏肓:比喻危机不可挽救。

       成语故事十四:不可救药

       周厉王时有一个大臣名叫凡伯。凡伯能文能武,不仅把国事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诗文也写得极为漂亮。他经常劝说周王任用贤人,远离小人。可昏庸的周厉王是非不分,常常把凡伯的话误解为挑拨离间,渐渐地疏远了他。此时,小人得志,把持朝政。凡伯气怒之下,写了一首诗,痛斥奸臣作恶多端,无法挽救。

       不可救药:药:治疗,比喻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成语故事十五:恶贯满盈

       商纣王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作恶多端,民愤极大。因此,周武王兴兵讨伐纣王,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极大欢迎。大军打过黄河后,周武王向全体将士发布了誓师宣言《泰誓》。《泰誓》中写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意思是说,商纣王作恶太多,就像用绳子串钱一样.已经串满了一根绳子。这样的人,天意一定要让人杀了他。

       恶贯满盈---贯:串物或钱的绳子。盈:满。比喻罪大恶极,到该受惩罚的时候了。

       成语故事十六:奉公守法

       战国时,赵国有个叫赵奢的人。当他担任田部吏的时候,有一次他去征收租税,平原君赵胜拒不交租。于是,赵奢依法杀了平原君手下的九个打手.平原君大怒,耍杀掉赵奢。赵奢毫不畏惧,他对平原君说:“你身为贵国的贵公子,纵容家人拒不交租,这是无视国家法律的行为。以你的地位和权势,如果能够奉公守法,那么上上下下都会敬佩你、效法你。”平原君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让家人交上租税。

       奉公守法—遵守国家规定的法令制度。

       成语故事十七:华而不实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臣名叫阳处父,喜欢高谈阔论。有一次,宁赢前去投奔他。可没过几天,宁赢就回来了。妻子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就回来了。他说:“阳处父这个人好讲空话,不办实事,这就好像一棵树,花开得虽然好看,可不结果实.你想想看,像这样华而不实的人.别人一定都怨恨他,积怨多了,我再跟着他,必定会受到连累的。”果然,一年后,阳处父就被人杀了。

       华而不实—华:开花。实:结(果实)比喻徒有漂亮的外表,而无实际内容。

       成语故事十八:狡兔三窟

       战国时,齐国相国孟尝君门下有一个食客名叫冯谖。有一次,他对孟尝君说,为了躲避灾难,狡猾的兔子都为自己准备三个洞穴。他建议孟尝君也为自己多找几个藏身的地方,并亲自为孟尝君开辟了三个藏身的“洞穴”: 一是把薛地人们欠孟尝君的债券全都烧了,叫人们记住孟尝君的好处;二是向梁惠王鼓吹孟尝君的才能,等到梁惠王来请时,又劝说孟尝君不去,使齐王用更隆重的礼节再度请孟尝君做相国;三是劝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给先王传下的祭器,放在薛地,建立宗庙,以保证薛地的安.全。冯谖说,当这“三窟”建好后,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狡兔三窟—狡:狡猾。窟:洞穴。比喻掩蔽的方法要多有几个上,才便于逃避灾祸。

邯郸学步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这些成语都是出自什么故事

       邯郸地处河北省最南端,距省会石家庄180公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历史近3000年。战国时期,赵国在此建都158年,演出了许多英勇悲壮的历史活剧,经司马迁写进《史记》后,形成数百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据邯郸一位专门研究成语典故的学者考证,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共有1584条。其中直接与邯郸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也有200则。其内容涉及到思想、政治、军事、人物、风俗、文化等方面,成为邯郸市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例如:负荆请罪、价值连城、围魏救赵、窃符救赵、邯郸学步、顶天立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奉公守法、旷日持久、完璧归赵、盛气凌人、贫贱之交、利令智昏、不遗余力、纸上谈兵、毛遂自荐、奇货可居、一字千金、南辕北辙、鹬蚌相争、惊弓之鸟、舍本逐末、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翼而飞、狗尾续貂、瓜田李下、鹿死谁手、黄粱美梦、路不拾遗等等,都发生在邯郸。我们很难再找到一个与如此之多的成语典故有关的城市。

        2005年10月26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邯郸“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称号

        来自学海有崖乐当舟团队

        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追问

        如果认可我的回答

        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

        祝你进步!

邯郸典故知多少?

       1、邯郸学步

       出自:战国 庄子《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释义:况且你就没听说过燕国寿龄的余某人到赵国的邯郸去学习走步之事吗?没学会赵国人走路姿势,又忘记了他原来走路的姿势,最后只好爬回去了。

       成语解释: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2、滥竽充数

       出自:战国 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释义: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成语解释: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3、掩耳盗铃

       出自:秦 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释义: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成语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扩展资料:

       掩耳盗铃近义词:欺人自欺、弄巧成拙、掩目捕雀、掩鼻偷香、盗钟掩耳、自欺欺人、塞耳盗钟、一叶障目

       滥竽充数近义词:名不副实、碌碌无为、凑数其间、鱼龙混杂、鱼目混珠、浑水摸鱼、掩人耳目、冒名顶替、因陋就简、以次充好、老婆当军、备位充数

       滥竽充数反义词:名副其实、鹤立鸡群、鹤在鸡群、宁缺毋滥、出类拔萃、居安资深、货真价实、宁缺勿滥

       邯郸学步近义词:西颦东效、寿陵失步、东施效颦、邯郸匍匐、衣冠优孟、寿陵匍匐、邯郸重步、鹦鹉学舌、步人后尘、亦步亦趋、鸲鹆效言、数典忘祖、优孟衣冠、枉辔学步

       邯郸学步反义词:择善而长、独辟蹊径、标新立异

       1、东施效颦

       解释: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出自:战国 庄子《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释义: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邻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带着妻儿子女远远地跑开了。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2、浑水摸鱼

       解释:浑水:不清的水。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

       出自:民国 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五:“其余那些人,有的是浑水摸鱼,乘机会弄个资格。”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邯郸历史悠久,自从战国时赵魏韩分晋后,赵国就从中牟迁都邯郸。邯郸还是我国不可多见的从没有改过名字的城市。

        邯郸——邯郸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晋,织徇邯郸,终身不言际。”)《后汉书·光武记》注:邯,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而尽。邯郸是赵国的国都,有三千年的历史,不仅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大量的成语典故便是其中一支奇葩。

       邯郸学步

        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的姿势。此成语比喻生搬硬套,一味机械地摹仿,不仅学无成就,而且失掉了固有技能。 出处 《庄子·秋水》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比喻避实就虚,借打击此处而解救另一处的危机,迫使敌人退兵的战术和计策。 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胡,中国古代指北方和西方各民族的泛称。服,服装。骑射,骑马射箭。战国时,赵武灵王进行了一场军事改革,采用胡人的服装来代替中原传统的宽袖长袍的行军服装。以骑马射箭来代替中原乘车持戈的作战方式。“胡服骑射”也就被称作军事改革。如今已在为改革的同义语。 出处 《战国策·赵策二》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荆:荆条,落叶丛生灌木,古时可做刑杖。负荆,背着荆条,是请罪受罚的意思。此成语比喻主动向人认错赔礼,自请责罚。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刎颈之交

        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深挚的友谊,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奉公守法

        奉公守法:奉行公事,遵守法纪,指遵守国家的法律、法令,不违法徇私。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少时学兵法,善于谈兵,父亲也辩不过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导致惨败。后用此成语比喻不联系实际,只凭书本知识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胶柱鼓瑟

        胶柱鼓瑟:瑟,古代拔弦乐器,形似筝。柱,瑟上调弦的短木。柱被粘住,音调就不能变换。比喻固执拘泥,不知灵活变通。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言九鼎

        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传说夏禹所铸造。此成语比喻说话份量重,言辞作用大。出处 《史记·平原君列传》

        因人成事

        因人成事: 因:依赖。意思是依赖别人把事情办成而坐享其成果。 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脱颖而出

        脱颖而出 : 颖:尖子。藏在布袋里的锥子,尖端穿出来,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显示自己的本领。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三寸之舌

        三寸之舌:三寸之舌,即舌头,比喻能言善辩,极有口才。 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自荐,自我推荐。后以此成语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从事某项工作,从而把握机遇,创造发挥才能的机会。 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排难解纷

        排难解纷:原指给别人排除危难,解决纠纷。后指调停双方争执。 出处《战国策·赵策三》

        犹豫不决

        犹豫不决:比喻思想上有顾虑,而拿不定主意。 出处《战国策·赵策三》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刻;截断。舍,停止。不断地刻镂,哪怕是金石这样坚硬的东西,也可以雕刻成器。比喻学习做事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 出处《荀子·劝学》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蓝,蓝草。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可是颜色比蓝草更深。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可是比水更凉。后用此成语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处《荀子·劝学》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不汇集众多的小河流,就无法形成大江大海。比喻学习必须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出处《荀子·劝学》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釜,锅。舟,船。砸破烧饭用的锅,凿沉船只,比喻下定决心,义无所顾。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作壁上观

        作壁上观:壁,营垒。原意是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观看。后比喻置身事外,坐观成败。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指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只听一方面的话容易产生片面性的错误。 出处《资治通鉴》

        黄粱美梦

        黄粱美梦:唐沈既济《枕中记》叙述卢生在旅店中遇一道士,给他一个枕头,让他睡觉。这个时候,店主人刚做上一锅黄米饭。他熟睡后在梦中享尽了荣华富贵,一觉醒来黄米饭还没睡。后用此成语形容如意算盘落空。也比喻虚幻的梦想和欲望的破灭。 出处《枕中记》

        梅开二度

        梅开二度:出自长篇小说《二度梅》。讲述唐代朝臣梅魁遭宰相卢杞陷害,其子梅良玉与陈尚书之女陈杏元屡经患难,终于照雪沉冤,奉旨完婚的故事。此成语常用比喻好事重来,或第二次机遇的到来。 梅开二度是一篇著名的邯郸民间传说。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除此之外,邯郸典故还有许多。例如,近日无冤 万剐千刀 万古留芳 谈笑却秦 气宇轩昂 盘散行汲 排难解纷 能文善武 名标青史 灭门绝户 眇小丈夫 昧死以闻 美人笑躄 眉头一皱 计上心来 芒然自失 马壮人强等。

        ?邯郸作为我国古代五大名都之一,不仅在历史上占据着辉煌的一页,而且,在文化方面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在人们日常所用的成语当中,相当一部分产生于以邯郸为中心的赵国。据不完全统计,同赵国及邯郸历史相联系的成语典故多达百余条。因此,邯郸有“成语之乡”的美称。

       好了,今天关于“关于邯郸的成语故事有哪些”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关于邯郸的成语故事有哪些”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