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袍加身_黄袍加身的主人公是谁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黄袍加身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黄袍加身的话题。

1.成语黄袍加身的出处是哪里

2.宋朝时期的两次黄袍加身,分别都发生了什么,哪次成功了?

3.著名的陈桥兵变,宋太祖赵匡胤被迫黄袍加身,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4.历史上两个黄袍加身的皇帝,他们分别有什么结局?

黄袍加身_黄袍加身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黄袍加身的出处是哪里

       成语黄袍加身的出处是古代中国的历史典故,主要源自《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一段故事。

       成语典故源自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出自《旧五代史·太祖纪一》。

1.陈涉世家:

       《史记·陈涉世家》是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记载中国历代历史的巨著。其中记载了陈涉起义的故事。

2.陈涉起义:

       陈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反抗暴政的革命家。他生活在秦末乱世,当时秦朝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百姓们生活艰难。陈涉认为天下是由百姓共同创造的,不应该被一己之私所统治,于是决定起义。

3.黄袍加身的典故:

       陈涉起义后,在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后,他打败了秦朝的军队,得到了大量的军功。在一次战斗中,他俘虏了秦军的将领,并穿上了将领的**蟒袍。这被视为征服者的标志,象征着权力和威严。

4.成语的含义:

       "黄袍加身"这个成语从陈涉的事迹中演化而来,后来用来形容一个人获得了高位、尊贵的地位或权力,也暗示着他的责任和权威。

5.拓展知识:

       "黄袍加身"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使用。**在古代中国是一种尊贵和威严的象征,出现在皇帝和高级官员的服饰中。因此,"黄袍加身"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意义也是承载着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传统。

总结:

       成语"黄袍加身"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的陈涉起义故事。这个成语通过陈涉穿上黄袍这个典故,来形容一个人获得高位、尊贵的地位或权力。了解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词语演变和意义转化。

宋朝时期的两次黄袍加身,分别都发生了什么,哪次成功了?

       黄袍加身的含义:指政变成功,夺得政权。

       黄袍加身(拼音:huáng páo jiā shēn),是一则汉语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宋史·太祖本纪》。“黄袍加身”说的是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该成语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在句中常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故事:正月初三,赵匡义和心腹赵普见机遇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前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伪装醉酒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晓得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迫不得已,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前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位。

       后用“黄袍加身”指政变后夺得政权。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正式即位,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改元“建隆”。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经过两年的养精蓄锐,挥师南下,开始了统一战争。

成语寓意: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通过“杯酒释兵权”这样一个政治手腕,进一步巩固了对赵宋天下的统治。从此,建立了大宋王朝。事实说明,在一个缺乏游戏规则的社会里,军事实力是政治地位的保障。专制和武力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

       黄袍加身说的是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该成语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该成语的结构为主谓式,在句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著名的陈桥兵变,宋太祖赵匡胤被迫黄袍加身,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汉语成语里的“黄袍加身”,一般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主角的那次。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奉命率领大军出城迎战辽军,不料走到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时,发起了陈桥兵变。在赵光义、赵普等人的授意下,将士们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完成了“黄袍加身”这场非常精彩的大戏。

       赵匡胤

       赵匡胤借“黄袍加身”,成功地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宋朝。他万万没有想到,265年后,他的后代又上演了一场“黄袍加身”的戏码……

       事情得从宋宁宗赵扩说起。

       一

       宋宁宗是宋朝第13位皇帝,南宋第4位皇帝。宋宁宗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他通过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的封爵等举措,打击了主和派的气焰,为主战派撑腰,大快人心。可是,宋宁宗有一个难言之隐:没有继承人。他生育了9个儿子和1个女儿,全都幼年夭折。随着宋宁宗年龄越来越大,继承人的问题越来越让他头疼。

       宋宁宗

       解决的办法,就是从皇室近支里寻找一个人,来当他的养子,作为继承人培养。

       1198年,宋宁宗将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赵德昭九世孙赵询,收为自己的养子。1205年,赵询13岁,被立为太子。可是,在1220年时,赵询不幸病逝,年仅28岁。赵询没有子嗣。

       怎么办呢?宋宁宗赶紧继续寻找继承人。找来找去,看中了赵匡胤十世孙、赵德芳九世孙赵竑,于1221年将他收为养子,不久立为太子。

       二

       赵竑被立为太子的那些年,宋宁宗年岁已高,身体虚弱,经常生病,朝政大权由宰相史弥远和杨皇后把持。史弥远知道,宋宁宗死后,将会由赵竑继承皇位。为了确保自己的荣华富贵继续维持下去,必须提前笼络、巴结赵竑。

       赵竑

       赵竑喜欢弹琴,史弥远便买了一个善于弹琴的美女,送给他。这位美女知书识礼,很讨人喜欢,得到了赵竑的信任。赵竑早就对史弥远的专权不满了,有一次指着墙壁上地图里的琼、崖说:“吾他日得志,置史弥远于此。”

       琼、崖指琼州和崖州,分别位于今天的海南省海口市和三亚市。今天,这两个地方都是风景名胜,每年都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可在宋朝时,这里属于尚未开发的偏僻之地,是朝廷贬斥官员的绝佳场合。

       不仅如此,赵竑还在背地里称呼史弥远为“新恩”。这里是“新恩”,不是“新的恩人”,而是赵竑要把史弥远流放到新州或者温州。

       史弥远

       这些情况,都由弹琴美女悄悄报告给史弥远。史弥远决定亲自测试一次。7月7日,史弥远前来拜见赵竑,送上奇巧珍玩。赵竑喝醉了酒,将这些奇巧珍玩全部摔碎。

       见到这一幕,史弥远心里极度恐慌。

       三

       此后,史弥远开始密谋,另外选取一个人代替赵竑。选来选去,史弥远选中了宋宁宗的远房堂侄赵昀,将他过继给宋宁宗的弟弟沂王赵抦,继承了他的王爵,成为新的沂王。

       1224年9月18日,宋宁宗病逝。在正常情况下,当皇帝去世后,很快就会有人来迎接太子,前往皇宫参加登基仪式。可是,赵竑左等右等,都没有等到前来迎接自己的使者。后来,当史弥远派人迎接他进宫,在宋宁宗灵柩前行完哀礼后,已经有人坐在皇帝宝座上——这人就是史弥远选中的赵昀,是为宋理宗。

       宋理宗

       原来,史弥远和杨皇后矫制了遗诏,改立赵昀为皇位继承人,封赵竑为济阳郡王。为了安抚赵竑,宋理宗加赵竑为少保,进封为济王。其后,宋理宗将赵竑安排在湖州居住。

       就这样,赵竑与皇帝宝座擦肩而过。你说赵竑心里该有多郁闷呀。

       四

       赵竑被史弥远和杨皇后阴了一把,让朝廷里许多人不服气。1225年1月的一天晚上,太学生潘壬、潘丙两兄弟不满史弥远的所作所为,在湖州发起了一场事变,拥立赵竑为皇帝。赵竑听说后,惊惶不安,躲在水坊里,不肯出来。潘壬、潘丙等人找到他,“以黄袍加身”。

       赵竑大哭,不肯当皇帝,执拗不过说:“汝能勿伤太后、官家乎?”意思是让他们不要伤害杨皇后和宋理宗。大家答应了,赵竑这才同意。

       可是,到了黎明,赵竑惊讶地发现,潘壬、潘丙只带了数十名渔民、巡尉兵卒,这点兵卒,还不够塞禁军的牙缝,便知道这件事注定不会成功。赵竑立即反戈一击,率领州兵攻打潘壬、潘丙等人,还派人报告朝廷。当朝廷派兵赶到时,事态已经平息。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什么用。不久,一道圣旨下来,命令赵竑自缢,结束了这场“黄袍加身”的闹剧。

历史上两个黄袍加身的皇帝,他们分别有什么结局?

       陈桥兵变事发,后周政权垮台,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大宋朝,可是,在历史上记载宋太祖是被迫坐上皇位的?而且这次改换朝代, 没有死伤太多人,只杀害了一人?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经过我多方面的翻阅历史资料,总结了一下,下面我们具体来说说其中的缘由。

       赵匡胤出身于将门,出生在洛阳夹马营,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立志长大做一帆事业。赵匡胤从少年时期就开始走南闯北,见过很多世面,后来投靠在郭威的帐下,做一名普通的士兵,经过他的努力受到郭威养子柴荣的欣赏, 时间一长,赵匡胤就升职为殿前都指挥使。随后显德六年,又升职为殿前都点检。在此中间 的时间,赵匡胤还结交了十个能改变他一生的九个兄弟,算上赵匡胤号称“义社十兄弟"赵匡胤是个大人物,他结交的兄弟更是大人物,在朝廷里手中都掌握者后周的实权,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禁军的高级将领。并且赵匡胤还不断结交了其他重要职位的朋友,其中最值得说的就是他的智囊赵普,也是他的铁哥们。他不停的收买人心,发展自己的势力集团,排除异己。 比如张永德被罢免,就是赵匡胤用木牌做的手脚,世宗北伐期间,他故意让世宗看见木牌(木牌上写着“点检做天子"那时候张永德是殿前都点检。)就是借世宗的手来除掉他眼前的绊脚石。

       说来奇怪,历史这个玩意儿,它一直在遵循着一个规律, 就是当皇帝的基本上都活不长,不知为何?这不,周世宗爆发疾病,又英年早逝了,由他的七岁儿子继位。七岁小孩儿,什么都不懂,如何治理朝政?世宗不放心,临去世前他做了一个预知未来的安排,为了防止自己去世后各位手握大权 的大臣叛变,他公布一道圣旨:下令军务由侍 卫马步军副都指挥史、同平章事韩通裁决,因为世宗最信任的就是韩通,其他人世宗都不相信。历史证明世宗的判断是对的,可是他低估了赵匡胤的政治能力。赵匡胤看世宗驾鹤西去了,知道自己等待已久的时机已经来临了,是该好好地谋划夺取皇位的事情了...

       公元960年十一月,契丹和北汉联合攻打后周,宰相范质不识忠奸,急忙派赵匡胤带领大军去增援。赵匡胤领命,军队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人密谋筹划发动兵变,并让赵匡胤黄袍加身,赵匡胤还装作被迫无奈的表情, 他的意思是我很冤枉啊,我并没有想做皇帝,是士兵们硬逼着我去做的,我太难了!为了不 让大家为难,为了大家能得到荣华富贵,为了成全你们,我赵匡胤还是委屈一下吧!哎,上天弄人啊,我又为之奈何?于是赵匡胤振臂高呼,是你们逼着我做了皇帝,你们要听我的话, 不然的话我宁愿不做这个皇帝!大家们赶紧纷纷都应允。赵匡胤公布了一个条约:不准杀害一 人,不准骚扰百姓,不准奸*妇女抢劫..从这里看赵匡胤不得不说是个有见识的政治文化人。

       只历史有时候会遮盖住我们后人的双眼,但是只要我们认真的寻找问题,设出赵匡胤陈桥兵变,顺利进入京城建立了大 宋王朝。(在赵匡胤入京城前,后周名将得知消 息,韩通欲率领禁军抵抗,没想到王彦升速度很快得到消息,直接把他全家老小屠杀殆尽。后来赵匡胤知道后,很生气王彦升的做法,直接把王彦升杀了,因为赵匡胤进城前和众将士们有约定,不准杀害一人,偏偏这个楞头青往枪口上撞,这可怪不得我赵匡胤了。

       那么说到这里,一个问题就来了,赵匡胤黄袍加身是不是被迫的?不是的话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呢?我总结了四点如下:

       第一,赵匡胤登基做了皇上之后,本来跃跃欲 试的契丹和北汉要攻打后周边境的大军,他们 自己突然就不吭不响的退兵了。是什么力量, 能让本来要大打一次的仗,突然就撤兵了呢? 难道是赵匡胤的人格魅力太大吗?我看不至于 这么简单吧。

       第二,赵匡胤的黄袍加身的黄袍和禅位诏从哪 里来的,我们只要从事情的客观角度去考虑, 就能知道龙袍是提前做好的,要是赵匡胤没有 登基的这一事项,他们敢做足以杀头灭+的 黄袍和禅位诏吗?

       第三,赵匡胤北伐契丹和北汉前都有谣传"点检 做天子"朝廷内乱,搞的整个京城人心惶惶,纷纷 纷外逃。赵匡胤秘密告知姐姐,现在外面非常危险,你会不会跟着一块儿去逃跑。他姐姐很生气,从厨房拿来一个擀面条用的擀面杖,要揍赵匡胤说,你小子是个男子汉大丈夫面临大事(赵匡胤他姐姐指的这个“大 事"不是一般的大事)应当有自己的主张,你可倒好,偏偏像个女人似的,回到家里吓唬我们女人干什么?

       第四,赵匡胤兵变成功,有人报告他母亲,他 母亲听后大悦,并说我儿素有大志,今天果 然。赵匡胤的心事一定向他最亲的讲过,不然 的话他母亲怎么会有如此感慨呢?

       历史有时候会遮盖住我们后人的双眼,但是只要我们认真的寻找问题所在,设出疑问?就能找出其中的蛛丝马迹,历史的真相就会被一层一层的揭开,露出他本来的面目。

       总得来说,不管陈桥兵变是不是赵匡胤夺权,已不在话下,后人只知道是他建立了大宋朝,为大众人民带来了利益,虽然说赵匡胤谋夺皇位,违背了儒家的宗旨,但是大宋朝在他的领导下,国家达到了统一,国力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赵匡胤是一个为民请命的好皇帝,由他建立的大宋朝延续了三百年的历史,是他一生不朽的功绩,为后人所赞扬!

       历史上两个黄袍加身的皇帝,一个没有后人继位,一个死得不明不白。说起黄袍加身,绝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故事,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赵匡胤其实是有样学样,在效仿他人。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过两位黄袍加身的皇帝,赵匡胤只是其中之一。

       那么,历史上第一位黄袍加身的皇帝是谁呢?其实这个人就是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的老上级,后周开国皇帝周太祖郭威。

       郭威家庭出身还不错,父亲郭简曾担任晋王李克用(后唐庄宗李存勖的老爹,史称后唐太祖)的顺州(今北京顺义县)州委书记兼任州长。只是好景不长,郭威还不懂事时,父亲就被军阀?刘窟头? 刘仁恭所杀。母王氏在带着他前往潞州(治所在今 山西省长治市)投亲的路上,不幸染病身亡。

       没妈的孩子像根草,郭威的成长历程可想而知。十八岁那年,泽潞节度使李继韬招募兵士,郭威前去应招,由于身材魁梧,又有一身死力气,在缺少父母管教下打架斗殴更是一把好手。李继韬一见之下就喜欢上了,将他留在身边做?牙兵?(藩帅的亲兵)。

       就像《亮剑》里的魏和尚,仗着有李云龙惯着,一个小小警卫员比谁都牛。郭威在李继韬身边当警卫员期间,赌博喝酒是常态,还时不时的跟人练练,李继韬是睁只眼闭只眼,让他更加目空一切。

       据说有一次郭威吃饱喝足了撑的,又到街上瞎溜达,听说市场上来了个卖肉的摊贩,不但短斤缺两,还欺压同行,十分蛮横,大家都不敢惹他。郭威好勇斗狠的脾气上来了,仗着几分酒气来到了摊贩跟前,先是让摊贩割肉,然后百般挑剔,继而是污言秽进行辱骂,那肉贩子看到郭威穿的行头,还以为是城管队的,点头哈腰,尽量克制。可最终还是忍不下去,扯开衣服用手指着自己的肚子喊道:?我知道你是来找茬的,来啊,有种你就照这儿捅一刀!?

       面对威胁,郭威可真对得起自己的名字,抄起刀子就照着对方所指的地方捅去:这可是你叫我捅的!

       肉贩子当场一命呜呼,郭威因故意杀人被送进了监狱。李继韬对他的勇气和胆量更加佩服,命人将他领了回来。 后来,李继韬被后唐庄宗李存勖打败,郭威被收编进了后唐军队,还被李存勖选进了亲军?从马直?。

       同光四年(926年)四月,李存勖死于叛军的乱箭之中,从马直被解散,郭威成了下岗人员,又回到了当初食不果腹,衣不敝体的境况。

       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郭威最落魄之际,老天安排他遇上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贵人。此人也是一名下岗的人员,姓柴,之前是李存勖皇宫里的一名嫔御(地位较低的妃嫔)。

       原来,李存勖死后,取代他的后唐明宗李嗣源搞后宫裁员,遣散了部分宫女,柴氏就是其中之一。柴氏老家在邢州(今河北邢台市)龙岗,是大户人家的女儿,父母听说女儿被买断工龄下岗后,专车来接她回家。一家人走到孟津渡口,准备过黄河时,遇上暴雨,黄河水面浊浪滔天,只好找旅馆停下。

       一连几天,大雨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一天,柴姑娘正无聊地凭窗观看雨中迷蒙的天地之时,暮然间看到一个彪形大汉冒雨踏进了旅馆,虽然浑身湿透像个落汤鸡,但掩不住一身英豪之气。柴姑娘不愧是在皇宫大院呆过的人,一眼看出此人绝非泛泛之辈。

       柴姑娘从服务员口中得知,来人也住在这间旅馆,名叫郭威,住宿登记也是河北邢州人,曾在部队服役,警卫员出身,如今下岗了正不知何去何从。柴姑娘听到这里,不禁怦然心动,当即决定托付终身。

       柴家父母当然极力反对,说:?你曾经是皇帝身边的人,最起码也要做个封疆大吏的夫人,怎么能嫁个一无所有的下岗士兵呢??

       柴姑娘说:?正因为我在宫中呆过,见过的达官显贵多了去,一见此人就知道他将来贵不可言,机不可失,你们要拦我跟你急!?

       父母知道女儿决心已定,只好依着她。于是帮助两人在旅馆里举办了婚礼。拜过天地父母后,柴姑娘将宫中得到的金银珠宝分成两分,一份孝敬父母,一份自己着。

       送走父母后,柴姑娘,不,应该是郭夫人了。郭夫人对老公说:?老公,以后我依靠你了,你以后一定能够飞黄腾达,出人投地的,你继续投军去罢,我会做你的后盾,并大力资助你的!?

       郭威一个穷光蛋白捡了个白富美,一下子舍都有了,当然惟老婆的命是从。于是再次从军,投奔了石敬瑭的帐下。之后被调到侍卫马步都虞侯刘知远身边,从此跟随刘知远征战天下。由于他办事干练,头脑灵活,很快得到刘知远的信任,视为左膀右臂。

       刘知远的动静越闹大,成了割据一方的实力派人物。郭威等人趁机劝他称帝建国。刘知远遂于天福十二年(947年)称帝,建立后汉,打下开封城后,改名汴京,定为都城。

       郭威因力助刘知远称帝有功,擢升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成为统帅大军的将领,位至宰相。不久,后汉高祖刘知远病逝,郭威和苏逢吉同时受命,立其子刘承祐继位,是为后汉隐帝。

       不久后汉爆发了三镇叛乱,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相继拥兵造反。朝廷屡次出兵讨伐,均无功而返。乾祐元年(948年),郭威率奉命率兵平叛,正是在这次平叛中,郭威接收了前来投军的老同事的儿子赵匡胤。

       李守贞在郭威的四面围攻下,带着老婆一道自焚身亡。永兴赵思绾、凤翔王景崇相继归降,风雨飘摇的后汉政权转危为安。之后,郭威又移师北伐,大败契丹,以功进封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河北诸州郡皆听郭威节制。

       后汉隐帝刘承祐才过了几天太平的日子,就像很多自取灭亡的君王一样,听信谗言,搞怀疑一切打倒一切那一套,大肆诛杀功臣。乾祐三年(950年),刘承祐与亲信李业密谋,密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杀宣徽使王峻、郭威等人;又命令镇宁军节度李弘义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企图一举铲除前朝旧将势力。

       李弘义是个有正义感的人,将刘承祐的密令出示给了王殷,王殷即刻派人向郭威告急。郭威此时想不反都不成了,经与谋士魏仁浦商量,以假乱真,伪造诏书,说是刘承祐让他在军中实行大清洗,并将假诏书出示给诸将领过目,导致群情激愤,纷纷表示要郭威当带头大哥,打回京城,以?清君侧?。

       郭威担任邺都留守时,并没有带家属上任。他这一起兵造反,导致留在汴京的家眷也全部遇害,包括他那白富美夫人柴氏,还有尚在襁褓中的儿子(《新五代史》:?婴孺无免者。?)。

       不过郭威很快替他们报了仇。他挥师直指京城,势如破竹,隐帝在出逃途中被乱军所杀,郭威带兵入京,从容觐见李太后,假意商议由太后临朝听政、拥立刘知远的侄子刘斌入继大统。随后突然收到紧急报告,说是契丹南下犯边,李太后遂命郭威率军出征。

       郭威率军北上到达澶州,官兵突然闹腾起来,要拥立郭威称帝,由于事发仓促,来不及赶制黄袍,大家心下急之下扯下黄旗披在郭威的身上,三军将士齐齐跪下,在几声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山呼中,一出黄袍加身的戏码就此完美收场。郭威回师汴梁,逼李太后任命他为?监国?,夺得国政。

       第二年开春(公元年 951年),改元广顺,这一年就定为广顺元年。郭威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周,定都汴京,史称后周,追封死去的柴氏为皇后,收柴皇后的侄儿柴荣为养子。

       显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病重。由于全家?婴孺无免者?,由柴荣继位为帝,史称周世宗。

       柴荣只在位六年,显德六年(959年)六月,被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的周世宗,年仅39岁就突然病逝,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后周恭帝)继位。这时已升任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开始闪亮登场。

       第二年(960年)正月初一,相同的一幕出现了。又有将领上报假军情,说是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进犯,赵匡胤同样领到了统率诸军北上御敌的任务。正月初二,赵匡胤率领大军来到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着手实施兵变计划。当天晚上,先是赵匡胤的亲信在官兵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官兵们的情绪很快被煽动起来,兵变计划水到渠成。

       第二天一早,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再复制当年郭威时的情景。不同的是,几万将士呼喊万岁的声音数公里外都能听到。赵匡胤却装模作样的说道:?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大家也陪着一起装,大声回答 ?惟命是听?。

       赵匡胤兵不血刃当上皇帝后,改国号为?宋?,史称?宋朝?、?北宋?, 定都开封,改元?建隆?。如果说郭威当年对后汉有深仇大恨,不得不反的话,那赵匡胤纯粹是知恩不图报,欺负你人家后周孤儿寡母。

       不过他的报应也来了。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被称为功夫皇帝、一向身体健壮的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饮酒,第二天清晨就暴毙了,享年五十岁。关于赵匡的离奇去世,至今还是一段历史公案,最流行的说法是《湘山野录》中记录的?烛影斧声?, 赵光义为了篡位谋杀了皇帝哥哥。

       好了,今天关于“黄袍加身”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黄袍加身”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