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语之都指的是什么 成语之都介绍

2.成语之都是哪里?

3.寻河北、邯郸市或大名县典故

4.有关于邯郸历史成语典故名人名言散文诗歌吗?谢谢

5.邢台那些你不知道的成语典故

6.成语釜底抽薪用了什么灭火原理 釜底抽薪成语典故

在河北发生的成语典故_发生在河北的成语故事

在河北省邯郸这里,诞生了许多成语,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这些成语有:

邯郸学步 胡服骑射 黄粱美梦 一枕黄粱 因人成事 三寸之舌 伤弓之鸟 梅开二度 窃符救赵

价值连城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 奇货可居 鹬蚌相争 奉公守法 旷日持久 利令智昏

不遗余力 南辕北辙 破釜沉舟 毛遂自荐 背水一战 围魏救赵 智者千虑 舍本逐末 攻难守易

犹豫不决 一狐之腋 三人成虎 顶天立地 前倨后卑 管窥锥指 以卵击石 赏罚分明 瓜田李下

路不拾遗 鹿谁手 市道之交 难至节见 步履蹒跚 剖腹藏珠 羽毛未丰 徙宅忘妻 始终不渝

载舟覆舟 无功受禄 犯颜直谏 因势利导 食不甘味 唱筹量沙 乐极生悲 居心叵测 安然无恙

燕雀处堂 天下无双 轻虑浅谋 志在四方 一叶障目 举措失当 徐市求仙 纲举目张 取而代之

声名狼藉 有余辜 人人自危 左提右挈 无出其右 身无可击 袖藏金椎 箭在弦上 巧夺天工

山鸡舞镜 未可厚非 疾风劲草 乌合之众 推心置腹 狗尾续貂 生灵涂炭 怙恶不悛 坚壁清野

白云亲舍 不学无术 孤注一掷 拒谏饰非 罚不当罪 叶公好龙 坐怀不乱 补日 河伯娶妇

退避三舍 言犹在耳 董狐之笔 天夺之魄 欺世盗名 一日千里 中饱私囊 天经地义 以人为镜

按兵不动 当局者迷 掩耳盗铃 大儒纵盗 争先恐后 坐享其成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故事情节感人,而且内容广泛,寓意深刻,对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教育指导作用。如展现赵武灵王为富国强兵提出向胡人学骑马射箭,进行军事改革的“胡服骑射”,开改革之先河;展现赵国大将廉颇敢于承认自己的过错,主动向蔺相如道歉并承受责罚的“负荆请罪”,兴团结之优风;展现赵平原君门客毛遂自告奋勇,说服楚王的“毛遂自荐”,倡用人之正道等等。

在邯郸形成的每一个成语,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走在邯郸的小街上,似乎在听这个城市讲着这些故事,娓娓道来……在我看来,说邯郸是成语之城,绝对当之无愧。

成语之都指的是什么 成语之都介绍

邯郸地处河北省最南端,距省会石家庄180公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历史近3000年。战国时期,赵国在此建都158年,演出了许多英勇悲壮的历史活剧,经司马迁写进《史记》后,形成数百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据邯郸一位专门研究成语典故的学者考证,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共有1584条。其中直接与邯郸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也有200则。其内容涉及到思想、政治、军事、人物、风俗、文化等方面,成为邯郸市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例如:负荆请罪、价值连城、围魏救赵、窃符救赵、邯郸学步、顶天立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奉公守法、旷日持久、完璧归赵、盛气凌人、贫贱之交、利令智昏、不遗余力、纸上谈兵、毛遂自荐、奇货可居、一字千金、南辕北辙、鹬蚌相争、惊弓之鸟、舍本逐末、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翼而飞、狗尾续貂、瓜田李下、鹿谁手、黄粱美梦、路不拾遗等等,都发生在邯郸。我们很难再找到一个与如此之多的成语典故有关的城市。

2005年10月26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邯郸“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称号

来自学海有崖乐当舟团队

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追问

如果认可我的回答

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

祝你进步!

成语之都是哪里?

1、“中国成语典故之都”指的是河北省邯郸市。2005年10月26日,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邯郸举行命名颁牌仪式。

2、漫步在邯郸的街头巷尾,随处都能见到成语典故,邯郸学步雕塑(学步桥)、胡服骑射雕塑、荀子雕塑、罗敷雕塑、武灵丛台、七贤祠、回车巷、插箭岭等等,无不让你感到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3、2013年,河北省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产业类项目——中华成语文化园正式落户邯郸市。

寻河北、邯郸市或大名县典故

邯郸

2005年8月,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专家评审组对邯郸市申报“成语典故之都”工作进行了考察。专家认为,从成语数量、历史沿革、发生地和流传程度等方面衡量,邯郸的成语典故在全国首屈一指,称之为“成语典故之都”当之无愧。同年10月27日,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河北省邯郸市举行命名颁牌仪式,授予邯郸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牌匾。

有关于邯郸历史成语典故名人名言散文诗歌吗?谢谢

 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广袤地域的辉煌历史、深厚丰腴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披沙拣金,凝聚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据不完全统计,由邯郸历史和相关史书中所滋生、蕴积、提炼出的具有邯郸地方特色或与邯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达1500条之多,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毛遂自荐”等,它们以言简意赅、精辟神妙、富于哲理、寓于情趣、耐人寻味而成为中国汉语言艺术中的一枝奇葩。邯郸的成语典故,集中原与边塞之风韵、蕴文化与哲理之内涵,在华夏历史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瑰宝。这些成语典故中,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也有500条之多。另外还有众多的成语典故遗址景观。位于邯郸市赵苑景区内的“成语典故苑”,占地102亩,以园林为载体,以发生在邯郸的成语典故为内容,以碑刻、浮雕、绘画、自然山石象形喻义等多种艺术手法为表现形式,将发生在邯郸的成语典故再现世人面前。它以古喻今,鞭策鼓励后人,是中国唯一的以成语典故为主题的文化园林。 2005年10月26日,经中国文联批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邯郸市举行命名颁牌仪式,授予邯郸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成语典故文化已成为邯郸市十大文化脉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胡服奇射 赵文化

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其基本内涵为开放、进取、包容,展现出赵国在逐鹿中原时所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升华的结晶,具有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区诸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她丰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郸地域文化中的代表。赵文化滥觞于春秋,兴旺于战国,延续至两汉,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这里产生了发达的冶铁、制铜、制陶等手工业,形成了繁荣的城市商业贸易,孕育了荀子、公孙龙、慎到等一代学术大师,涌现出赵武灵王、廉颇、蔺相如、赵奢、魏征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雉人物。它与燕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概貌。赵文化其主流内涵是“开拓进取,竞争图强,兼收并蓄,改革创新”,贯穿其中的以人为本、广揽贤才、团结向上、忠勇报国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是我国以粟作农业和定居生活为特点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现出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奋斗精神,因最早发现在武安的磁山遗址而命名。经科学测定,距今已有10300年的历史。1976年开始考古发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动植物标本,还发现了炭化的粟约10万余斤,磁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作物—粟的最早发源地,还是中国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的发现地。农作物“粟”(谷子)、家鸡和胡桃(核桃)三大发现,不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改写了我国乃至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以陶质平底盂、鸟头形支脚为特点的生活用具,以石制斧、铲、磨盘、磨棒为特点的农耕和脱粒工具,以长方形坑穴为特点的粮食窖穴,以陶、石器“组合物”为特点的祭祀遗迹等,构成了磁山文化独特而丰富的内涵。磁山文化被誉为“中华瑰宝”,是我国新石器时古的一项重大突破。

女娲文化

在涉县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娲皇宫,传说是华夏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娲皇宫因此而得名。 女娲 因女娲抟土造人,又是人类的创造者,故被世人尊称为“华夏祖庙”。娲皇宫建造在悬崖峭壁上,阁楼高悬,构造奇巧,被称为河北古建筑十大奇观之一。从娲皇宫开凿的石窟和摩崖刻经考察,它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距今已有1450余年,后经历代相继扩修,逐渐形成今日规模。相传农历三月十五日为女娲的诞生之日,每当此时举办娲皇庙会,来自周边数省的游客云集此地祭祀女娲。千百年以来,流传在这里的民风民俗,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形成了丰富的神秘文化,在中原大地远近闻名。 以娲皇宫为代表的女娲文化,展现了女蜗在洪荒之世,与自然抗争、改造自然、造福苍生的不屈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涉县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

曹魏建安文化

位于临漳县西南的古邺城遗址是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在东汉未年至隋统一的400年问,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相继在此建都。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而显名于世,东汉末年孕育出了文学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学”。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在邺城聚集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主体的“邺下文人集团”,辞赋慷慨,谈诗论文,开一代风格刚健,情调激越之文风,留下了大量的词赋文论作品,在中国文化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地处黄河之北的邺城,散布在漳河之滨的百余座东魏北齐皇陵和众多的寺庙遗址,书写着它曾经的辉煌。铜雀三台和邺城的建筑格局,对隋唐长安都城、元大都(北京城)、日本奈良城乃至后世的都城建筑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以邺城为依托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学的摇篮,民族融合的结晶,中国文化史的奇现。

北齐石窟文化

以响堂山石窟和娲皇宫石窟为代表的北齐石窟文化,是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经群,代表着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最高成就。 响堂山石窟是北齐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国云岗、龙门、敦煌、麦积山四大名窟之后的全国第五大石窟群。也是北齐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它始建于北齐,经隋、唐、宋、明历代开凿续修,共有大小洞窟十六座,造像4300多尊。它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互相融汇过程的历史体现,另一方面是南北方文化相互渗透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佛教雕塑艺术汉化过程中承上启下,融汇贯通的重要环节。娲皇宫石窟现存北齐佛教刻经六部,共计约l 3万字,是国内摩崖刻经保存文字最多最完整的一处,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校勘中国佛教史籍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北朝书法艺术的精品。

大名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历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曾三次为都。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称“北京”,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解放后,曾建大名市。大名县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历史上曾几度繁荣昌盛,益满中国古今大地。境内现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万堤古墓群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遗址、直隶七师校址等名胜古迹,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

邢台那些你不知道的成语典故

丛台位于邯郸市中心丛台公园内,是古城邯郸的象征。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公

元前325

年—公元前229年)时期,是赵武灵王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的地方。丛台之名,是因为

时有许多亭台建筑连接垒列而成,“连聚非一,故名丛台”。现存的古丛台,重修

清代同治年间,是一个方圆1100多平方米、高26米的三层青砖高台。台上建有据胜亭

、回澜亭、如意轩、武灵馆,存有许多碑刻。在第一层上还有郭沫若先生留下的七律

和乾隆皇帝亲题的诗碑。古丛台气势宏伟、巍峨壮观,历时2000年,几经修缮和改建

,虽原貌已失,但仍保持着古代亭榭的独特风格。台前翠柏夹道,有阶石可登,台周

碧水环绕,绿树成荫,为中原地区一处游览胜地。

邯郸是一座露天博物馆。邯郸成语典故之乡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

文化旅游。不到邯郸作成语典故旅游,可以说是爱好旅游者的一种缺憾。只有到了邯

郸,才能身临其境,体会到其深邃的文化内涵。

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广袤地域的辉煌历史、深厚丰腴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

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披沙拣金,凝聚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

典故。据不完全统计,由邯郸历史和相关史书中所滋生、蕴积、提炼出的具有邯郸地

方特色或与邯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达1500条之多,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毛遂自荐”、“纸上谈兵”,

“围魏救赵”等,它们以言简意赅、精辟神妙、富于哲理、寓于情趣、耐人

赵武灵王地形图

寻味而成为中国汉语言艺术中的一枝奇葩。邯郸的成语典故,集中原与边塞之风韵、

蕴文化与哲理之内涵,在华夏历史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瑰宝

主要有:负荆请罪、完璧归赵、价值连城、将相和、刎颈之交、围魏救赵、梅开二

度、退避三舍、毛遂自荐、纸上谈兵、不射之射、邯郸学步、胡服骑射、铜雀春深、

宁可玉碎,不愿瓦全、绝妙好词、黄粱美梦、冬日之日、夏日之日、前事不忘,后事

之师、奉公守法、奇货可居、南辕北辙、河伯娶妻、挟天子以令诸侯、下笔成章、路

不拾遗、诗文判状、窃符救赵、步履蹒跚.、三寸之舌、惊弓之鸟、旷日持久、不遗余

力、舍本逐末、罗敷采桑、智者千虑等。

曹魏建安文化

位于临漳县西南的古邺城遗址是东汉末年

曹魏邺城遗址

至魏晋时期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在东汉末年至隋统一的400年间,

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相继在此建都。战国时期

西门豹治邺而显名于世,东汉末年孕育出了文学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学”。著名的政

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在邺城聚集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主体的“邺下文人

集团”,辞赋慷慨,谈诗论文,开一代风格刚健,情调激越之文风,留下了大量的词

赋文论作品,在中国文化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地处黄河之北的邺城,散布在

漳河之滨的百余座东魏北齐皇陵和众多的寺庙遗址,书写着它曾经的辉煌。铜雀三台

和邺城的建筑格局,对隋唐长安都城、元大都(北京城)、日本奈良城乃至后世的都

城建筑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以邺城为依托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学的摇篮,民族融合

的结晶,中国文化史的奇现。

北齐石窟文化

以响堂山石窟和娲皇宫石窟为代表的北齐石窟文化,是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这

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经群,代表着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最高成就。响堂山石窟是

北齐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国云岗、龙门、敦煌、麦积山四大名窟之后的全

国第五大石窟群。也是北齐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它始建于北齐,经隋、唐、宋、明

历代开凿续修,共有大小洞窟十六座,造像4300多尊。它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互相融

汇过程的历史体现,另一方面是南北方文化相互渗透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佛教雕塑艺

术汉化过程中承上启下,融汇贯通的重要环节。娲皇宫石窟现存北齐佛教刻经六部,

共计约13万字,是国内摩崖刻经保存文字最多最完整的一处,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校

勘中国佛教史籍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北朝书法艺术的精品。

磁州窑文化

磁县、峰峰矿区的西部地区,是绵延的太行山余脉,这里蕴藏着大量的高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

岭土,是制作陶瓷的天然原料。从北齐时就已开始烧造瓷器,并逐渐形成了漳河流域

的观台和滏阳河流域的彭城两大窑场。宋元时期逐渐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

从此薪火相传,绵延千年。其造型优美,装饰手法丰富,色彩对比强烈,题材广泛,

技艺高超,瓷器产品在艺术上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它所创造的白地黑花的装饰艺

术,集诗、书、画于一体,独具浓郁的乡土气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窑的最高水平。

古来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说。磁州窑以粗犷、

豪放、潇洒的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创造了宋金元时期民间瓷艺的最高成就,体现出

民间工艺强大的生命力。磁州窑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艺术中部占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

广府太极文化

灿烂的东方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清朝道光年间,在中国邯郸的永年县

广府城,诞生了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和武禹襄,使永年县成为中国太极拳两大流派—

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杨式和武式太极拳

广为传播,尤其是杨式太极拳开武术健身之先河,使太极拳易于习练,

广府太极

成为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太极拳作为祖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瑰宝,就是从这里走遍全

国、走向世界,成为亿万民众热爱的体育健身运动。太极拳以集武术、医术、导引术

为一体的科学的人体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及爱好者的重视和喜爱,广府

的太极拳文化已成为中国的国粹而载入史册。被国家授予“世界太极拳夏令营基地”

、“太极拳研究中心”、“太极拳之乡”、“太极拳圣地”。如今,以杨露蝉和武禹

襄为代表的广府太极文化,已成为河北乃至中国向世界传播健康和友谊的纽带。影视

剧《广府太极传奇》在广府实地拍摄。

鸡泽毛遂文化

河北鸡泽是战国时期赵国名人毛遂的故里,“毛遂自荐”“一言九鼎”“脱颖而出”

等成语典故和毛遂精神是毛遂留给家乡的宝贵遗产。2008年,经专家考证,鸡泽毛官

营村是“毛遂自荐”

中毛遂的故乡,同样也是毛姓氏族的祖籍地,直至毛遂部分后人迁徙至河南、浙江、

江西、云南等地,后辗转至韶山——诞生了一代伟人,鸡泽县决定加强对毛遂

文化的研究,挖掘整合毛遂文化资源,弘扬毛遂精神。为此,作为毛遂故里,

祖籍地的鸡泽成立毛遂文化研究会,加强对毛遂文化资源的发掘、抢救、保护和利用

。近一年来,研究会探讨毛姓起源,考证毛遂及其家族名人毛享、毛苌、毛藻生平事

迹,并积极与国内外毛氏后裔联系,为大力弘扬毛遂精神,其一鸡泽将新一中更名为

毛遂中学,其二还将建设毛遂大街彰显毛遂文化,弘扬征集汇编毛氏宗谱,下力量搜

集有关毛遂文化的历史文物。一部反映战国时期名人毛遂事迹的《毛遂自荐》画册,

日前在河北省鸡泽县发行。鸡泽县组织人员撰写的《毛遂传》及**故事片《毛遂传

奇》创作,均已撰写完毕。据了解,这只是毛遂故里挖掘和弘扬“毛遂文化”内容的

一部分。此外,一部诚义燕赵人文精神的数字**《毛遂自荐》译名《毛遂传奇》日

前已在全国各电视台首播,并将由华夏**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向海外发行;本剧是由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共邯郸市委宣传部、鸡泽县委宣

传部联合摄制。这也是鸡泽县弘扬和挖掘毛遂精神的又一力作。

边区革命文化

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

邯郸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中,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中心。、邓小平及其

领导的八路军129师以太行山为战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展现出边区人民的浩然正

气和民族之魂。刘、邓首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在这里指挥大小战役3100多次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的功勋,形成了光彪史册的革命军事文化。从这块

红色土地上走出的300余位将帅,成为新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人民日报

》、《人民画报》在邯郸创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华北新华广播电台在邯郸开

播。在抗战中创建于邯郸的《人山报》影响深远,边区革命文艺活动和创作演艺队伍

在这里培养、成长、壮大,催生出了如火如荼的边区大众文化。现代最早的纪念性建

筑——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和涉县的“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及“陈列馆”名列了全国

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一)邯郸学步

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

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

好爬着回到家乡。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

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这是一个流传的很广的故事。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邯郸,同事们见到我都开玩笑说,

看你又不会走路了,是不是又去邯郸了呀?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了。流

传的广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够忽视这个故事在今天的启示意义。如今

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倾向严重,忽视了自身的特点,结

果学得不伦不类。

在邯郸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现存

的石桥建于明代,已不再通车,围绕石桥修建成了一个市民休闲娱乐广场,把学步的

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后代,广场还刻立了许多碑文,讲述着邯郸的历史,还有一个不规

则雕塑上面刻了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条目,寓教于乐,很有意思。

(二)负荆请罪

在邯郸老市区距离火车站不远的街道里,有一处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

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如今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筑,巷子也名存实亡,古风

尽失,但是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是一个曾经入选中学课本的故事。战国时,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

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会舌战秦王,维护国体尊严,被封为上卿

,位于大将廉颇之上。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相如就要羞辱他

。一次两人乘坐马车相遇与窄巷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让自己的马车退出窄巷避让

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于是廉颇便光着上身,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

人结为生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振。这个故事也很快演变成成语,表示勇于

承认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地接受对方惩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错误勇于承

认,勇于接受处罚,就能够获得他人的原谅,征得别人的尊敬。现在,这是个应用得

非常广泛的成语。

回车巷一带是邯郸的老城区,那里有很多老房子,有几处深宅大院,是民国时期邯郸

市政府机构的院落,今天住在那里的都是普通百姓。房子虽然老旧了,民风依然侠义

犹存。那一日我背着相机在老街闲逛,一位工人模样的中年人自告奋勇地领着到处转

,在他的带领下,我看到了邯郸古城墙遗迹,民国邯郸政府的税务局和机械局的大院

,还有一座简易的土地庙。老街上的人们闲适自在,放学的学生们嬉笑打闹,没有呼

啸的汽车,偶尔响起一声小贩的叫卖声,深处其中恍如隔世。不过拆迁改造的推土机

的轰鸣声已经隐约地听到了,不知道这份宁静还能守护多久。

(三)黄粱美梦

这个故事跟战国没什么关系,但是故事发生在邯郸。说古时候有个姓卢的书生进京赶

考,路过邯郸投宿店家,穷困潦倒,失意落魄,独自慨叹,恰遇吕洞宾也路过此地,

见此情形打算开导开导他,就给了他一个瓷枕头,卢生枕着枕头入睡后开始做梦,梦

到自己娶了一个出身富庶人家的美若天仙的女子为妻,又进京考中了进士,继而到处

建功立业,当了宰相,后被妒贤嫉能的奸人陷害险受牢狱之灾,后来转危为安,子孙

满堂,终老而。梦到了,卢生就惊醒了,一看店主做的黄米饭还没熟呢。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后来汤显祖和蒲松龄都对这个

故事进行过演绎,故事中吕仙后来被演绎成吕洞宾。现在人们利用这个成语比喻不可

能实现的虚幻梦想。但依我看,作者原意是打算通过一个梦描述人的一生所可能经历

的荣华富贵和坎坷曲折,表达人生如梦的消极厌世的观点,故事的结尾说卢生梦醒之

后对人生大彻大悟,跟随吕洞宾云游布道去了。

后人在卢生做梦的小店修建了吕仙祠,现存最早遗迹是门前照壁上的明代石刻,据说

石刻“蓬莱仙境”这四个大字是吕洞宾手书,苍劲洒脱,有一股子仙风道骨之气。其

他殿堂如钟离殿、吕祖殿、卢生殿都是近来重修的。

在吕仙祠的东跨院,有一个以梦为题材的博物馆,把古籍、传说中比较著名的“梦”

,如庄子梦蝶、红楼梦、南柯一梦等等,用绘画和说明形式展出,生动有趣,仿佛进

入了梦的世界,尤其是用中国画技法绘制的绘画很有水准,如果用展出的内容出版一

本连环画,一定受欢迎。

(四)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这个故事我认为它算不得成语,充其量只能是个典故。这个典故告诫人

们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对处在社会变革当中的我们,还

是具有比较重要的警示作用的。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在与周边胡人的军事摩擦中,他发现胡人的

短衣长裤、骑马作战非常灵活,于是主张穿胡人的服装,学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

法。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学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

力量日益强大,得以击退胡人,消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邯郸市西的插箭岭相传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邯郸市区的

丛台公园中的武灵丛台则是赵武灵王检阅军队是使用的。如今从台已经成为邯郸市的

地标建筑,许多商品都以丛台命名,当地人还送过我一瓶“丛台”酒呢。

“滏流东渐,紫气西来”的丛台,除了检阅练兵之外,还是王侯休息娱乐的地方,颇

负盛名,历史上屡建屡废,现在的主体建筑是清朝同治年间留下来的。历史上许多大

文豪,如李白、杜甫、郭沫若等,帝王如乾隆等都曾慕名登台,是一处文化古迹。如

今,这里建成了丛台公园,成了普通百姓休息娱乐的场所。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这里被称为中国的“成语之乡”、“

典故之乡”。古城邯郸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灿烂的文化,涌现了众多脍

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邯郸学步———学步桥:桥名出典于《庄子·秋水篇》,据载:“春秋战国时,有燕

国寿陵少年,看邯郸人步姿优美,便学步于邯郸,结果未得其能,又失其故步,匍匐

而归,引起大笑”。唐代诗人李白借此典故曾书“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诗句

至今,邯郸尚有学步桥一景存在。位于邯郸市区北关街,横跨沁河之上,为三孔石拱

桥,大孔券两侧有四个小拱券,桥长35米,宽8.3米,通高4米。桥拱中心处雕有向下

俯视的龙头。桥面两侧有石栏杆,各有石柱多根,柱上雕刻石狮、石猴等兽形,形态

各异,制作精巧,造形美观,具有民族传统风格,为一处重要的古代建筑。

邯郸一梦———黄粱梦:中国成语中,有邯郸一梦、黄粱一梦、黄粱美梦、一枕黄粱

、梦熟黄粱、梦觉黄粱等,都是一个意思。此典出自唐人传奇《枕中记》。大概情节

是,有位叫卢生的秀才进京赶考途经邯郸,在一小客栈住下。当时,店主正在煮黄米

饭,卢生劳累之中便昏沉睡去,做了一个美梦,梦中享尽一生富贵荣华。等他一觉醒

来,一切没有变化,他还是个穷书生,连店主做的那锅黄米饭还没煮熟。

当年卢生做美梦时的客栈,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大集镇,就叫“黄粱梦”,位于邯郸市

北15公里处,占地20亩,是一组规模宏伟、保存较好的明清时代道观古建筑群。祠内

主要建筑有钟离殿、吕祖殿、卢生殿等,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卢生殿内有卢生睡像

与睡榻相连。中央院落松竹交荫,鸟语花香。祠内还建有莲池、假山、回廊、碑碣、

钟鼓楼、八卦亭,间有古松翠柏点缀,环境优美清静,确有古观幽雅之遗风。这便是

黄粱美梦典故的故乡了。

胡服骑射———插箭岭:胡服骑射,见于《史记·赵世家》:“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

百姓”。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

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人骑马射箭的

作战方法。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

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胡服骑

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故步自封,应学习别人长处,勇于改革。

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现此处已

开辟为一处融古代文化与现代游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园林———赵苑。

赵苑占地2100亩,为群雀式建筑,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苑内景观分四部分。东部为

古名胜遗址区,内有插箭岭、梳妆楼、照眉池、铸箭炉等古遗址,有新修建的赵王殿

、诸子百家殿、古代兵器陈列馆。南部为苑囿区,内有鸳鸯园、家家乐游艺园。西部

为现代游乐区,内有九宫城、水上世界、胡服骑射场、垂钓园等。北部为度假区,有

仿古宾舍、高档泳池、台球房和小型放映厅等,是疗养度假的好地方。近期又在北大

门东侧建起了“邯郸成语典故苑”,占地102亩,总体规划以具有北方特色为主的园林

为载体,以发生在邯郸的58个成语典故为内容,以战国时期的建筑特色为风格,以碑

刻、浮雕、绘画、自然山石像形喻义等多种艺术手法为表现形式。整个园林以门、沼

、台、山四大主体为中轴线,形成了9个各具特色的艺术景区。

炼石补天———娲皇宫:娲皇宫是一座气势宏大的古建筑群。位于邯郸市涉县凤凰山

上,距邯郸市120公里。相传是因“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之处而得名。始建于北

齐(550—557年),明嘉靖、万历年间陆续建筑,清咸丰年间重修,占地76万平方米

。主体建筑娲皇阁依山就势,坐北朝南,北靠绝壁,高四层23米。在建筑选址、地势

利用上独具匠心,整体建筑用8根铁索拴在悬崖上的8个拴马鼻上。娲皇阁的两旁建有

钟鼓楼,阁外山崖上保存有距今1400多年艺术价值极高的北齐摩崖石刻。

织绚邯郸———邯郸故城:东周时期,卫献公的弟弟姬专,为避灾难逃到晋国的邯郸

,他在这里专心致志营造邯郸,一生不再谈论卫国,这便是“织绚邯郸”的典故,意

思是忘掉过去向前看。人们常用“织绚邯郸”这一成语来形容为新生活而奋斗的人们

邯郸故城,在今邯郸市区的西南部,由东城、西城、北城三部分组成,平面呈“品”

字形,城内总面积为50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保留着残高3至8米蜿蜒起伏的夯土城墙,

围墙内地面有布局严整的十几处夯土台,城下有面积宽广的十几处夯土基址。

这座历史悠久的宫城,始建于战国时期。自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至

赵王迁八年(公元前228年)被秦所占,历经八代共159年,一直为赵国的王宫所在地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将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徒其民河内,夷其城廓”,

自此赵王城变为废墟。赵都邯郸故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虽受到天灾与人为

的损毁,但地面的遗存仍很雄伟壮观,地下的遗址也颇丰富。其平面布局基本符合我

国古代前者为城,后者为廓,五里之城,七里之廓的都城建筑定制。

围魏救赵、完璧归赵、赵威后问齐使、触龙说赵太后———丛台:赵国曾是一个多难

的国家。他在历史上曾经被侵犯和被欺侮。但是,国难识忠臣,国难出人杰,赵国出

现了一批不畏强权,善于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抗暴的英雄人物,出了一批有远见、明大

义的君臣,如赵武灵王、赵威后(即赵太后)、蔺相如、平原君、毛遂等人,终于使

赵国自立于强国之林。至今,邯郸尚存留有许多赵国遗迹,显示着赵国的霸业和强盛

成语釜底抽薪用了什么灭火原理 釜底抽薪成语典故

原来大邢台还有这么多成语典故,你肯定不知道!

破釜沉舟

释义: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

2.作壁上观

释义:?壁:壁垒。观:旁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3.以一当十

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这三个成语都出自于《史记》描述的巨鹿大战中,邢台,秦时属巨鹿郡。历史上有名的巨鹿大战发生在邢台的巨鹿、平乡一带。

秦朝末年,群雄纷起,项梁、项羽立楚怀王的孙子心为帝,也称作楚怀王,定都于盱眙。张耳、陈余立赵歇为王,在信都(即邢台市)定都,建赵国。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率军北上击赵,攻占邯郸。赵军不支,从信都撤退到巨鹿,被秦将王离部所围困。当时,在河北攻赵的秦军,不下三十万之众。而这时在巨鹿城中的兵力不多,粮草将尽。赵将陈余虽领兵数万屯巨鹿之北,但不敢出兵,筑营壁自保。其它援赵的齐、燕诸军,也震慑于秦兵的声势,皆筑垒固守,不敢出战。

巨鹿被围之际,赵使求救于楚。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北上救赵。但宋义为秦军的气焰所吓倒,在妄阳(今山东曹县)逗留四十六天而不敢前进。项羽愤而杀宋义,楚怀王便命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先遣英布和蒲将军率兵二万渡漳攻秦。继而亲率主力渡河,为了表示与秦决一战的决心,他命令士兵把船只沉没,把饭锅砸破,烧掉营舍,只带三天的干粮。

项羽先以雷霆之势包围王离,经过往返九次冲杀,切断秦军通道,获得巨大战果。秦将苏角被打,王离作了俘虏,涉闻自杀而。在交战中,楚军"以一当十"、"呼声震天"。而援赵的其它诸军则在营壁上观看,惊恐而不敢出战。之后,项羽又不断击败秦军,章邯不得不竖起降旗,项羽声威从而大振。

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三十万人。这对最后推翻暴秦统治起了决定性作用。大文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详细地描述和记裁了这一巨大战役,成为名传千古的不朽之笔。“破釜沉舟”、“作壁上观”、“以一当十”,渐渐成为流传极广的三个成语。

4、代人捉刀

解释:捉刀:代别人写文章。指代别人做事,多指写文章。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闻之,追杀此使。”

代人捉刀是一个经常用来形容文人代笔的成语,而这个成语的故事和邢台古代的一个人崔琰密不可分。

其源出于三国时代的一则故事:

魏国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依附。北匈奴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使者请求面见曹操。曹操将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崔瑛召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接见时,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加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握、提之意)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

崔琰,字季珪。邢台清河人,本为袁绍属下,因献计不被接受,所以辞官不作。当曹操攻下冀州后,礼贤下士,得来的文官中,以崔琰体态雄悍,声音宏亮,是一个不怒而威的人物。后来因反对曹操即魏王之位,被投入狱,在狱中被杀。

后人有赞曰:“清河崔琰,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奸邪辟易,声节显昂;忠于汉主,千古名扬!”

曹操

5、阳春有脚?--宋璟

解释:用以称誉贤明的官员。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后遂以“阳春有脚”称誉贤明的官员。

宋璟(公元663-738),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少年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弱冠中进士,官历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授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经武、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终于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唐中宗时,宋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不久,他直言触怒了中宗,被贬为刺史。到地方后,他廉洁奉公,尽力为百姓做好事,使当地民风变得淳朴起来,家家户户都安居乐业。

他在广州任都督时,当时广东人都用茅竹建房子,经常发生大火。宋璟教他们用砖瓦盖房,减少了火灾,造福了百姓。后来他当了宰相。一次,他的远房叔叔宋元超在参加吏部的选拔时,对主考官说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关系,希望能照顾。被宋璟得知后,特地关照吏部不能给他官做。

当时唐玄宗很喜欢一个叫王毛仲的宦官,朝廷上下,巴结他的人很多。王毛仲的乾女儿要出嫁,唐玄宗问他还缺什么。王毛仲说有一位客人请不来。唐玄宗说:那一定是宋璟了。在宋璟的治理下,唐朝出现了路不拾遗的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当时人们称赞宋璟像长了脚的春天,走到哪里,就把光明和温暖带到哪里。

6、生吞活剥?--张昌龄(邢台南宫)

解释:?比喻生硬地抄袭或机械的搬用经验、方法、理论等。也指生拉硬扯。

出处:?唐·刘肃《大唐新语·谱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云:''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唐朝初年,枣强县尉(枣强,县名,今河北冀县,尉,县级官吏)张怀庆喜欢抄袭著名文人的文章。当朝大臣李义府曾写了一首五言诗,原文是:“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将这首诗改头换面,在每句的前头加上两个字,变成一首七言诗:“生情矮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人们读了张怀庆的这首诗,无不哗然大笑。有人讥讽他这种手段是:“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张、郭都是当时以文词闻名的朝中要人,唐高宗的诏书和朝廷文告,多半出自他们的手笔。

这个故事在唐朝刘肃所作《大唐新语·谐滤》里也有记述。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生吞活剥”这句成语,比喻生搬硬套,或剽窃照抄别人现成的词句、理论、经验等等,而不知融会贯通。现在多用来比喻学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消化吸收,只知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

其中张昌龄是邢台南宫人,张昌宗之弟。卒于唐高宗干封元年。弱冠以文辞知名。贞观末,翠微宫成,献颂阙下。召见,试息兵诏,帝大悦。俄为昆山道行军记室。破卢明月,平龟兹,军书露布,皆为昌龄文,为世所称。后出为襄州司户,终北门修撰。昌龄著有文集二十卷,(新唐书志及旧唐书本传)传于世。

7、鹿谁手--?石勒(襄国,即邢台)

解释: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出处:?《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谁手。”

东晋时代,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他在襄国(今邢台)称帝后,有一天,他在襄国宫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上君王?"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王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石勒听后笑着说:“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过分了。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块儿打猎,较量较量,未知''鹿谁手''?”后来,人们用“鹿谁手”来比喻双方争夺的对象不知道会落在谁手里,引申指比赛双方还不知道谁胜谁负。

8、饱以老拳?

释义:饱:充分;以:用。痛打,尽情地揍。

出处:《晋书·石勒载记下》:“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这个故事发生后赵首都襄国,即今邢台市。

后赵石勒称帝后,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在首都襄国(今邢台)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9、雨过天青

解释:雨后转晴。也比喻政治上由黑暗到光明。

出处:明·谢肇淛《文海披沙记》:“陶器,紫窑最古,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五代时,文治武功俱属上乘的后周世宗柴荣,某次被大臣请示釉彩的颜色。柴荣是这样答覆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因此,这种釉釉色莹润,青中带著淡蓝色彩,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天青色。”

柴荣--邢台龙岗人,后周世宗。“雨过天青”一词后来引申为比喻情况由坏而渐渐好转,就如同下雨过后,总会有一片如同被清水漂洗过的天。

10、舌灿莲花?(佛图澄,襄国)

释义:原指佛家讲经讲的好,化为朵朵莲花。原为舌灿莲花。多为褒义词指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的好。

“舌灿莲花”的典故源自南北朝高僧佛图澄的一段事迹,这个故事发生在当时后赵的国都--襄国(即今邢台市)。

在《高僧传》和《晋书·艺术传;佛图澄》里记载:后赵国主石勒在襄国(今邢台)召见佛图澄,想试验他的道行。佛图澄即取来钵盂,盛满水,烧香持咒,不多久,钵中竟生出青莲花,光色曜日,令人欣喜,于是,后人便引“舌灿莲花”来譬喻说话的文采和美妙。

11、顽石点头?(邢台?竺道生)

释义:形容道理说得透彻,使人心服。

出处?:《莲社高贤传》:“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盘经》,群石皆点头。”?。

全句应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生公指古代邢台的高僧竺道生。

竺道生(公元335-424年)?东晋佛教学者,本姓魏,巨鹿(今邢台平乡)人,他为鸠摩罗什的高足,悟解非凡。当时《涅盘经》只部分译出,传入南方,其中说除一阐提(断绝善根的人)外皆有佛性。道生则坚持认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遂被守旧者目为邪说,摈出僧团。道生因入今苏州虎丘山,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盘经》,说到一阐提有佛性,群石皆为点头(见《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三十六)。以后全部《涅盘经》传到南京,其中果然说“一阐提人有佛性”,大众这才佩服他的卓越见识。于是顽石点头的传说便不径而走。

后来以此形容说理透彻,使人不得不心服。

现在虎丘山尚有“生公说法台”和“点头石”

12.民脂民膏(邢台?孟昶)

释义:比喻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多用于指统治阶级压榨人民来养肥自己的场合。

出处:五代·后蜀·孟昶《戒石文》:“尔俸尔禄,民脂民膏。”

孟昶,邢州龙岗人(今邢台县),后蜀后主,这是他告诫地方官员不可贪污腐败、虐政害民的“戒石箴"。

箴,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规劝告诫为主。为规劝官员的道德行为,并将其刻在石上的戒石箴,在历史上首先采用这种形式的是五代十国时的蜀主孟昶。孟昶颁布于诸邑的《戒石箴》,共有二十四句,九十六个字。曰: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惠绥。

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

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与是公,军国是资。

朕之赏罚,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日戒,本朕密思。”

到了宋太祖赵匡胤,他对孟昶的《戒石箴》删繁就简,从其中摘出四句颁行于天下。这四句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南宋高宗赵构,又以大诗人黄庭坚所书的这十六字箴文手迹,命各州县长官镌刻一方箴石,放置在各自的座右。今邢台市内清风楼后戒石箴的古碑刻依然保存完好。

13、铁石心肠?(邢台?宋璟)

解释:心肠硬得象铁和石头一样。形容心肠很硬,不为感情所动。

出处:唐·皮日休《宋璟集序》:“宋广平刚态毅状,疑其铁石心肠。”

皮日休这句话是来称赞唐朝宰相邢台人宋璟的。

宋璟(公元663-738),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弱冠中进士,官历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授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经武、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终于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宋璟性情刚直,刑赏无私,取地犯颜直谏,弄周时曾勇斗内宠张易之,张昌宗,力挽狂澜,拯救身遭诬陷的长史魏元忠。中宗时冒弹劾佞臣武三思。睿宗时直谏太平公主迁居东都,以免后宫干预朝政。因此,被贬检贝州刺史,洪水暴发,武三思逼租甚急,景抗捐赈灾,再次被贬。宦海学沉浮,屡遭磨难,终不改治国救民之志。史称“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其政绩卓著为“四大名相”之一。

14、珠圆玉润?

解释:润:细腻光滑。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出处:唐·张文琮《咏水诗》:“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

张文琮----今邢台市清河县东北东张宽乡人,贞观中,为治书侍御史。永徽初,献文皇帝颂,优制襃美。拜户部侍郎神龙中,累迁工部尚书,兼修国史。韦后临朝,诏同中书门下三品。旬日,出为绛州刺史。累封平原郡公,卒。文琮著有文集二十卷,(新唐书志及旧唐书本传)行于世。

15、淡扫蛾眉?(邢台?张祜)

解释:?轻淡地画眉。指妇女淡雅的化妆。

出处:?唐·张祜《集灵台》诗之二:“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张祜(约785—849?),字承吉,唐诗人,今邢台市清河县张宽乡人?。

初寓姑苏,后至长安,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享年70岁。

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而在仕途上却坎坷不达。他的为人和他的著作一样,有其独具的风格特点,纵情声色,流连诗酒的同时,还任侠尚义,喜谈兵剑,心存报国之志,希图步入政坛,效力朝廷,一展抱负。在人际交往中,他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他的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有心报国,陈力无门,使他只好“?幽栖日无事,痛饮读离骚”,“千年狂走酒,一生癖缘诗”。

张祜谢世后,太常博士皮日休送挽诗:“一代交游非不贵,五湖风月合教贫,魂应绝地为才鬼,名与遗篇在史臣”。

张祜诗集10卷468首至今保存完好。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吟咏的题材相当丰富(这里面包括众多寺庙的题作和有关各种乐器及鸟禽的诗咏等等)。代表作有《题金陵渡》、《雁门太守行》、《送苏绍之归岭南》、《旅次石头岸》、《隋宫怀古》、《从军行》、《爱妾换马》、《宫词二首》、《夜宿湓浦逢崔升》、《听筝》、《散花楼》、《悲纳铁》、《樱桃》等,其中《题金陵渡》和《宫词二首》流传颇广。集十卷,今编诗二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一十和五百一十一)。

淡扫蛾眉出自?唐·张祜《集灵台》诗之二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集灵台在骊山之上,为祀神之所。本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含蓄。它似褒实贬,欲抑反扬,以极其恭维的语言进行着十分深刻的讽刺,艺术技巧是颇高超的。

1、成语釜底抽薪用了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

2、成语“釜底抽薪”的意思是,从锅底下抽去熊熊燃烧的柴火,才能使水停止沸腾。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典故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3、成语典故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5、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仗势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因为他不把小小的曹操放在眼里,于是没有安派重兵。曹操探听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疾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