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一鼓作气_成语故事一鼓作气的主要内容

       如果您有关于成语故事一鼓作气的问题,我可以通过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来回答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资源。

1.一鼓作气成语故事的解析

2.一鼓作气词语解释

3.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

4.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故事主人公是谁?

5.曹刿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一鼓作气_成语故事一鼓作气的主要内容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的解析

       成语: 一鼓作气

       拼音: yī gǔ zuò qì

       解释: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有一次齐国和鲁国交战。当齐军打过第一通鼓的时候,鲁庄公也要下令擂鼓,准备冲击,但大将军曹判阻止住了。一直等到齐军擂过第三通鼓时,曹判对鲁庄公说: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大大振作,第二次就要差一些,到第三次击鼓时,士兵几乎没有勇气了。当敌人已没有勇气时,而我军勇气正高涨,这才是取胜的最好时机。在曹判的帮助下,鲁庄公打胜了这一仗。

       鼓:指敲响战鼓。这个成语原指作战时第一次击鼓,士气极为高昂。现在指做事时趁劲头足一口气干完。

一鼓作气词语解释

        一鼓作气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下面是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一鼓作气yī gǔ zuò qì

        成语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成语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语简拼:ygzq

        成语字数:4个字

        感彩:一鼓作气是中性词

        成语结构:紧缩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

        近义词: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词: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成语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据《左传·庄公十年》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有一个名叫曹刿(guì)的人,面见鲁庄公,直截了当地问庄公:“您拿什么跟强大的齐国军队作战呢?”鲁庄公答道:“凡是衣服、食物这些使人安乐的东西,我都不敢占为己有,都是与别人共同享用。”言下之意自己没有私心,百姓会拥护自己。

        曹刿说:“这小小的恩惠只有您身边的人才能够享受,百姓绝大部分都不能得到。”

        鲁庄公想了一想,又说:“祭祀用的牛、羊、丝帛、宝玉等,我都没有虚报,我对天神也是非常诚实而又讲究信用的。”意思是会得到天助。

        曹刿很直率地说:“您对天神很虔诚,只是小信用,不是大信用,天神决不会凭此一点就保佑您打赢齐国的。”

        鲁庄公最后说:“国家许多案件,我总是谨慎对待它们,力求处理得合乎情理。”

        曹刿听了鲁庄公这一段话,高兴地回答道:“很好!这是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实事,一定能够得到人们的.信任和支持。凭这能够打败齐国!”曹刿自告奋勇请求与鲁庄公共同指挥作战。他和鲁庄公同坐一辆战车,带领军队在长勺与齐国军队交锋。

        双方的阵势刚刚摆好,鲁庄公就急不可耐地要击鼓进军。曹刿阻止他道:“时机未到!”一直等到齐军阵中击了三次鼓,发了三次进军的号令之后,曹刿才对鲁庄公说:“现在是击鼓进攻的时候了!”于是鲁军阵中鼓声震天,士兵们像离弦的箭,把积攒了半天的勇气施展出来,猛冲进齐军阵中。齐军丢盔弃甲,抱头鼠窜。

        战争结束之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何要等齐国军队击三次鼓后,我军才能击鼓进攻呢?”曹刿答道:“打仗主要靠的是足够的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士气正旺,勇气百倍;第二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勇气没有第一次那么旺盛,而且开始衰落;到第三次击鼓进军时,士兵们的勇气几乎全部消失了。齐军开始击鼓进攻而我军不同时击鼓,正是为了保持士兵的勇气。等齐军击了三次鼓,他们的勇气接近衰竭时,我军的勇气正旺盛,因此一鼓作气,将勇气处于衰竭的敌人一举击败。”

        “一鼓作气”在这个故事中指战斗开始时鼓足勇气。后来用作成语,指锐气足时一举成事。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次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有一个鲁国人曹刿(ㄍㄨㄟˋ)请求进见。有人对曹刿说:「国家大事,有在位的大官负责,要你多管闲事干什么?」曹刿说:「那些大官们都没有见识,遇到重大,不会有好办法的。」于是他毅然进见。

        见了庄公以后,就问他有些什么准备可以和齐国交战。庄公说:「衣食方面的安逸,不敢争独享受,我一定要和别人分享。」曹刿说:「这种小小的恩惠,未见得能普遍,人民不肯听从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和玉帛,不敢比从前增加,祝史必说实在的话。」曹刿说:「这种小小信用,还不能大孚于神明,神明不肯降福的。」庄公说:「关于大小案件,虽不能一一审查得明白,但必尽力从情理上推勘出实在的情形来。」曹刿说:「这一点表示治国能忠,凭这点就可以和齐兵一战了。开战的时候,请求允许我跟随到前线去。」

        于是庄公就带着他乘坐兵车到长勺地方和齐兵决战。双方排开阵势,庄公就要击鼓进兵。曹刿说:「慢点,还早。」齐兵已击第二次鼓了,庄公又要击鼓,曹刿说:「不行,再等一下。」等到齐兵击第三次鼓了,曹刿说:「可以了。」于是鲁军像雷一样的击起鼓来,大队人马,勇气百倍,像潮水一样的冲上前去,奋战结果,把齐兵打的大败而逃。庄公想挥兵追赶,曹刿说:「且慢。」说著就爬上车顶瞭望一下,又跳下车子察看一下,接着就说:「追罢!」于是庄公便指挥部下,追杀齐兵,结果大获全胜。

        在胜利以后,庄公就问曹刿为什么那样会战胜。曹刿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兵士的勇气最昂扬,到第二次便较差了,第三次的时候,勇气已消失了。所以当齐兵击第三次鼓的时候,他们的兵士已没有了勇气,而我们才开始第一次击鼓,兵士们勇气百倍,当然可以打败他们了。不过齐兵是大国,他们用兵是很难猜测的,恐怕有埋伏,后来我看到他们的旌旗倒下,地上的车迹混乱,才知道他们真的败了,所以放心追杀,获得了大胜。」庄公听了,对他很佩服。

        由于这个故事,「一鼓作气」也就成了一句名言。 ※喻开始作事,精神兴奋。「左传」庄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文化课教材(高级):一鼓作气(成语故事) 作者: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ROM:big5.zhengjian/articles/2008/3/3/51229 ◇◇◇ ◇◇◇ ◇◇◇ 原文 夫(1)战,勇气也。一鼓作气(2),再(3)而衰,三而竭(4)。彼(5)竭我盈(6),故克(7)之。 《左传.庄公十年》 注解 (1) 夫:语助词。 (2) 一鼓作气:第一次擂鼓时,士气最旺盛。 (3) 再:第二次。 (4) 竭:音「节」,全都没有了。 (5) 彼:对方。 (6) 盈:丰盛,此指精力充沛。 (7) 克:打败。 故事阐述 春秋时代,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和他的参谋曹刿(音「贵」)带兵前往应战。两军在长勺这个地方摆好阵势,齐军首先擂了第一次鼓,鲁庄公在此时也将击鼓准备进击,曹刿却阻止他说:「不行。」直到齐军擂过了三次鼓后,曹刿才说:「我军此时可以击鼓进攻了!」 当鲁军「咚、咚、咚」的战鼓一响,马上激起了士兵们的士气,结果齐军惨败,狼狈而逃。接着曹刿看出庄王想乘胜追击,马上阻止的说:「现在还不可以!」接着他就下车,仔细观察敌军留下的车迹,和地上散落的旌旗,确定了无诈,才说:「现在可以追击了!」果然此役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 事后,庄公问曹刿擂鼓一等再等的原因何在?曹刿说:「打仗这种事,全凭著大伙儿一股勇气,第一声鼓响时,士兵的勇气正旺,第二声鼓响,勇气就会有些许的衰退,等到第三声鼓响,大家的勇气就已经没了!当敌军击了第三声鼓响,这时我们才刚击第一声鼓响,正是敌人士气大减,而我军勇气最旺盛的时候,所以才能打败敌人啊!」 「另外,我之所以会下车仔细观看,是因为我担心他们会有埋伏,故意引诱我军上当。我看到他们的军队车迹混乱,旗帜也歪斜倒地时,才可以断定他们是真的惨败,才敢乘胜追击啊!」后来,「一鼓作气」就被用来比喻做事时要鼓足勇气,勇往直前,才能一举成功。 讨论 (1) 曹刿在敌军击了第几次鼓才命令自己的军队开始击鼓?为什么曹刿一等再等,等到适当时机才擂鼓? (2) 曹刿为什么一开始阻止庄王乘胜追击? (3) 回想看看,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须要「一鼓作气」的完成,才不会越拖越没劲儿,永远做不完?和同学分享看看。 造句练习 例:跑一百公尺竞赛最须要选手一鼓作气的冲刺了。 例:平常我们做事,如果都能一鼓作气的做好,那就不会老是有事情做不完的困扰了。 相似成语 趁热打铁、一气呵成 课后时间 动动脑,想想看: 曹刿论战(猜一歇后语) 参考解答 一鼓作气 《细说成语典故》

        古时作战,靠击鼓组织进攻并鼓舞士兵斗志。后用以比喻抓住时机,一股劲儿办成事情。

        典出《左传?庄公十五年》。

        春秋时鲁庄公十五年(前684),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作战,双方军队在鲁国的长勺对阵。

        鲁庄公亲自统率军队,指挥作战,并请谋士曹刿(guì)同乘一辆战车,以便随时向他咨询。

        阵势刚刚列好,鲁庄公就下令击鼓进军,曹刿急忙阻止,说:「不可!要等一等,看齐国有何动静。」

        这时,对阵的齐国擂起了战鼓,但发现鲁国军队一片寂然,毫无行动的迹象。于是,只听战鼓响,却不敢贸然进攻。双方对峙著。好一段时间,没有动静。

        齐国军队沈不住气了,又擂起了第二通战鼓。曹刿对鲁庄公说:「别答理他们,再看看。」

        齐国的第二通战鼓又白敲了,鲁国军队还是没有动静。双方的军队仍然对峙著。

        齐国军队又擂响了第三通战鼓,又发出了进攻的信号。曹刿立即对鲁庄公说:「下令击鼓,进攻!」

        鲁军阵内鼓声大作,将士们勇猛地扑向敌阵,一举打败了齐军。

        齐军被杀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鲁庄公下令追击,曹刿急忙阻止:「请等一等。」于是曹刿下车看了看齐军的车辙,又登车望了一阵,才说:「请大王下令追击。」

        鲁军锐不可挡,将士们纷纷斩将夺旗。鲁军大获全胜。

        战后,鲁庄公向曹刿请教克敌制胜的道理,曹刿说:「夫勇,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打仗靠的是勇气。擂第一通鼓,可以激发起勇气来;擂第二通鼓时,这勇气就不那么足了;擂第三通鼓时,那勇气就一点儿都没有了。——曹刿用的是以最大的勇气去拼杀失去了勇气的敌人的方法。

        至于追击,曹刿说:「我担心齐军佯退,怕中埋伏。但我一见他们混乱的车辙和摞倒的战旗,就知道他们已经溃不成军了。所以建议大王下令追击。」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为后人留下了典故「一鼓作气」。

        (王成纲) FROM: data.book.hexun/chapter-379-3-7.s

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故事主人公是谁?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如下:

       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国借口在齐桓公即位的过程中,鲁国帮助了齐桓公的政敌公子纠,而来攻打鲁国。一时之间,鲁国上下人心惶惶。

       这时,鲁国有个不怎么得志的“士”,名叫曹刿。曹刿准备去见鲁庄公,向他献计献策。曹刿的那些乡里都说:有那帮高官厚禄的人去考虑这事,你跑去干什么?曹刿说:那帮高官厚禄的人目光短浅,能考虑出什么东西来(成语“肉食者鄙”的出处)。说完,曹刿就跑去见了鲁庄公。

       两人一见面,曹刿也没客气,开门见山地问:你想打这一仗,能依靠的都有些啥啊?鲁庄公说:我那些吃的、穿的,我都没有一个人独占,都分给了手下的大臣。曹刿说:这些小恩小惠,没有普及到全国的每一个人,所以不能算。鲁庄公又说:我每次给祖宗祭祀的时候,说上多少贡品就上多少,一点都不敢打折扣。

       曹刿说:这些小信用在祖宗那里不算什么,祖宗也不会特地保佑你的。鲁庄公又想了想说:国内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刑事诉讼案件,我不能说每一件都过问到,但至少我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公平处理的。曹刿说:这算是干了你的本职工作了。就凭这一点,咱们可以跟齐国干一场。到时候希望你能带我一起上战场。

       等到了齐鲁双方在长勺这个对阵的时候,鲁庄公让曹刿跟自己一辆战车。两军对圆,齐国开始击鼓,准备进攻。鲁庄公就让手下准备击鼓,但是让曹刿给拦住了。这时候齐军开始发动进攻,但是由于鲁军阵型未动,所以齐军根本冲不进去,于是又退了回去。

       等齐军第二次击鼓的时候,曹刿还是没让鲁军击鼓,于是齐军的第二次进攻也被挡了回去。等到齐军第三次击鼓的时候,曹刿让鲁军也开始击鼓。于是,鲁军就像出笼的猛虎一样,冲向齐军,直接把齐军的阵型冲了个七零八落,齐军开始往后撤退。

       鲁庄公一看齐军撤了,赶紧招呼鲁军往前冲。但是又让曹刿给拦住了。他下车仔细查看了一下齐军的车辙印,又站到车扶手上,远远地看齐军败退的阵型,随后才下令鲁军全军出击。于是,鲁军大获全胜。

       等到了战后开庆功会的时候,鲁庄公就问曹刿: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击鼓?曹刿说:打仗,靠的就是勇气。第一通鼓的时候,对方的气势非常盛(一鼓作气),等到第二通鼓的时候,气势就没有那么盛了,等到第三通鼓的时候,气势就已经没有了。

       而咱们这时候才开始第一通鼓,气势正盛。他们的气势没了,咱们的气势正盛(成语“彼竭我盈”的出处),所以就能打败他们。但是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打仗的时候可能会留后手,比如设个埋伏什么的。我下车看到他们的车辙已经乱了,站在扶手上看他们的旗帜也都已经倒下了,就知道他们是真的败了,所以才让军队全军出击,这才取得了大胜。

       鲁庄公表示:你说得对。以后就不要再吃菜了,跟着我们一起吃肉把(曹刿从此以后也当了官,就不再是一个“士”了,很有可能他的身份变成了“大夫”了)。

曹刿成语故事

       曹刿

       一鼓作气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

       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

       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心跟齐国决一死战,便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应战。齐国进攻鲁国,也激起鲁国人民的愤慨。有个鲁国人叫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要求参加抗齐的战争,鲁庄公见他智勇双全,深谋远虑,就同意他一同参加战斗。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齐军仗着人多,一开始就擂响了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也准备下令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还不到时候呢!

       当齐军擂响第二通战鼓的时候,曹刿还是叫鲁庄公按兵不动。鲁军将士看到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气得摩拳擦掌,但是没有主帅的命令,只好憋着气等待。

       齐军主帅看鲁军毫无动静,又下令打第三通鼓,但曹刿仍然按兵不动。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非常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士兵们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

       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下令反攻!

       鲁军阵地上响起了雨点般的战鼓声,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像猛虎下山般扑了过去。齐军还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

       战争胜利后,鲁庄公疑惑地问曹刿:为何要在第三次击鼓后,我军才可以进攻敌军?

       曹刿解释说:打仗这件事,全凭士气。对方擂第一通鼓的时候,士气最旺;第二通鼓,士气已经减退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气已经泄没了。对方泄气的时候,我们的士兵却鼓足士气,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看见他们逃亡时的车轮轨迹很混乱,而且战旗也倒了,说明是仓皇逃窜,没有预先埋伏兵力,我这才放心追击。

       鲁庄公听完这番解释后,恍然大悟,连连称赞曹刿想得周到。

       好了,今天关于“成语故事一鼓作气”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成语故事一鼓作气”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