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成语_有故事的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故事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有故事的成语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成语典故的故事有哪些?

2.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有故事的成语_有故事的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故事

成语典故的故事有哪些?

       1、夸父追日

       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上太阳的影子,一直赶到太阳落下的隅谷旁边,他口渴极了,想得到水喝,就跑去饮黄河、渭河的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他又跑到北方去喝大湖里的水。

       还没有走到,半路上他就渴死了。他丢弃掉的手杖,为尸体的脂膏和肌肉所浸润,生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名叫邓林。邓林覆盖面积方圆达几千里。

       寓意:表现了人们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也比喻自不量力。

       2、高山流水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弹琴。伯牙弹琴,内心向往登临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极了,巍巍峨峨就像泰山一样!”

       伯牙又转而心向滔滔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寓意: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3、纪昌学射

       有个人名叫纪昌,又来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对他说:“你先要学会盯住一个目标不眨眼睛的本领,然后才谈得上学习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就仰面朝天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双眼死死盯住织机的踏板。两年以后,即使锋利的锥尖刺到眼眶边,他都不眨一眨眼。于是就去告诉飞卫。

       飞卫说:“还不行,你必须练好眼力才可以学射箭。当你能练到把极小的物体看得很大,将模糊的目标看得很显著,那时候,你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牛尾巴毛拴住一只虱子,吊在窗口上,天天面朝南方目不转睛地瞪着它。十多天之间,虱子在眼中渐渐显得大了起来;三年之后,竟显得有车轮那么大。

       再看看其它东西,都如山丘一样。他便用燕国牛角加固的弓、楚国蓬杆制成的箭,朝虱子射去,利箭穿透虱心,而牛尾毛却没断绝。

       于是,纪昌又跑去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得跳将起来,拍着胸膛说:“射箭的奥妙你已经得到啦!”

       寓意:要练成一身真功夫,需要克服无数困难,付出无数心血和努力。

       4、歧路亡羊

       杨朱的邻人丢失了一只羊,他率领全家老小,又请杨朱派童仆帮助一齐追寻。杨朱说:“哈!丢失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人回答:“岔路太多了。”

       追的人返回后,杨子问:“羊找到了吗?”邻人回答:“跑掉啦!”杨子问:“怎么会跑掉呢?”回答:“岔路上又有岔路,我不知道该往哪条路去找,所以只好回来了。”

       寓意:比喻事理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5、疑邻盗斧

       有一个人丢失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家的儿子偷走了,看他邻居儿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斧子的;面部表情,像是偷斧子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

       所有的动作态度,无不像是一个偷斧子的人。不久,这个人在山谷里掘土,找到了自己丢失的斧子,第二天,他又看见邻家的儿子,动作和态度再也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人了。

       寓意:做人处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

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谲》。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一手包办 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三国志魏志臧: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土崩鱼烂 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妄自菲薄 孑然一生 对酒当歌 屈指可数 周郎顾曲 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回肠荡气

       鹬蚌相争的故事

       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守株待兔的故事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自相矛盾的故事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画蛇添足的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楚国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独喝又嫌多,于是让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又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说完把酒喝了。那个画蛇脚的人,终于没有喝上酒。

       量体裁衣的故事

       成语故事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亡羊补牢的故事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成语故事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庖丁解牛的故事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讲一个故事: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障碍,而且很有节奏。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夸他技术高超。厨师说他解牛已经19年了,对牛的结构完全了解。

       曲高和寡的故事

       战国时期,楚襄王问文学家宋玉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宋玉有意见,怎么没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个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阳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好了,今天关于“有故事的成语”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有故事的成语”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