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口的解释及造句

2.幼儿用称赞造句子

3.交口称赞是什么意思?

交口称赞造句怎么造最好的句子_用交口称赞造句

释义:意思是异口同声地称赞。

读音:jiāo kǒu chēng zàn

出处:《柳子厚墓志铭》“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译文:名声轰动,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的推荐赞誉他。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造句:这位售票员阿姨的服务态度很好,受到乘客们的交口称赞。

扩展资料:

反义词:众口铄金

释义:铄,熔化。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读音:zhòng kǒu shuò jīn

出处:《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译文:众人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分句;常与“积毁销骨”连用。

造句:一个忠实的朋友在众口铄金之下也能保持忠实。

交口的解释及造句

交口称赞。

根据资料查询,交口称赞。成语解释:解释交:一齐,同时。异口同声地称赞。出处唐·韩愈柳志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们下,交口荐誉之。

造句:他是我们这儿交口称赞的好儿童,我们的孩子都以他为榜样。

幼儿用称赞造句子

交口拼音

 注音: jiao kou

 交口解释

 意思:(1)众口同声(说):~称誉。(2)交谈:他们久已没有~。

 交口造句

 1、但名列第三位拥堵的芝加哥环路交口却还不知去向。

2、在与性同伴进交后,男人和女人的嘴巴里和喉咙下都有可能会长肉赘。

 3、对于美国目前的经济困境来说,一个交口称赞的解决方案是让美国生产更多世界所需要的高科技产品。

 4、正如麦道夫一贯的作风,诱人的.吸引力并不倚重于人们交口相传中他能带来的收益。

 5、中国国内媒体也交口称赞她为同辈中的佼佼者;《时尚》杂志中文版的文章则将其称为“金融界的跨行业大使”。

 6、尽管他们都交口称赞宁静的乡村生活的种种优点,但其中只有一个人真去农村住过,而且不足6个月就回来了。

 7、但是,很多资深的经济学家们都在交口称赞伯南克先生他在推动美国经济走出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经济时所取的大胆行动和稳健的手法。

 8、政治家们曾经j交口相赞诺基亚是欧洲将在21世纪继续繁荣的预兆。

 9、本文用我们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山西省交口县进行了评价。

 10、交口县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吕梁市南端,东接孝义、灵石、南连隰县、汾西,西靠石楼,北界中阳。

 11、尤多约诺总统任命的一位技术性官员,收到了国外银行家和商人的交口称赞。

 12、路径工程成为群众交口赞誉的“民心工程”。

 13、他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

 14、孙金龙首先来到位于紫云路与天山路交口的和园绿化现场。

 15、演员高贵奢华的服饰,光彩夺目的表演、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海内外游客的交口称赞。

 16、此建筑位于成都市一环路与人民南路交口南侧。

 17、哦,爸爸,请再一次把我放到人生道路的交口,我会选择另一条路!

 18、塘沽外滩公园和平路站,位于上海道与永久街交口处。

 19、我本人会去长江道与红旗南路交口那个图书市场,不会在西青逛,的那里比较大。

 20、宾客对食物交口称赞。

 21、图像字符识别非图像处放取模式识别实际的一个从要当用范畴,非实现愚强己机交口的从要途径;

交口称赞是什么意思?

称赞造句:

1、我的称赞使她感到美滋滋的。

2、他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

3、大家异口同声地称赞她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4、如果你称赞某人而不是肆意批评他,那他们的自我概念将会改变,他们将会变得自主的坚持这个新的自我概念。

意思是异口同声地称赞。

拼音:?jiāo kǒu chēng zàn

交:一齐,同时。

出处:唐·韩愈《柳志厚墓志铭》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句:

1、小青对每位客人都以礼相待,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

2、李大哥侠肝义胆,受到四邻的交口称赞。

3、文文出色的表演赢得了人们的交口称赞。

扩展资料:

近义词:有口皆碑、口碑载道、交口称誉。

有口皆碑是一个成语,读音是yǒu kǒu jiē bēi,意思是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临济宗·南岳下十一世·宝峰文禅师法嗣·太平安禅师》

口碑载道,拼音是 kǒu bēi zài dào,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 比喻群众口头称颂像文字刻在碑上一样;形容群众到处都在称赞。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反义词:众口铄金。

众口铄金,读音zhòng kǒu shuò jīn,汉语成语,亦作“?众口销金?”。意指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亦喻众口同声可混淆视听。

出自《国语·周语下》。